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吃卜寶
清明假期,距離北京市中心40公里的隆福寺,燒香祈福的人絡繹不絕。從東門進入,往里走不遠處,掛著“素齋”牌匾的小屋門口,擠滿了排隊吃素面和小菜的人。除了面條,柜臺里還有蒸糕、烤地瓜、鮮花餅等零食。
當寺廟成為當代熱門打卡地,不少寺廟的齋飯也被順理成章地捧成了網紅。社交媒體上,有關全國各地寺廟齋飯的分享帖層出不窮,一碗白飯、素面,配上各式素菜、清湯,成為了如今不少打工人的“假日套餐”。
△著名的雞鳴寺素菜。(圖/視覺中國)
去寺廟“干飯”,成為了不少都市青年的解壓法則,也成為寺廟經濟里重要的一環。
一碗素面15元,一碟小菜5元,一盒巧克力蒸糕10元,掃碼付款后,我拿著工作人員給的卡片,到取面窗口排隊。
面是清湯面,配上面筋、木耳、香菇做成的素鹵。一口吃下去,面筋混合著紅油的香味,味道多少有點“紅燒牛肉面”的錯覺。至于小菜,也是放了很多麻油的香辣口味。再配上甜點巧克力蛋糕,著實有點打破我對齋飯的刻板印象。
△素面、小菜和好吃的巧克力蒸糕(圖/作者拍攝)
不少體驗過齋飯的人都說,不少寺廟供應的食物,顛覆了自己對素食的理解。畢竟齋飯發展至今,早已突破了人們對于僧人每日“咸菜配粥”的刻板印象。吃慣了外賣快餐的打工人,很快就感受到了這些素食口味帶來的驚喜。
素面是齋飯中的主流類別。
上海龍華寺羅漢面,香菇、面筋、千張、筍、胡蘿卜做成的澆頭,配上一顆溏心蛋,一份炸素鴨,再加入桌上免費的牛肝菌辣醬,是不少人心中的齋飯“白月光”;北京戒臺寺的素面,則是堿水面配上蘿卜片、炸好的蘑菇絲,被譽為北京最鮮美的素面;蘇州西園寺更是根據不同的澆頭,分為不同口味的“觀音面”“吉祥面”“如意面”。
△西園寺的“觀音面”和“如意面”(圖/牧羊 攝)
家常素菜也是齋飯的常規品類。廈門南普陀寺的素宴,被譽為“天下第一素宴”,把素菜做得精致,也把名字起得浪漫,半月沉江,香泥藏珍,長生果糖……把菜名對應上食材,可能需要一番想象力。
仿葷菜,則是能吸引更多普通人的齋飯形式。成都文殊院香園的素齋以仿葷菜著稱——“涼拌豬耳朵”用魔芋替代豬耳,“甜燒白”是用冬瓜代替五花肉,“梅菜扣肉”則是以豆筋模仿五花肉的口感……口味上也是川渝正宗的紅油香辣。
△成都文殊院爆火的菇菇飯,許多年輕人慕名而來。(圖/小紅書截圖)
在社交平臺上,有很多年輕人整理的不同城市“寺廟吃齋”攻略,飯堂位置、菜品口味、價格高低都有詳細的測評。曾經特供信徒、略帶神秘的寺廟飲食,就這么被一一展示、對比。
這些齋飯一部分是免費的,收費的價格也大多在十元到幾十元不等。在“寺廟游”中間趕上飯點,幾乎是用餐的最佳選擇。
不貴的價格,新奇的體驗,都市打工人懷著虔誠之心把一份齋飯裝進胃里,寺廟的祈愿之旅也就此達成了圓滿。
“寺廟的素菜,為什么這么香???”
