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各大視頻APP里的推薦頁正在上演魔幻現實:小三踩著高跟鞋在婚禮上甩巴掌,古代皇子摟著妹妹喊“愛不分倫理”,職場新人靠“潛規則”逆襲成總裁夫人……這些被網友痛批“三觀碎一地”的狗血網劇,偏偏動輒斬獲億級播放量。當“出軌”“亂倫”“嫡庶斗”成為流量密碼,這場全民圍觀的“審丑盛宴”,究竟收割了誰?監管為何遲遲沒有出手?
一、流量至上的時代,狗血為何成了“香餑餑”?
在短視頻“15秒一個爆點”的馴化下,觀眾的注意力正在變成“碎片化的獵物”。某平臺數據顯示,一部講述“家庭主婦發現丈夫出軌后手撕小三”的網劇,單集播放量破億,完播率比正劇高出37%。這類劇集深諳“情緒快消品”的制造邏輯:用極端沖突代替人物成長,用道德崩壞代替劇情張力,每3分鐘塞一個“小三懷孕”“遺產爭奪”的高能片段,像給觀眾注射“情緒嗎啡”——既不需要思考,又能在“他人生活的崩塌”中獲得畸形的快感。
資本更是把“審丑經濟學”玩出了新高度。一部成本50萬的小網劇,只要單集播放量達標,分賬收益能輕松翻6倍,ROI比優質正劇高出3倍以上。某短劇公司創始人在行業峰會上直言不諱:“我們不做價值觀,只做‘爽點計算器’。觀眾罵得越狠,播放量漲得越猛。”平臺算法則成了最佳幫兇:一旦用戶點開一部“出軌爽劇”,接下來的推薦頁會被“婆媳互撕”“豪門秘史”填滿,形成“獵奇-點擊-強化推薦”的閉環,把部分觀眾的審美牢牢鎖死在“審丑泥潭”里。
二、誰在為“爛劇經濟學”貢獻流量?
首當其沖的是價值觀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某教育機構調查顯示,12-18歲群體中,62%的人覺得“劇中小三的手段高明,值得學習”,37%混淆“穿越亂倫”與“真愛情感”。當《甄嬛傳》里的“嫡庶尊卑”被包裝成“生存智慧”,當《娘道》里的“生兒子至上”被解讀為“母性偉大”,年輕人對婚姻、家庭的認知正在被扭曲的劇情悄悄重塑。
下沉市場的“情緒剛需”用戶則是另一大群體。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狗血網劇成了“電子止痛片”:工廠女工在“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劇情里逃避加班疲憊,家庭主婦在“小三被吊打”的爽感中宣泄婚姻焦慮。正如某編劇在采訪中所說:“他們不是在看劇,是在借別人的狗血,澆自己的塊壘。”
最隱蔽的“買單者”其實是整個影視生態。當爛劇靠“黑紅流量”賺得盆滿缽滿,優質劇集反而因為“不夠刺激”被擠壓生存空間。2023年數據顯示,現實題材正劇的投資占比同比下降21%,而“強沖突、低門檻”的狗血網劇數量激增47%。長此以往,行業只會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反正認真做劇本不如寫“出軌梗”賺錢,誰還愿意沉下心打磨精品?
三、監管為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并非監管缺位,而是現實困境讓治理難上加難。首先是法律邊界的模糊性:《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明確禁止“宣揚婚外情、亂倫”,但總有制作方玩起“擦邊球藝術”。比如某“出軌劇”讓小三在結局“車禍身亡”,表面符合“懲惡”框架,實則用80%的篇幅詳細刻畫出軌細節,打透了“違法成本低,傳播效果強”的漏洞。
其次是產業發展的階段性妥協。2023年網絡視聽產業規模達7274億元,解決就業超200萬人。監管層不得不在“遏制低俗”和“保護新業態”之間踩平衡。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前幾年野蠻生長時,我們優先考慮‘讓行業活下去’,現在才騰出精力解決‘活得好不好’的問題。”
技術治理的滯后性更是雪上加霜。面對日均新增2萬部的網絡短劇,人工審核根本忙不過來,而AI審核依賴關鍵詞識別,抓不住“糖衣炮彈”里的價值觀毒瘤。比如某“古風亂倫劇”用“兄妹骨科”“前世宿命”等暗語包裝,算法根本識別不出內核的倫理扭曲,讓不少“精神鴉片”披著“古風美學”的外衣招搖過市。
四、這些爛劇,正在悄悄毀掉我們的三觀
《娘道》:用“女德裹腳布”裹住年輕人的腦
