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在研究、診斷和治療領域具有重要價值。然而,傳統抗體偶聯技術存在一些缺陷,如產物異質性高、修飾數量和位置難以控制,這可能影響抗體功能和藥代動力學。
4月9日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IF=26.8)雜志上線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定點多價偶聯技術——ubi-tagging技術。
ubi-tagging技術利用泛素化酶,將多個泛素融合蛋白(抗體、抗體片段、納米抗體、肽或小分子)與抗體和納米抗體偶聯。與傳統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快速、高效的優點,能夠在30分鐘內完成偶聯,并可實現93%~96%的轉化效率。
圖1. ubi-tagging技術原理
ubi-tagging技術的主要決定因素在于:
泛素化酶:針對預想的賴氨酸連接類型(如K48)的泛素化酶。
泛素供體(Ubdon):具有自由C末端甘氨酸,特定賴氨酸突變為精氨酸(如K48R),防止自聚合。
泛素受體(Ubacc):攜帶特定賴氨酸(如K48),C末端缺失甘氨酸二肽(ΔGG)或被封閉。
研究人員成功將熒光染料通過ubi-tagging技術連接到Fab’片段上,生成了單熒光標記的Fab’片段。質譜分析確認了產物的形成,且偶聯效率高達93%~96%。此外,通過ubi-tagging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將多個Fab’片段連接起來,形成高達11聚體的多價抗體。
接下來,研究人員探究了ubi-tagging技術在以下三個領域中的應用:
1)雙特異性T細胞偶聯劑:
研究人員利用ubi-tagging技術,將抗TRP1抗體和抗mCD3抗體偶聯,生成雙特異性T細胞偶聯劑(TRP1/mCD3 BiTE)。體外實驗顯示,該偶聯劑可有效激活T細胞并殺傷TRP1陽性腫瘤細胞。
圖2. TRP1/mCD3 BiTE能夠更有效地激活T細胞并殺死腫瘤細胞
2)DC細胞靶向抗原遞呈:
研究人員利用ubi-tagging技術,將抗DEC205抗體和抗原肽偶聯,生成DC細胞靶向抗原遞呈劑(Fab-Ub2-OVAp)。結果顯示,該偶聯物能顯著增強樹突細胞(DC)的抗原呈遞能力,誘導T細胞活化。與sortagging(一種成熟的位點特異性偶聯技術)相比,ubi-tagging偶聯的抗原在體內外均表現出更強的免疫原性,且無需依賴FR基序。
圖3. Fab-Ub2-OVAp偶聯物在體內引發有效的T細胞反應
3)納米抗體偶聯:
研究人員利用ubi-tagging,將疏水肽連接至VHH(納米抗體),顯著提升了其水溶性,并可有效激活抗原特異性T細胞。
圖4. 使用ubi-tagging的納米抗體進行DC靶向抗原遞送
上述三個應用案例展示了ubi-tagging技術在生成各種類型抗體偶聯物方面的潛力,并通過實驗結果證明了其有效性。
總結來說,ubi-tagging是一種快速、高效、模塊化的蛋白質偶聯技術,可用于生成各種形式的抗體偶聯物。該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有望改進和開發蛋白質偶聯物,特別是用于臨床研究和診斷治療的抗體偶聯物。
參考資料:
[1]Angela F. el Hebieshy et al. Site-directed multivalent conjugation of antibodies to ubiquitinated payloads.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4-01342-z#Sec6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5-01368-x#Sec3
醫藥魔方Pro
洞察全球生物醫藥前沿趨勢
賦能中國源頭創新成果轉化
媒體合作:15895423126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歡迎轉發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時請在顯要位置標明文章來源; 如需轉載,請給微信公眾號后臺留言或發送消息,并注明公眾號名稱及ID。
免責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不可直接作為決策內容,醫藥魔方不對任何主體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