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新一期的單車基械匠。
Pademelon:一種塔斯馬尼亞獨有的小型袋鼠,獨一無二
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的機械實驗室里,Pademelon團隊正以工程師特有的執著重塑轉向阻尼器的概念。這項曾由Hopey公司在世紀初開創的技術,如今通過CS.1轉向阻尼器的問世迎來新生。
【品跑Logo正是這個獨一無二的mini袋鼠】
作為曾在Cannondale和RockShox深耕懸掛系統的技術專家,Jeremiah Boobar帶領團隊不僅繼承了Hopey的液壓轉向阻尼專利,更將現代山地車的工程思維注入其中。
核心技術亮點
這項裝置的核心價值在于其位置敏感型阻尼機制。不同于傳統轉向阻尼器的全域阻力輸出,CS.1僅在車把中心線左右各35度的70度區間內施加阻尼,當轉向角度超過35度后系統自動解除限制。
【核心部件,內部為液壓旋轉葉片結構,應該是通過調節葉片擾動阻力來調節轉向阻尼,公司人用了 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就是當你站在淹沒到脖子的水中時,直接旋轉身體和打開雙臂旋轉身體的區別”】
【阻尼器和上管上的連接柱配合實現車把轉向阻尼】
這種設計猶如給車把安裝了一個智能穩定器:在直線騎行和小幅修正時提供支撐,在需要大幅度轉向時保持操控自由度。其液壓旋轉葉片結構通過精密加工的阻尼油路控制,類似前叉阻尼系統的工作原理,但針對轉向力矩特性進行了專項優化。
安裝&兼容性
安裝適配性方面,CS.1展現出模塊化設計的巧思。通過替換原車上碗組杯為特制基板,并將阻尼本體嵌入舵管內部,整套系統僅增加139-176克重量。
【考慮到還拆除了原有的膨脹吊芯或者花芯,實際增加重量是要小于186g的】
針對不同頭管規格提供的安裝套件(售價89-102美元)覆蓋了市面主流碗組類型,但需要使用者具備基礎的碗組壓裝技能。
【左側用于標準前叉,右側用于雙肩前叉】
特別設計的可裁切安裝立柱既保證了結構剛性,也為不同堆高需求留出調整空間——雖然新手可能需要額外購置備用立柱(20美元)以防測量失誤。
PinkBike實測評價
實際測試中,這款裝置在Santa Cruz Bronson上的表現頗具啟示性。經過兩圈半旋鈕調節(約產生1.5-2圈有效阻尼),系統開始展現其穩定特性。
在加州Northstar的高速碎石路段,前輪與后輪形成更緊密的力學耦合,車體軌跡呈現出類似放松頭管角度的穩定性增益。猶他州Moab的亂石地形中,阻尼系統有效過濾了前輪的突發性偏轉,使騎手能更專注路線選擇而非頻繁修正方向。
但技術特性往往伴隨使用場景的局限。當進入西北太平洋地區的低速技術路段時,額外阻尼反而成為負擔——急轉陡彎需要更大力矩輸入,迫使騎手選擇外線過彎軌跡。
【Richie Rude在UCI EDR世界杯上就安裝了Pademelon阻尼器。】
【Luke Meier-Smith在贏得了澳大利亞速降錦標賽冠軍的車上也安裝了這款阻尼器】
這種矛盾印證了工程設計的永恒定律:任何性能提升都需要付出相應代價。對于專注DH賽事的車手,全閉阻尼模式或許可行(如Richie Rude的極端設置),但對大多數騎手而言,1.5-2圈的阻尼設定在綜合地形中更具實用性。
使用和維護
值得關注的是其創新性的人機交互設計。頂部旋鈕雖未設置物理刻度,但通過三圈調節行程實現從零阻力到剛性鎖死的連續變化。
【產品開發過程中對于阻尼無極調節的測試和對強度的測試】
這種無級調節方式雖考驗用戶感知精度,卻為個性化設置保留充分空間。測試中發現,旋鈕前半程變化較為線性,超過1.5圈后阻尼梯度顯著增大,這種非線性響應恰好匹配了不同速度下的穩定性需求。
在維護維度,CS.1展現出機械產品的可靠性特質。經歷多輪泥濘環境考驗后,僅需簡單清潔潤滑即可消除異響。密封式液壓結構免除定期保養之憂,但碰撞損壞后的維修仍需返廠處理。
這種設計取舍在輕量化與耐用性之間找到了平衡點,200克的總增重對于現代enduro車型尚在可接受范圍。
【上圖是Syntace/Canyon的K.I.S.機械穩定系統】
橫向對比Syntace/Canyon的K.I.S.機械穩定系統,CS.1選擇了不同的技術路線。前者通過物理限位輔助回正,后者則依賴液壓阻尼過濾擾動。
這兩種方案映射出工程師對"穩定性"的不同解讀:是強化系統的自我修正能力,還是提升系統的抗干擾閾值?在Canyon宣布為Spectral車型標配穩定系統的行業背景下,Pademelon的液壓方案提供了另一種解題思路。
定價和購買建議
定價上,502美元的本體加裝套件組合,相較傳統配件非常高昂。但考慮到其手工組裝的工藝精度和位置敏感阻尼的專利技術,這個定價在專業領域仍具競爭力。
對于追求極致操控的enduro騎手或DH競賽選手,這項投資可能轉化為賽道時間的顯著收益。45天無理由退貨政策則為用戶提供了充足的驗證周期。
未來迭代方向已初現端倪:增設旋鈕物理刻度可提升調節復現性,三檔預設模式能簡化設置流程,體積優化則有助于降低頭管高度。這些改進若得以實現,將使CS.1從專業利器向大眾化產品更進一步。
正如Boobar在技術文檔中強調的:"好的工程設計應該隱形——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直到它不在。"
【轉向阻尼機構在山地車上并不常見,我也在會展上僅見到過一家對這一技術深耕的公司,希望今年還可以看到他們,我會在上海會展做出詳細介紹。】
在電動輔助系統日益普及的當下,Pademelon選擇回歸機械本質,用液壓阻尼這種看似傳統的解決方案應對現代山地車的操控挑戰。
【或許有一天它也會成為繼升降坐管后的另一個山地車的標準配置也說不定呢?】
這種技術路徑或許不夠炫目,甚至有點臃腫。但當車把在亂石灘中自主濾除無序震動時,騎手收獲的則是操控信心的提升。
OK,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單車基械匠,給您帶來更多新奇,好玩,有趣,實用的單車知識。歡迎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