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近代以來的風云人物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89歲,次日凌晨3點,被囚禁多年的張學良得知了這個消息。
那天晚上,張學良沒有再繼續休息,他透過窗外看著暗夜,久久無悲也無喜,他的心里,更多的是平靜,好像死去的那個人,對他而言,只是個路人罷了。
難道真的如此嗎?張學良根本無法做到心靜如水,他與蔣介石的交集,真的是太多,太紛雜了。
思考了許久,張學良打通了宋美齡的電話,他沒有寒暄,直接開口道:“我想要去吊唁蔣總統。”
宋美齡直接答應下來,這天,宋美齡專門安排秘書,帶領著張學良來到了葬禮現場,讓他吊唁,在場的眾人一看張學良來了,臉上各自表情不一。
當74歲的張學良來到蔣介石的水晶棺前,他慢慢俯下身去,用顫抖的手指輕撫,神情凝重。
實際上,這次來到吊唁蔣介石,張學良并不是空手來的,他還帶來了自己寫的一副挽聯,不多,只有16個字,也不少,張學良認為,這16個字,足以表達自己的心情。
面對著這個跟自己一生都有著交集的蔣總統,張學良,到底寫下了哪16字挽聯呢?
意料之外的陪送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這一次,不僅蔣介石本人沒有想到,甚至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張學良,居然敢做出這樣的事。
蔣介石被抓時,惱羞成怒,他對張學良實在是太失望,可張學良任憑蔣介石唾罵,始終不予回應,他知道,自己并不后悔做這件事。
當天,中共中央得知此事后,當即派周恩來,葉劍英等人力促和平解決此事,國民黨方面也派來了宋美齡,宋子文等人,經過談判,三方達成了六項協議,最終蔣介石被釋放。
轉眼到了12月25日,這天,蔣介石要離開西安回南京,既然事情已經解決,蔣介石也答應抗日,年輕的張學良,心里滿是對蔣介石的愧疚。
他在沒有告知周恩來,以及楊虎城的情況下,斷然決定親自坐飛機陪同蔣介石前往南京。
對于張學良這一意料之外的陪送蔣介石,史學界至今依然是爭論不休。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張學良也選擇去送蔣介石?難道他不知道蔣介石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嗎,又或者說,張學良心里有什么隱情,非送不可?
這件事,很多人都無法正常的解釋,直到后來,張學良自己說出了原因,他說:“已經把泥菩薩(蔣介石)扳倒了,只好把他再扶起來。”
張學良的話不置可否,但根據后來的事情發展來看,他想的,實在是太簡單了。
漫長的囚禁生涯
張學良是一代風云人物,他的出身就決定了他的一生不可能平淡無奇,如果用辛棄疾的詞來形容,那他就是“年少萬兜鍪”,在他27歲時,他就接過老爹的接力棒,成為了“東北王”
他的這些成就,甚至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達到,隨后近十年的時間里,他更是呼風喚雨,成為了僅次于蔣介石的中國第二號人物,然而,這樣光輝的人生,卻止步于他的36歲。
這一年,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并在事后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按照當時的情況,張學良本科可以不去送,可他太過于天真,以至于,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長達數十年的囚禁。
1936年12月26日,蔣介石剛到南京,就派人將張學良給扣押起來,說是判處他有期徒刑十年,但實際上,張學良已經被囚禁了。
對于這樣的后果,在此之前,張學良也曾想到過,直到1990年,張學良被釋放后,他對來訪的人,說出了自己在當年的真實想法。
張學良說:“我過去說過多次,我是一個軍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去南京是為了請罪,請罪包括把我槍決。”
如果當時張學良沒有去送蔣介石,恐怕蔣介石還無法對他進行逮捕,因為畢竟當時還有幾十萬的東北軍,張學良所謂的“犧牲”,其實,在毛主席看來,是有意義的。
1937年,毛主席在接見史沫萊特時說:“如果沒有12月25日張漢卿先生送蔣介石先生回南京一舉,如果不依照蔣先生處置西安事變的善后辦法,則和平解決就不可能,兵連禍結不知要鬧到何種地步,必然給日本一個絕好的侵略機會……
也就是說,毛主席認為張學良去送蔣介石,是一件犧牲自我謀求舉國一致抗日的又一愛國壯舉。
后來,周恩來也對張學良進行了高度評價:“不論張學良將軍死活,我們中國共產黨評張學良將軍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無論怎么說,張學良,終歸是付出了代價,而這個代價,就是他的自由,此后幾十年,張學良都被囚禁,直到蔣經國去世后,才被釋放。
看到這里,也許會有人說張學良與楊虎城一同發動“西安事變”,為啥蔣介石卻是派人殺了楊虎城,卻一直善待張學良?為什么不殺張學良呢?
