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4月1日,解放軍東部戰區位臺島周邊開展聯合演訓。4月2日,東部戰區位臺灣海峽中部、南部相關海域組織“海峽雷霆-2025A”演練。專家指出,此次演習充分展現了解放軍全時待戰、隨時能戰、戰之必勝的姿態。島內軍事專家對此次軍演的“對陸打擊”“要域要道封控”格外關注,認為這是“點穴式”的精準打擊,并且從過去的“圍島”,變成更具針對性的“要道封控”。
軍事演習(資料圖)
依據島內媒體《中時新聞網》的報道,有一艘天然氣運輸船,原本計劃在4月1日白天抵達臺灣高雄港,卻被人發現它正在東沙群島附近海域繞圈。巧的是,另一艘名為“臺達2號”的天然氣運輸船,原本應于4月2日抵達,同樣在相似區域繞圈。顯而易見,那些原本打算前往臺島的天然氣運輸船只,由于解放軍開展軍演,不敢駛入相應海域,只能停在原地等候軍演結束。對此,島內十分擔憂,要是軍演時間再延長一些,島內或許就會面臨能源短缺的困境。
若是臺灣島被封鎖,“臺灣的能源可以撐多久?”對此,臺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臺灣在夏天的時候“天燃氣安全存量僅有7天”,在其他時間是10至14天,引發討論。吳大任還提到,若是夏天發生比較嚴重的臺風,亦或是其他異常的事件,船運受到影響,那臺灣天然氣恐怕不夠,將面臨“斷氣”危機。吳大任指出,不管是臺電或是民進黨當局,其實都沒有辦法保證臺灣在未來5到10年能有穩定的供電,因為島內供電系統不穩,到現在也還沒完全解決。
解放軍"海峽雷霆-2025A"軍演雖已落幕,但后續效應持續發酵。據《遠見》雜志最新民調顯示,76.2%的受訪者對美印象"惡化",64.3%認為特朗普政府的對臺政策"威脅大于機會"。這種轉變在泛綠支持者中同樣顯著,48%的綠營民眾對美印象變差,遠超41.3%的好感度。值得注意的是,56.3%的民眾明確反對臺當局"花大錢買武器",主張"促進兩岸對話與和解"。這種民意轉向,讓美國試圖通過軍售強化臺當局"嚇阻力"的計劃面臨根基動搖。
海上軍事演習(資料圖)
臺灣這些年一直跪舔美國可謂是費力不討好,一邊是龍頭企業臺積電順應美國的要求加大在美國的投資力度,臺積電在美國的總投資金額預計將達到1650億美元,包括新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和一個研發中心。臺積電還計劃在美國設立先進封裝廠和研發中心,以提升美國本土的半導體生態系統。毫無疑問,民進黨當局正在將臺積電變成“美積電”,直接葬送了臺灣幾十年的心血。大陸專家則評論:臺灣為了“倚外謀獨”,只會在“賣臺”“毀臺”的路上越走越遠。
日前,日本《日經亞洲》網站曾報道,,特朗普團隊關鍵人物、美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提名人埃爾布里奇·科爾比在聽證會上表示,臺灣并非美國“生死攸關”的利益,美國明確承諾保衛臺灣不僅成本大于收益,并可能激化與中國大陸的矛盾,引發多方面風險。科爾比的觀點并非首次出現。例如被任命為負責戰略事務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的奧斯汀?達默就曾表示——即便臺灣“失守”,美國民眾照樣能過得不錯,美國不會為保衛臺灣“折斷自己的矛頭”。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解放軍這次軍演,重點是反制打擊“臺獨”,但同樣是劍指美國。英國《衛報》就指出,這次軍演的另一個目標是華府,可能要向特朗普政府傳達“賴清德是麻煩制造者”,要求美國出手管束,并藉此勸阻美方繼續對臺灣提供高度支持。分析人士也警告,臺灣不要對美國的所謂支持進行夸大,倚美謀獨難以得逞。因為華府官員和特朗普本人的實際舉措仍存在落差;而白宮內部也有派系角力,對華鷹派并非主導;更重要的是,美國對臺立場還是特普說了算,而特朗普喜好交易,不希望沖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