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我們的關稅政策完全失敗”。
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憤怒發聲,對美國2024年貿易逆差創下歷史新高1.2萬億美元表示強烈憤慨。
這一數字相較于美國2023年的1.01萬億貿易逆差大幅度攀升,特朗普氣急敗壞后,將這口黑鍋丟給中國,說中國是“貿易小偷”,并怒罵關稅政策毫無成效。
然后他就在第二任期中迫切地開啟了“關稅風暴”,并對中國加稅超過100%,堪稱歷史之最。
那么特朗普為何這樣做?難道真如他所說,美國剎不住的貿易逆差就是因為制造業空心化?
加稅與減稅
在第一個總統任期時,特朗普就堅定一個觀點,即要用關稅壁壘來重新塑造美國的貿易格局。
按照這個想法,2018年,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一度將對華商品關稅加到了25%,試圖抬高進口商品的價格,逼產業回流到美國。
而在前一年,他還推出《減稅和就業法案》讓美國企業只需要交21%的所得稅,大大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在減稅政策刺激之下,美國企業和個人的荷包都變鼓了,消費的積極性大幅提升。
一個對外加稅,一個對內減稅。
到最后,啥效果也沒有了。
(特朗普加關稅)
一方面,減稅之后美國人有錢了,消費一下子狂熱了起來,本就崇尚“及時行樂”不存款的美國家庭,根本不在乎懂王給進口商品加征的那點關稅,直接買買買,買不了就分期。
家住在俄亥俄州的約翰一家就是典型例子,在減稅法案推行之后,他們用家庭多余的閑錢買了新電視和智能手機,而這些電子產品絕大部分都是中國生產的。
也就是說,約翰這樣的美國家庭,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消費快感之時,也不知不覺地讓貿易逆差不斷變高。
而另一方面,美國企業也沒有如懂王特朗普所愿,“回歸本土”。
就拿密歇根州地制造商湯姆公司來說,減稅政策后,公司短時間內多出了不少現金流去擴大生產規模。
(密歇根州)
但是工業生產講究一個成本問題,湯姆公司貨比三家后,發現還是某個東方大國生產的設備價格合適,質量很好,但由于關稅,湯姆公司不得不多付了一大筆錢。
并且,作為一家供應鏈高度依賴海外的制造業公司,受到關稅影響,除了生產設備成本上升外,從國外進口上游原材料的價格也被抬高了。
由于沒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美國國內的供應鏈,湯姆公司的生產利潤變得越來越小,競爭力急劇下降,最后在國際市場上節節敗退。
在這兩個完全沖突排斥的政策作用下,美國的貿易逆差不受控制的節節攀升。
據美國商務部披露,2018年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曾一度降到3456億美元。
(美國貿易逆差)
但到了2023年,包括中國在內,美國對全世界的貿易逆差突破了一萬億美元,2024年更是達到了1.2萬億美元。
這些冰冷地統計數字仿佛在向特朗普發起質疑,關稅戰真能扭轉貿易逆差嗎?減稅政策能發揮作用?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早就說過:
“關稅戰和減稅放在一起搞,就跟給病人又開止痛藥,又開瀉藥一樣,效果可想而知。”
這種政策上的“左右互搏”不僅未能縮小逆差,反而讓美國在全球競爭里陷入被動。
(克魯格曼)
更深一層看,特朗普的政策還忽視了美國制造業的長期衰退。
在之前的那幾十年里,美國一步步地把那些低端制造業外包給了發展中國家,而他們則把精力集中在了高科技和服務業上。
產業空心化之后,美國主動失去了生產日常消費品的能力。
即便通過關稅把一部分進口商品驅趕出去了,但在美國國內,也無法迅速填補這個空缺。
拿服裝行業來說,美國有90%的紡織品必須依賴進口,關稅一加價格就起飛。
逼得消費者不得不購買其他第三世界國家進口的紡織品。
所以最后美國相對于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并沒有減少。
實際上,美國在全球貿易中,并非是吃虧的。
因為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國得以輕松拿捏收割其他國家,所以美元的購買力一直很高。
同時美國自里根時期,就開始建設金融國家,把這種美元的統治力通過投資等方式,輻射倒全球。
但相應的就要承擔這樣做的代價,即制造業的空心化。
然而得益于美元的購買力,其實這種代價還是能承受的。
之所以現在的美國無法承受的原因,就是因為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資本過度集中,再加上資本的無序擴張導致,這種體系的崩塌。
即美國民眾手里的錢越來越少,商品價格卻不斷增加,同時美元購買力也在下降,所以美國的貿易逆差在持續擴大。
面對這種問題,關稅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
崇尚消費
除了這一點外,美國人喜歡消費的文化,也在為貿易逆差火上澆油。
差不多所有美國人都有兩個特點,即低儲蓄率和高消費習慣。
美國國家數據顯示,美國人的個人儲蓄率只有3.8%,遠遠低于德國的10.6%和日本的6.2%,而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則占到68.1%。
這種“掙一塊錢花三塊錢”的模式讓所有美國人變成了一臺始終在運轉的超級消費機器,而美國本土的制造業又少得可憐,美國人不得不將蓬勃的消費欲望投送給外國進口商品。
就拿加州的中產家庭琳達一家,月入15000美元,收入在美國不算低。
儲蓄卻只有可憐的3000美元。
這是因為他們是美國主流的月光族,超愛法國的香水,意大利的皮鞋還有日本的游戲機。
這意味著他們花錢如流水,可琳達一家反而非常享受這種生活,他們笑著說:“生活就是要多享受才對。”
可這種享受卻讓美國的貿易逆差數字爆炸!
