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80、90后脫發問題頻上熱搜之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牙齒也開始保不住了。“沉默的牙病”就像“隱形殺手”一樣,悄無聲息地破壞牙齒周圍的支持系統,最終讓原本健康的牙齒早早脫落。本期《大咖健康課》,南京市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副主任醫師陸偉將和大家聊一聊牙列缺損的修復和維護。
視頻 楊澤華 許倩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 實習生 施嘉羽
【大咖小傳】
陸偉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副主任醫師,博士。英國利茲大學口腔醫學院訪問學者,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修復專委會委員。長期從事口腔修復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擅長口腔種植修復、前牙全瓷美學修復、牙齒美白、咬合重建和全程數字化全口義齒修復。研究領域關注3D打印PEEK及氧化鋯修復體以及口腔干細胞與軟硬組織工程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以為牙不疼就沒有大問題
“95后”一下丟了4顆原生牙齒
26歲的杜小蕓(化名)患上牙周炎已經三年有余,因為沒有什么感覺,覺得并不影響工作生活,便一直沒有系統治療。直到去年,她在吃年糕時帶掉了一顆上頜側切牙,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來到了南京市口腔醫院陸偉主任的門診,咨詢如何修復。
她怎么也沒想到,一顆牙齒脫落的背后,竟然是整個口腔生態的失衡。檢查后發現,杜小蕓多顆牙齒松動,松動度在II-III度之間,下前牙根尖區唇側牙齦黏膜可見瘺管。通過拍攝CBCT檢查后發現,3顆下前牙根尖區骨質大面積低密度影,唇側骨板破壞,意味著這3顆牙也保不住了。考慮到患者還年輕,陸偉主任通過咬合控制和牙周序列治療盡量維護剩余牙齒的健康,拔除3顆松動的下前牙,待傷口愈合、炎癥控制后再進行缺牙的修復。
出于對外觀的考慮,杜小蕓希望進行種植修復,但她缺失的4顆前牙(上面1顆,下面3顆)由于長期的局部炎癥反復發作,沒有及時處理干預,導致炎癥侵蝕破壞牙槽骨,使后期的種植手術難度增加,費用也更多。前兩天再次來到門診,經過檢查和術前評估,采取了先植骨,6-8月后再種植的方案。
看似“溫和”的牙周炎
常常是讓牙齒“崩塌”的“罪魁禍首”
和杜小蕓情況類似的患者不在少數。32歲的胡先生也在掉了第一顆牙之后“慌忙”去醫院就診,直接被診斷為重度牙周炎,全口牙齒松動。單治療的第一步:控制炎癥,就需要去醫院三次以上,炎癥控制好了之后再進行分批次拔牙(上牙6顆,下牙2顆),最后還要看拔牙之后牙齦的恢復情況判斷是否可以種植牙齒,如果達不到種植條件,就只能安裝活動假牙。這個結局讓還未結婚的他后悔莫及。
“年輕人早早就掉牙,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牙周病導致的。”陸偉主任告訴記者,牙周出現問題不予以重視,就會從刷牙出血、牙齦腫痛(牙齦炎)開始,慢慢發展成牙周炎,牙槽骨不斷被吸收,最終和牙齒提前說“再見”。“因為牙齦炎僅影響牙齦組織,尚未傷及牙槽骨,還處于可逆階段,這時若及時治療(定期洗牙、正確刷牙),可完全恢復。而到了牙周炎階段,牙槽骨開始損失,在患者堅持復查復治的情況下,才可以控制病情。等到牙齒出現移位、松動,緩解和控制的效果已經大打折扣了。”
“我們在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患者,他們總是等到牙齒脫落了才來就診,殊不知盡早拔除不能保存的牙齒對后續治療也非常重要。”陸偉主任解釋說,松動的牙齒長期在口腔內會損失更多的牙槽骨,它周圍的牙齒也會受到影響,加速牙周組織的破壞。一旦牙齒缺失,牙槽骨會形成一個大坑,對后續的鑲牙或者種植牙都有不利影響。松動的牙齒能否保留,一定要盡早到醫院由醫生來判斷。
先出“設計圖”再“施工”
機器人輔助種植讓手術精度接近“零誤差”
對于牙齒缺失的修復方式,醫生會需根據患者的口腔條件、健康狀況、預算及需求綜合評判。陸偉主任介紹,當下主要的缺牙修復方案有三種,分別是活動義齒修復、固定義齒修復(固定橋)和種植修復(種植義齒),其中種植修復是缺牙后修復治療的“金標準”。因為種植牙在生物相容性、功能恢復、長期預后上最接近天然牙,且隨著數字化技術和材料學的進步,其適用范圍和成功率也在持續提升,對于符合適應癥的患者,它無疑是一個更好的缺牙解決方案。
目前,南京市口腔醫院已經開展了種植機器人手術,通過三維掃描和面部掃描等軟件,預先設計牙冠的形態和位置,再設計種植體的三維方向和深度,以及軟硬組織的增量。就相當于在裝修房子之前先做了設計圖,再進行施工。醫生只需要腳踩開關就可以將設計好的植體按照規劃好的程序植入到理想的位置,手術精度遠高于自由手種植。“在我們的臨床操作中,通過機器人手術系統輔助完成口腔種植手術的精準度達到過±0.03mm,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誤差。”陸偉主任說。
“但種植牙和原生牙齒一樣需要進行日常的維護,才能保證它的‘長治久安’。”陸偉主任提醒,首先要做好牙菌斑的控制,推薦使用巴氏刷牙法,每天刷牙至少兩次,同步使用牙線、牙間隙刷或沖牙器清潔牙周,定期做好牙周潔治(≥2次/年)。由于種植牙與牙槽骨之間屬于骨結合,缺乏天然牙與牙槽骨之間的牙周膜(營養、防御、壓力感受器),不利于對牙齒的保護,建議日常飲食避免食用骨頭、堅果及較硬的水果,盡量避免進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減少對牙周組織的刺激。“此外,骨質疏松癥、干燥綜合征及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可能增加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風險,其中糖尿病是明確的高危因素,而菌斑微生物堆積仍是其直接誘因,控制危險因素是預防種植體周圍疾病以及實現種植體長期使用的前提。吸煙也會大幅升高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率,且種植牙的炎癥反應往往更加劇烈。”
校對 盛媛媛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