張學良對蔣介石的三大恩情
張學良與蔣介石是摯友,是兄弟,也是仇人,而每個時間段,兩人的關系自然也不一樣,不過總的來說,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張學良對蔣介石,有三大恩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張學良也算是蔣介石的恩人。
張學良對蔣介石的第一個“恩”,發生在1928年。
蔣介石的發跡,是從黃埔軍校開始,北伐中,他更是直接掌握軍事力量,這又成為了他的政治資本,直到1927年,他一意孤行,破壞大革命,使得他更是被千萬人所唾罵。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蔣介石在后來,確實是完成了孫中山的一個遺愿,即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而蔣介石能夠達成這個成就,張學良幫了大忙。
蔣介石的北伐,基本分為兩段,第一是國共合作期間,當時蔣介石指揮軍隊,一直從廣州打到了長江邊,第二階段則是,他單獨率領部隊打到了北平。
而此時,蔣介石最大的敵人,就是實力強悍的東北軍,讓蔣介石萬萬沒想到的是,當他還在思考如何對付東北軍時,張學良卻是主動靠了過來。
沒有費一槍一彈,蔣介石就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對于張學良,他當然熱情萬分,讓他繼續管東北,甚至將整個華北地區。
張學良率領東北易幟,讓蔣介石的威望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不過,并非所有的國民黨內部將領對他是服氣的,特別是一些地方軍閥將領。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三個實力集團聯合起來反蔣,這讓蔣介石一時間有些束手無策,他們只好僵持下去。
關外的東北,成為了雙方人馬的“香餑餑”,馮玉祥,閻錫山幾人對張學良許以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頭銜,蔣介石亦是派人送來了陸海空軍副司令的委任狀和大印。
此時對于雙方來說,張學良幫助誰,那可完全就可以取得勝利,最初,張學良保持了中立,但張學良在經過慎重思考后,認為馮玉祥幾人的聯盟,并不統一,就算將來倒蔣成功,也會紛爭不斷。
所以,張學良為了大局著想,決定支持蔣介石,他派出十萬大軍,從背后進攻倒蔣同盟。
東北軍剛出動,馮玉祥幾人就知道了戰爭的結果,事實上,這場中原大戰,最終也是蔣介石取得了勝利。
這便是張學良對蔣介石的第二個恩情,也是因為如此,這次戰爭結束后,蔣介石將他任命為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成為了僅次于蔣介石的國民黨二號人物。
而張學良對于蔣介石的第三個恩情,則就是“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蔣介石被抓后,很多人是要求殺他的,但張學良始終沒有這個意愿,他是想要逼蔣介石抗日,從來沒有想過要真正的動他。
無論怎么講,張學良確實是保障了蔣介石的安全,并將他釋放,無論蔣介石承不承認,在這件事上,張學良對他,還是非常照顧的。
這自然也是在后來張學良被囚禁后,蔣介石對他的態度不像對楊虎城,欲除之而后快,張學良失去了自由,但總的來說,他的生活待遇,還是非常不錯的。
16字挽聯,連送蔣家兩代人
1975年,蔣介石因病去世,張學良接到消息后,內心并不平靜,他上次見到蔣介石,是8個月前的士林教堂的禮拜會上,當時他看到蔣介石,已經是臉色蠟黃,舉動呆滯。
在去吊唁蔣介石時,張學良送上的16字挽聯內容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 政見之爭,宛若仇讎。
眾人見到這16字,皆面面相覷。
蔣介石去世后,張學良依然沒有被釋放,不過,他的日子顯然過的好多了,而且加上他與蔣經國關系較好,所以,他此時基本已經自由。
進入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蔣經國身體垮了,他身患多種疾病,五次入院手術,直到1988年,他因病去世。
蔣經國去世,張學良得知后,是真心悲痛的,他說:“我到臺灣來的時候,臺灣很不景氣,現在臺灣很有進步,應該說主要是蔣經國的功勞,我對他非常佩服。很可惜他去世太早了。”
后來,在蔣經國的吊唁現場,張學良在趙四小姐的攙扶下,再次現身,他的到來,使得他在無意中連送了蔣家兩代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