網絡上,不少體驗過寺廟齋飯的年輕人真誠發問。明明都是素菜,齋飯好像能做出豐富的口味,以前不愛吃的青菜,放在寺廟里似乎經過點化一般,變得格外脆甜。
△(圖/小紅書截圖)
網絡上,也有去寺廟做義工的年輕人說,自己原本抱著減脂的心去,結果兩周的時間里胖了六斤。她所在的寺廟里,每天除了固定的家常素菜,還會不定期供應甑糕、果干、糕點。師父們下山歸來,則會帶回奶茶、蛋撻、酸奶等零食。
而更多的時候,齋飯給吃飯這件日常小事賦予了儀式感。在寺廟里,僧人們吃齋飯被稱為“過堂”。僧侶們吃飯時需要遵循很多禮儀,比如止語,同時端碗的姿勢、添飯的手勢都有相應的標準。
習慣了用電子榨菜佐餐的打工人們,來寺廟感受相對“莊嚴”的進食氛圍,似乎是一種別樣的虔誠體驗。像是平時習慣了剩飯的我,面對著巨大的一碗素面,再看著桌上“珍惜福報,請勿浪費”的字樣,硬是把“福報”一根不剩地吃進了肚子。
△寺廟里處處可見提醒節約糧食的貼士。(圖/ICphoto)
吃齋飯不僅能填飽腸胃,也成了心靈體驗中很有實感的一環。上海女孩@魔都廢柴,今年吃遍了上海本地的好幾處寺廟齋飯。起初,她去寺廟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想去靜靜心,結果第一次在龍華寺吃飯,就被現場熱烈的排隊場面嚇到了。
“我其實并沒覺得特別好吃,只不過換個口味是很新鮮的。也可能是被賦予了某種意義,吃的時候會覺得是很有儀式感的一餐飯。好吃難吃,似乎都不太重要。寺廟的走紅源于人內心的迷茫,多去解壓挺好的?!彼f。
△大理寂照庵的齋飯。(圖/視覺中國)
此外,寺廟所處的環境似乎也能為齋飯的口味加持。大理的寂照庵,因為地處蒼山,其齋飯甚至成為網上火熱的“森林餐”。露天食用的齋飯,配上蒼山徒步,讓不少人真正“為了一口飯爬蒼山”。
能為肉體和心靈同時充電,的確是齋飯在這個時代的走紅秘訣。
在素齋吃完了面,我到寺廟中心處的廟堂里上了炷香,發現角落里在售賣隆福寺的“網紅產品”——米糕。而不遠處,還有一個售賣下午茶的房間,門口的牌子上寫著“茶飲、水果撈、素漢堡”等等茶點。
走進去,一位穿著僧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制作“巧克力慕斯”——其實是吐司淋上巧克力醬和花生碎,售價3元。旁邊是2元可以無限續杯的茶飲。而一位阿姨正在挑揀僧人自種的草莓,售價10元一小盆。
△柜臺里做“巧克力慕斯”的工作人員。(圖/作者拍攝)
這些“寺廟下午茶”,也是近年來隨著齋飯的火熱而興起的新潮流。像是杭州永福寺的“慈悲”咖啡,上海法華寺的“聚福聚財”咖啡店,在節假日都是需要排隊的熱門打卡點。
寺廟食物,似乎就這么悄悄“卷”了起來。很多火熱的寺廟催生出明星產品,甚至線下才能吃到的糕點、醬料等也都開始在線上售賣。
像是上海龍華寺的牛肝菌辣醬,就成為了熱門單品,可以在線下和網店購買,但因為數量有限,時常需要搶購。與此同時,素面的盒裝速食版、青團等也都可以在寺廟的小店里買到。
和上香、手串、周邊文創一樣,食物也成為“寺廟經濟”的一環,在撫慰人心的同時,也為寺廟帶來更多收益的可能。
△歸元禪寺內精致的茶點。(圖/馬鈴薯 攝)
啟信寶發布的《2024寺廟游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上海玉佛禪寺所控股的企業就囊括了餐飲、零售、商務服務業、批發業等多個領域,同時也投資了近300個創業項目。
吃完素齋、上完香,如果不愿離開,還可以點上一杯兩元的熱茶,續上內心難得的平靜。我看到,來來往往的人不斷走進來,和我一樣買一塊點心,點一杯茶飲,他們旁邊也大多擺放著剛買的一袋子米糕。
△(圖/作者拍攝)
食物配合上寺廟,這個當下最流行的安慰劑,的確溫暖了不少人。
編輯:曾寶氣;校對:遇見;排版:彭圣婕
“你吃過寺廟的齋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