要讓新規從“紙面”落到“地面”,學校還要進一步做好解釋和溝通工作。
▲資料圖:校園電動車亂象治理當與學生多溝通。圖/IC photo
文 | 任冠青
“午睡起來發現車停在食堂門口被扣分”“圖書館泡一天,車在宿舍樓下被扣三分”。
據九派新聞報道,近日,有華中師范大學學生發帖稱,自己收到學校保衛處的短信:自己的電動車因在校內有曲折競駛、逆向行駛、超速行駛的違規行為,被監控設備記錄,學校將依規予以扣分處罰。收到類似短信的學生表示,“學校為了讓我們戴頭盔真是用盡了力氣和手段”。社交平臺上,不少學生將其調侃為“當代大學生新型酷刑”。
據報道,這是該校實行的電動自行車累計記分處理制度。該制度以一學期為一個計分周期,一個周期分為10分,下個計分周期清零重新累積。該校保衛處工作人員表示,這項規定其實早已頒布,只是從近日開始,正式通過發送短信的方式告知學生違規細則。
學校規范電動車亂象、提升學生規則意識,本身無可厚非。據悉,自2024年新學年以來,該校校園內學生電動自行車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校注冊電動自行車已超1.4萬輛。
龐大的電動自行車保有數量,疊加部分學生不遵守交通規則、拒絕佩戴安全頭盔、私拉電線充電等亂象,很容易形成風險敞口,安全隱患不容小覷。為此,該校重新修訂電動自行車管理相關規定,并于去年10月30日起正式施行。
客觀而言,該辦法在治理思路上也較為人性化,兼顧了規則與人情。比如,為解決停車難的問題,學校對多個學生宿舍、圖書館、辦公樓等區域進行改造,新增了約5000個非機動車停車位,并完成了道路標線、交通標志牌等的劃線改造。
而對扣分累積10分的學生,學校也采取了“柔性處理”的方式。如通過邀請其參加志愿協管服務、發布校園交通安全知識朋友圈集贊等,提升騎乘者的安全文明出行意識。
只是,從目前不少學生的吐槽和調侃來看,在學校管理者和學生之間,似乎還存在著一定的信息不對稱。站在學生的視角,如果在對新規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就遭遇“罰單”,自然很容易產生不理解、困惑甚至抵觸情緒。
因此,要讓新規從“紙面”落到“地面”,獲得學生的配合和支持,學校無疑還要進一步做好解釋和溝通工作,以促進學生真正認同這項工作的開展。
例如,學校可以通過召開交流大會等方式,向師生解釋校園的電動車現狀和規范管理的必要性。同時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開展警示教育,使學生充分意識到逆向行駛、違規充電等行為的潛在危害。
還要看到,一些時候,學生并非有意違規,而是存在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比如,停車標識不夠明確、缺少停車位等。因此,對于相關處理是否過于嚴苛、如何在精準定位車輛和保障個人隱私間做好平衡等問題,學校也有必要通過開放意見箱等途徑,拓寬學生的反映和表達渠道,著力解決相關問題,從而推動新規更加科學合理,更好地凝聚治理共識。
總之,規定的生命在于執行,只有充分做好溝通和解釋工作,才能避免讓學生產生“天降罰單”的觀感,實現對校園電動自行車的有序治理。
撰稿 / 任冠青(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張彥君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