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ISTA)馮小琦教授團隊在Cell發表了題為Extensive N4 Cytosine Methylation is Essential for Marchantia Sperm Func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證實了4mC在真核生物中的存在,揭示了在地錢精子成熟過程中基因組范圍內編碼區的大規模4mC修飾,保障了精子的正常發育和正常功能,對精子命運的重要決定性,發現并鑒定了負責4mC修飾的真核4mC甲基轉移酶。此研究拓展了真核生物中表觀遺傳學的認知,發現了參與生殖發育過程至關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新修飾,開創了4mC在真核生物中功能的研究新方向,拓展了表觀遺傳學領域的邊界。
論文通訊作者為現任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ISTA),前任英國John Innes Centre (JIC) 的馮小琦教授。James Walker (JIC, 現任職于The Salk Institute)、張靜懿(JIC,現任職于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劉亞林(JIC,現任職于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許淑娟(ISTA)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作為表觀遺傳學的重要修飾,DNA甲基化廣泛存在于原核與真核生物中,并發揮關鍵調控作用。在原核生物中,DNA上胞嘧啶(Cytosine, C)的第四位氮元素可被甲基化修飾形成N4-甲基胞嘧啶(4mC)、第五位碳元素可被甲基化修飾形成C5-甲基胞嘧啶(5mC),腺嘌呤的第六位氮元素可被甲基化修飾形成N6-甲基腺嘌呤(6mA),雖然基因組上甲基化程度不高(大腸桿菌中,約0.5%-0.8%的胞嘧啶,1.5%-2%的腺嘌呤會被甲基化修飾),但DNA甲基化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參與調控基因表達和防御反應。然而,在真核生物中,迄今僅發現5mC在基因組上廣泛分布,6mA在單細胞生物中有零星分布,而4mC是否存在則仍有很大爭議。
在真核生物中,DNA甲基轉移酶Dnmt1和Dnmt3介導5mC的甲基化過程,該機制在各物種中高度保守。不同物種的5mC分布有所差異:在脊椎動物中,5mC主要發生在全基因組范圍內的CG位點,約80%的CG在人體組織中被甲基化為5mCG;而在開花植物中,5mC則主要發生在轉座子區域(Transposon Elements, TE),并存在在CG、CHG和CHH(H代表A、C或T)位點。在動植物的發育過程中,5mC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穩定,一旦紊亂常導致嚴重發育異常和疾病。然而,在哺乳動物和開花植物的雄性生殖細胞(精子)發育過程中,5mC會經歷重編程,這對精子成熟至關重要。
地錢精子發育過程中甲基化重編程及4mC作為功能性DNA修飾的作用機制
研究發現,4mC在陸地植物地錢(Marchantia polymorpha)精子發育過程中由一個新發現的甲基轉移酶(Marchantia polymorpha DNA N4 CYTOSINE METHYLTRANSFERASE1a, MpDN4MT1a)修飾生成。該研究還發現精子發育經歷了兩波DNA甲基化重編程:第一波是由MpCMTa和MpDNMT3b調控的5mC重編程,表現為non-CG (CHG和CHH) 位點的全基因組擴張及轉座子區域CG位點甲基化的增強;第二波是由MpDN4MT1a調控的4mCG重編程,特異發生于基因區域(genic region)并在精子成熟后期發生。
于義溟 (ISTA) 、Martin Vickers (JIC) 、歐陽維枝(ISTA) 、Judit Tálas (JIC) 、Liam Dolan (Gregor Mendel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lant Biology)、Keiji Nakajima (Nar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參與了研究。
相關論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287-9
來源:華南農業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