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有些讀者問我,特朗普到底想干啥?說他是為了炒股,這個好像搞笑了。
因為你分析他的牌面,所有的路都是堵死的。
1、真的要搬產業鏈,這個根本不可能,窮人是不可能為了三年后莫須有的工作機會,而且是打螺絲的機會忍受三年的通脹。
2、虛晃一槍?意在讓各國買美債?
這個可能性很大,因為他有9萬億到到期了,他希望低利息續約,否則老美等著股債雙殺吧。
問題是,如果是這個打算,他應該多堅持堅持的,結果沒想到,昨晚后半夜就跪了。
我不知道他為啥跪這么快,有人說是昨晚遭到了日本偷襲。
日本似乎在大規模拋售美債,導致美債價格迅速走低,美債利率攀升,堵死了特朗普接下來的低息續約之夢。
這個很有可能,你想想珍珠港,日本最善于干偷襲。
而且此后日本的發言澄清也很曖昧,說不是自己干的,但反復強調自己手里有很多美債。
這似乎是在對市場放話,也似乎是在暗示特朗普。
市場很難不因此聯想到,美債市場里還潛伏著另一個像日本一樣大規模持有美債的莊家。
如果一起?那么.......
這種心理暗示的確很恐懼,但如果特朗普是打算力撐美債市場,無論多難受,他這會都應該硬氣。
結果,他昨天后半夜直接慫了。
有人說他對很多國家都暫緩了,唯獨對我們,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等沒有暫緩,這是拉一波打一波。
這話沒意義的。
你去越南看下,工廠主全是我們的人。你免了越南的關稅,就等于免了我們的關稅,一樣的。
至于你說讓越南也和美國一起,對我們加關稅,這純屬扯淡。
說這話的人對貿易的理解為零。
像越南這種實力的國家,啥都可以,我不能展開,我只能告訴你,啥都可以,實際上,是工廠主們自己在玩自己的賬,你咋玩都可以。
所以說什么美國拉著越南,讓他們對我們也加關稅,這就是一天生意都沒做過的月入低于3000塊的那種鍵盤俠想象出來的商業世界。
這就是為啥我說,他一旦對其他國家跪了,就等于在跪我們。
現在嚴格意義上,第一輪打下來,他等于對我們只有名義上的關稅,沒有實際上的,而我們對他們加的84%,這可是結結實實加上去了。
因為美國對我們的出口,轉口貿易是很罕見的。
所以我說他跪太快了,他跪這么快的情況下,如果是為了讓我們買美債,那這個對他今后的談判也太不利了。
我的看法是,特朗普的心思你別猜,你猜不出來的。
有可能他既不是為了美債,也不是為了產業鏈,沒人知道他為啥,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很可能就沒有一個長期的想法,也很可能就像此前兩口子炒餅一樣,他在炒股。
就是說,他很可能真的在烽火戲諸侯。
他昨晚說不加了,過些天,可能又改口,又說要加了。
這個人沒信用的,我們沒法相信他任何話。
當你發現對方不靠譜的時候,你能怎么做?
你只能做最壞的打算,甭管他要不要離婚,我們都得按照離婚來處理這件事。
這是正確的態度。
就像兩口子,你不用去猜對方態度,當你聽到對方鬧了幾次離婚之后,你最應該做的,就是預先轉移財產。
財產轉走,負債給你,之后怎么鬧,隨你。
這是我們當下最該做的,也就是說,無論特朗普說什么,接下來擴大內需都是堅定不移的事情。
當你想清楚這一點,你就會發現,思路清晰了,目標明確了。
在這個基礎上,我回答很多讀者問我的,關于關稅對房地產,是利好,還是利空的問題。
我這些天,一直說關稅對房地產是利好,有讀者不理解這里面的邏輯。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最近的幾年以來,聊的一直都是三核的房產。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高品質改善。
非三核我聊不聊?我不聊的,不是不值得聊,而是問房產的讀者基本上都是奔著投資話題去的。
聊居住這種話題沒法聊的,我怎么知道你們家幾口人,都有什么要求,不知道的呀。
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訴求的,聊居住,你應該和家里人去聊。
如果我們要聊非三核的房產,有些讀者說,關稅是利空,他們的邏輯對不對?
對,沒毛病的。
關稅終歸是會影響到一部分人的就業。
即便這部分人是在沿海出口類型企業里,那么沿海出口企業賺到的錢少了,交的錢就少了。
交的錢少了,可以轉移支付給內陸省份的錢也就少了。
所以,哪怕你是在內陸省份,你是上岸的人員,你的收入同樣會受到沿海,受到出口型企業的利潤的影響。
如果你對于自己的收入預期不佳,請問,你拿什么買房?這是不是利空?
