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趙家琪
縱覽新聞記者 白中豪 實習生 梁琪
一把玉米皮、幾根茅草,這些看似普通的田間廢料,經過河北鹽山一位74歲老人的巧手編織,很快便“變身”精致的花瓶、果籃、收納盤,成了承載鄉土記憶的藝術品。
4月10日,縱覽新聞記者聯系到這位“巧手生花”的老人楊金霞。她告訴記者,自己在14歲的時候跟隨生產隊的師傅學會了編織手藝,當時主要是靠編織紙簍來掙工分。后來,伴隨著楊金霞結婚、生子,這門手藝漸漸擱置。
楊金霞在編制花籃 供圖/滄州晚報
為什么又重新開始編織?“現在我的孩子們都長大了,他們喜歡這些小物件,覺得擺著好看,我就繼續編。”楊金霞解釋道。掰掉的玉米皮、地里割的茅草成為楊金霞編織的“寶貝”材料。挑出干凈的玉米皮與茅草,用顏料浸泡、清洗,再用一次性筷子和烤串鐵簽自制的鉤針,她將玉米皮與茅草穿起、勾連,有時會加上女兒買的絲帶,編織出精美的花瓶、籃子等造型。
“她就喜歡做這件事,缺材料了我就幫她找。”楊金霞的老伴王國祥非常支持她。盡管楊金霞不識字、不會用智能手機,但她的作品也搭上了“數字快車”。兒女們有空時會通過短視頻、直播來幫助楊金霞出售作品。2023年11月,滄州市婦女聯合會授予楊金霞家庭“滄州市百優美麗庭院”稱號。
楊金霞的作品 供圖/滄州晚報
如今,楊金霞編織的作品已有200多件,由于親戚鄰居們喜歡,她送出去100多件。“錢多錢少都是小事,我也不圖用這個掙錢,主要是個人愛好。編織這些東西時我的心情會變好,心情好了身體也會好,比打麻將有意義,這就是最大的收獲。”楊金霞開心地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