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質疑,從相關認定機構到企業本身,還宜多拿出些具備信服力的資料和事實性依據來回應。
▲資料圖:物業公司躋身高新技術企業之列,與大眾一般認知存在一定反差。圖/涉事機構網站截圖
文 | 楊末
據紅星新聞報道,近日,工信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的“高企認定”官方網站上,公示了一組《對陜西省認定機構2024年認定報備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第二批補充備案的公告》,陜西怡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名列其中,這引發了部分網友的質疑。
對此,陜西省工信廳高企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注意到有關陜西怡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的輿情,外界不能單純因為企業名稱看起來沒有那么“高大上”,看起來科技含量不高,就因此帶有歧視色彩不予認定。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并非只有陜西一省將物業公司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
的確,正如相關負責人所回應的,一家企業是不是高新技術企業,不能光看企業名稱和所在行業。比如,即便是物業企業,也并不一定就與“高新技術”絕緣。像涉及一些物業管理軟件、設備的研發等,未嘗不能算是技術創新。
但客觀上說,身處服務行業的物業企業,特別是并非頭部的物業企業,躋身高新技術企業之列,這與大眾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一般認知多少存在一定的反差。即便此前多地曾有物業管理公司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也難以在短期內消弭公眾這種認知層面的反差感。
因此,面對公眾質疑,從相關認定機構到企業本身,還宜多拿出一些具備信服力的資料和事實性依據來回應。從報道看,目前,相關機構的解釋還停留于“流程合規”的層面,這顯然不足以打消外界疑慮。
要知道,高新技術企業的評定有著明確的流程和量化標準。也即,并不是說企業有技術創新就算是高新技術企業。如企業的研發投入費用占比、成果轉化情況等都有硬性要求。那么,如果涉事企業符合相關標準,完全可以大大方方進行公開,以這種更為直觀的事實展示來釋疑,這其實也是以信息公開消除公眾疑惑的題中應有之義。
事實上,一般情況下,外界對于物業企業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敏感,并不是完全基于對物業企業的某種偏見和歧視。某種程度上,這其實是一種基于樸素認知所產生的疑慮。
畢竟,現實中,一些企業之所以不惜通過各種方式來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并非是圖一份“虛名”,而是指向各類針對高新企業的補貼和優惠政策。同時,從公眾的視角看,一些地方的認定機構也可能存在“放水”的動機。
因為一個地方的高新技術企業往往是評價一個地方創新能力的重要顯性指標,甚至一些地方還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明確納入招商考核指標之中。也正因為存在各方面的“利益”空間,對于高新技術企業在認定上可能存在的貓膩,無論是普通公眾還是相關機構,自然都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從這個角度看,此事中,無論是涉事企業,還是相關的審核機構,對于一些公眾的樸素認知和由此產生的疑慮,不必視為“網友在找事”,只要依據事實公開回應即可。
說到底,捍衛高新技術企業評定的嚴肅性,不讓一些企業“濫竽充數”,既是確保將各類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補貼和優惠用到“實處”,以真正鼓勵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的應有之義。
換言之,任何一家身份存疑的高新技術企業,都有必要通過嚴格、規范的方式來“驗明正身”——貨真價實的,就該為之正名;不合標準的,也該依法依規處理。這無關對特定企業的歧視,而是維護高新技術企業評定秩序、激勵“真創新”的內在要求。
撰稿 / 楊末(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楊利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