畢竟,在消費主義根深蒂固的美國,中國商品不僅質量上乘,價格更是低廉,深受美國民眾追捧。
在2024年,亞馬遜平臺上進口商品的銷售額就超過了數千億美元,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中國商品。
以紐約的詹姆斯為例,他在亞馬遜平臺上買了中國產的智能音箱和健身器材,贊不絕口:
“便宜又好用”。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格林斯潘就曾擔憂地說:“美國人地消費習慣就像一場沒有盡頭地宴會,但賬單早晚會來。”
(格林斯潘)
這一警告在現在看來尤為尖銳,美國貿易逆差地持續擴大,不僅影響到了美國的經濟安全,也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連鎖反應。
再思考的深一點,不難發現,美國人崇尚消費的文化,其實和美國的金融體系有著緊密的聯系。
美國一直奉行的低利率政策,會促使人們去借錢消費,結果導致信用卡債務一路走高,在2024年的時候,美國的信用卡債務已超過了1.1萬億美元。
美國民眾已經習慣了“寅吃卯糧”,不僅喜歡透支個人財務,也透支了國家經濟。
至于企業為何也擴大了美國的貿易逆差,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全球化不可逆
全球化時代,貿易逆差的難題早就越過了美國的國界,而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和錯綜復雜的全球供應鏈的相互沖突,讓美國跨國企業叫苦不迭,總是誤傷到了美國的消費者。
以蘋果公司為代表的美國企業早就建立起了,以中國為核心生產基地的全球供應鏈,其暢銷全世界的蘋果手機和中國生產的高效率是密不可分的。
而自從特朗普第一任期宣布加征關稅以來,為了不虧本,蘋果公司不得不漲價銷售。
以iphone 16 pro max為例。
(蘋果公司)
其在美國市場上的零售價格將從1599美元漲到2300美元,上漲了701美元。住在芝加哥的瑪麗就對此抱怨:“新Iphone簡直貴的離譜!是黃金做的嗎?”
價格上漲,銷量下滑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可新廠選址和成本調整那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制造業對供應鏈的長期依賴,讓美國沒辦法獨善其身。
更麻煩的是,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給自己的制造業套上了絞索。
就拿美國打壓華為來說,從18年起,美國就將華為看作是“眼中釘”,直接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口高端芯片,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
但是,這也讓美國芯片巨頭因特爾和AMD失去了一個可以帶來巨額利潤的大客戶。僅AMD在2020年就損失了5.12億美元。
反觀華為就響應國家號召,開始去扶持自己國家的供應商了,而美國的那些企業只能在懊悔里數著自己損失的訂單。
這些現實例子都在質問特朗普政府,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真能單槍匹馬扭轉貿易格局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4年一份報告里就指出:“全球供應鏈的深度融合代表著,任何單邊行動都會引發不可預見的后果,美國的貿易政策需要更加審慎。”
這一觀點在當前美國1.2萬億貿易逆差面前顯得尤為中肯,更為關鍵的是,美元身為全球儲備貨幣這一身份,也不利于美國的貿易逆差縮小,
現在世界主流國家都或多或少持有美元儲備,它們更愿意去購買美國國債,而不是買美國的商品,反而抑制了美國的出口動力。
在2024年,外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數達到了8萬億美元,這樣的金融循環更有利于美國成為一個“強大的消費國”,而不是一個“厲害的生產國”。
“甘蔗沒有兩頭甜”,全球化的紅利讓美國享受了低價商品和高生活水平,但也讓逆差成為了美國必須付出的代價,這就是一體兩面。
本期參考文獻:
[1]莫莉.美國貿易逆差居高難下
[2]許緣.美國2022年貿易逆差額達9481億美元
[3]倪浩.美國貨物貿易逆差創歷史新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