這部以“生兒子至上”為主線的神劇,讓女主角為求子甘愿被獻祭,全劇充斥“女人的價值在于生娃”“夫為妻綱”的封建說教。播出時被批“比《雷雨》還狗血,比《女誡》還腐朽”,直接導致部分年輕觀眾誤以為“三從四德”是傳統美德,堪稱“逆向文化輸出”的典型。
《雷霆戰將》:把抗戰劇拍成“偶像戀愛劇”
八路軍戰士抹發膠、住別墅、談三角戀,手撕鬼子的劇情比偶像劇還甜寵。這種對歷史的娛樂化解構,不僅侮辱先烈,更讓年輕一代對革命先輩的犧牲產生認知偏差,播出11集就被緊急下架,成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反面教材。
《我的砍價女王》:給職場性騷擾披上“霸總浪漫”的皮
男主一言不合就強吻、囚禁女主,把“職場霸凌”包裝成“霸道總裁的愛”。女權組織痛批:“這是在用資本霸權合理化性別暴力,誤導女性接受畸形的親密關系。”這類劇集正在潛移默化中削弱性別平等意識,危害不容小覷。
五、好劇的光芒:真正的爆款,永遠在傳遞價值觀
當爛劇靠“審丑”博眼球時,這些良心之作卻用實力證明:好內容,永遠有市場。
《覺醒年代》:讓百年前的理想主義照進現實
沒有狗血沖突,只有陳獨秀在雨中疾呼“天生我才,不敢擔當,就是失職”,李大釗在鐵軌上暢談“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開播后豆瓣9.3分,帶動《新青年》原著銷量暴漲2000%,讓Z世代在先輩的抉擇中讀懂“理想”二字的重量。
《山海情》:黃土高原上的真實奮斗最動人
沒有豪門恩怨,只有黃土坡上的吊莊移民、涌泉村的脫貧之路。水花坐著驢車搬家的戲份,讓無數觀眾哭濕紙巾;凌教授教種蘑菇的細節,比任何“逆襲爽劇”都更有力量。這部劇用真實證明:現實主義題材也能成為全民爆款,關鍵是要扎根土地。
《人世間》:在煙火氣中看見中國的溫度
周家三代人在“光字片”的悲歡離合,沒有刻意制造沖突,卻讓觀眾在秉昆的憨厚、周蓉的倔強、秉義的堅守中看見自己。播出期間引發全民共情,連95后都在彈幕里寫:“原來父母那輩的愛情,比偶像劇更動人。”這才是影視作品該有的文化公約數。
六、監管破局:從“滅火”到“治水”,需要組合拳
面對這場“審丑狂歡”,監管不能再“頭痛醫頭”,而要從源頭重建規則:
1. 分級制度:給內容戴上“安全帽”
參考韓國“青少年保護等級”,將劇集分為“全齡適宜”“15+”“19+”,對涉及倫理爭議的內容強制標注警示。比如“出軌劇”必須注明“包含婚姻背叛情節,可能引起不適”,讓家長和青少年自主選擇,避免“一刀切”誤傷優質創作。
2. 優質內容補貼:讓好劇不再“虧本賺吆喝”
設立專項基金,對弘揚傳統文化、反映現實生活的劇集給予稅收減免、創作扶持。當《山海情》這樣的劇能比狗血網劇賺更多錢,資本自然會放棄“掙快錢”,轉向價值創作——畢竟,逐利的資本永遠會流向“政策紅利+市場認可”的藍海。
3. 行業自律:讓“劣幣”再也混不下去
成立由影視專家、教育工作者、普通觀眾組成的“內容評議委員會”,定期發布《影視價值觀白皮書》,對宣揚扭曲價值觀的制作方實施聯合抵制。當某公司被曝光“批量生產小三劇”后,全行業拒絕與其合作,才能形成“不敢爛、不想爛”的生態。
4. 技術升級:用AI識破“糖衣炮彈”
開發更智能的AI審核系統,不僅抓關鍵詞,更通過語義分析、情感傾向判斷內容內核。比如識別“表面懲惡、實際宣揚出軌過程”的“雙面劇”,精準打擊“價值觀偽裝術”,讓算法從“流量推手”變成“文化守門人”。
結語:當“審丑”成為主流,誰來守護我們的精神世界?
狗血網劇的泛濫,本質是資本、技術和人性弱點的合謀:資本用“審丑”收割流量,算法用“繭房”困住觀眾,而我們偶爾也會在壓力下忍不住點開那些“不用動腦子”的爽劇。但正如《覺醒年代》里陳延年說的:“讓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我們的影視行業,不該讓下一代在“小三上位”的劇情里尋找人生答案,而該讓他們在《山海情》的奮斗中看見希望,在《人世間》的溫暖中懂得善良。
監管的手該更果斷,資本的眼睛該更長遠,而作為觀眾的我們,也該多給優質內容一些耐心——當《覺醒年代》的彈幕比狗血劇更熱鬧,當《山海情》的討論比“小三劇”更出圈,這個行業才能真正迎來“良幣驅逐劣幣”的那一天。畢竟,影視不該是資本的哈哈鏡,而該是時代的顯微鏡,照見真實的生活,也照亮正確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