當然是。
關稅會不會導致內需刺激規模的擴大?當然會。
但是這些人拿到補貼,他未必會買房,因為他要買的東西還多著呢。
所以這部分讀者說的對,你怎么看都是利空,為啥在我嘴里就變成利好了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就沒有聊過非三核的房產。
那么在我設定的話題里,我們討論的始終都是三核房產。
三核房產動輒八位數起,這和打工人有多少關系呢?即便有,也是和少數高收入的大廠職工有關系。
和多數人都沒有關系的。
三核房產的特征是什么?是避險資產。
很多人不理解為啥三核是國內少有的避險資產。那我就來解釋下:
我們說什么是避險資產?
這個定義是相對于風險資產的。
你去看國際市場上,避險資產,風險資產是個傳統話題。
當風險情緒高漲,人們覺得賺錢很容易,就會紛紛拋售避險資產,購入風險資產。
反之,就會拋售風險資產,購入避險資產。
在國內,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也就是兩核房產,過去許多年來,一直都是富人們的避險資產。
你去看08年,一旦遇到外貿收縮,富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把廠關了,去買幾套好房子,留給子孫。
中國是個農耕民族,這種傳統是歷史形成的。
有錢了,他就去修園子,蘇州園林,揚州園林,包括圓明園,都這么來的。
這件事很反直覺,你聽經濟學家的,他們會告訴你,人們有錢的時候才會買田置地,享受生活。
但現實恰恰相反。
所以要理解這件事,你站在經濟學的角度看不懂的,你要親自去問。
李子到底什么味道,你要親自去吃。
你要親自去問100個企業家,你問問他,你是咋想的?
如果你拿到了大量的一手數據,你就會發現,哦,原來市場是這么回事。
這就是交易者與經濟學家的區別。
經濟學家他先學了理論,他試圖用理論解釋一切,解釋不通,他就認為市場錯了。
我不是學金融的,我是學計算機出身的,我是先交易,先盈利,而后才補的金融常識。
所以在我的世界觀里,市場才是第一位的。
如果市場如果告訴你,國內的富老頭們就是這么想問題,那你就學會接受它。
說明在國內富人的眼里,他們不是生意好了買豪宅,他們是生意差了,才會去買豪宅。
真正生意好的時候,他們是把房子抵押了,去擴大產能的。
這個聽起來非常反常識,但這就是兩核構成避險資產的底層邏輯。
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子越造越多,即便兩核相對于富人還是太多了。
所以我數年前,才跟讀者說,要在兩核的基礎上加一條:高品質改善。
你把這三條合并在一起,前面兩個核是什么?是稀缺。
后面一個核是什么?是階層。
對,就是我們那天講財富底層邏輯九個話題里面階層誕生的過程。
我們有很多人是不理解階層的,你聽過,你沒見過,我們這代人,在此前幾十年的經歷中,并沒有像老外那樣真的見過階層。
這很正常,因為階層的形成,是一個過程。
你去觀察國外的富人區,也不是第一年就形成,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十年之后才形成。
也就是說,剛開始都是在一起的,后來處著處著,處不來了,慢慢分開,各處各的。
20多年前,我們剛剛開始有的房地產市場。
在這個市場里,大家還沒有自然的形成口碑,比如要求什么開發商造的房子,要求小區是什么圈層,這個概念沒有興起。
大家覺得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就是避險資產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口碑形成了,圈層要成型了,這就是為啥當下三核才是有避險屬性的。
因為國際市場上的這個風險資產,避險資產的蹺蹺板,在國內,也是存在的。
無非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富人覺得市場需求大,要擴產能了,反而不會去買房,甚至會賣房,至少也是抵押。
反過來,他覺得生意不好做,倒是有可能把廠子關了,說自己辛苦一輩子了,就不能享受享受?就不能給兒孫留點啥?
就這回事。
我那天在第九個話題里講,你要反過來思考,很多人問反過來怎么思考。
而我想要說的是,你有沒有想過,什么人才具備反過來思考?
不怕累的人。
在三核這個話題上,我之所以能反過來思考,是因為我調研過大量的數據。
我問過很多富老頭,你們到底咋想的,而且是每個時期都問,時刻關注這個群體的想法改變。而不是像經濟學家一樣,看兩本書就想當然。
芒格當年在做天氣預報員的時候之所以能夠反過來思考,是因為他這人真的很勤奮很勤奮。
他只是把一個困難的問題,拆解成無數簡單問題。問題的難度下降了,可是數量上升了很多很多。
用勤奮來解決困難,這就是反過來思考的前提條件。
你得不怕辛苦,再多的工作,只要簡單,我總能做得完,總好過于難卻無處下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