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殲20戰機將會迎來真正的風險,因為美軍已經開始接收反隱身作戰雷達。就在美國當地時間4月7日,美國著名軍火制造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向美國陸軍交付了第一臺TPY-4雷達。對于這款在美國宣傳視頻當中宣稱遙遙領先的雷達系統,顯然正是以中國殲20戰機為目標的。畢竟美軍能夠接收第一款反隱身戰機雷達,那么美軍的目標必然是針對擁有隱身作戰能力的中國空軍。
可以說美軍在發展反隱身作戰裝備方面是一直落后于中俄,主要在于美國不相信中俄兩國能夠率先研制出反隱身雷達。而美國在2005年就已經開始裝備了F22戰斗機,這也讓美國在當時擁有了絕對的空中優勢。而美國在研制反隱身技術方面顯然沒有投入更多精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國并不重視反隱身技術的發展。畢竟美國認為在這里投入重金,不如好好擁有現在的隱身優勢,畢竟進攻要比防守更加有效。
然而,令美國沒有想到的是中國和俄羅斯在反隱身雷達技術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畢竟這兩個國家在隱身戰機發展領域是落后于美國,他們卻更早地研究了反隱身戰機的雷達。因此,中俄兩國在反隱身技術領域走在了美國前列,尤其是中國的反隱身技術更是拔得頭籌。這也讓美國一下子意識到了自己的危險,F22戰機已經多次被中國反隱身雷達鎖定,這也讓美國不得不加大對反隱身雷達的重視。
特別是殲20戰機出現之后,美國也面臨同樣的反隱身作戰需求。可是反觀美國,根本就沒有相應的反隱身雷達探測技術,而在相關發展領域也同樣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洛克希德·馬丁雖然在十幾年前受命研發反隱身雷達,當時稱作TPY-X,但是由于當時不太重視,再加上美國的技術突破受限,經過“十多年時間的研發,并投入超過一億美元”后,最終才拿出現在的成品,并獲得美國軍方獲得AN/TPY-4(V)1的正式編號,簡稱TPY-4。
從洛馬公司公布的畫面來看,這款雷達總能有一種讓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如果乍一看,似乎這款雷達有抄襲中國反隱身雷達的嫌疑。因為這款雷達的相控陣面與我們在珠海航展所展出的JY-26反隱身雷達非常相似。其實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在中美兩國,對于反隱身雷達技術線上最終還是達到了契合,也就是說,兩者都使用了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從而讓雷達模塊,L波段設計,以及數字化構型看起來非常相似。
可以說,從技術角度而言,中美兩國利用氮化鎵材料發展的反隱身雷達,整體技術路線還是相對趨同。本身對于反隱身技術的要求,主流的X波段雷達難以勝任,就需要波長更長的L波段雷達,從而突破各種技術限制,最終實現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而作為面臨隱身技術威脅最大的中國,卻成為反隱身雷達最先突破的國家。這也讓中國早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就亮相了著名的國產JY-26反隱身雷達。
而如今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推出的 TPY-4反隱身雷達整體技術路線與中國趨同,這就意味著美國基于氮化鎵技術發展的反隱身雷達,也只不過是中國9年前的水平。但問題就在于美國才剛剛開始裝備這樣的反隱身雷達,這也意味著美國還會面臨軍隊大量缺少反隱身雷達的窘境。而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美軍能否大規模量產這款反隱身雷達,進而提高美國軍隊的反隱身作戰能力呢?
恐怕這個答案并不樂觀,雖說是中國9年前的先進技術,中國已經在反隱身雷達領域經過了多層技術迭代,中國如今的反隱身雷達技術早已經超越了2006年的狀態。可對于美國來說卻還要面臨新的難題,因為美國要想大規模制造這款雷達,美國就需要大量的鎵金屬。恐怕一提到鎵金屬,我們就會立馬想到中國已經在去年就對鎵金屬進行了出口管制,而美國在短期內根本就無法得到中國的鎵金屬。
而第三代有源相控陣雷達都需要大量的鎵金屬,而美國在這一領域剛剛獲得技術突破,卻又不得不面臨原材料無法獲得的窘境。美軍的F35戰斗機計劃在2026年換裝第三代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現在這一計劃也不得不推遲。這也說明美軍根本就無法進行大規模量產,那么對于洛馬公司的TPY-4雷達同樣也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那么,美國空軍又何以來威脅中國的殲20戰機呢?畢竟這些現實條件是美國短期內根本無法改變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