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二 編輯 | 魏曉
雖說還沒有到傳統意義上的銷售旺季,但連云港的水產商家們,已經開始摩拳擦掌了。
連云港地處黃海之濱,擁有豐富的海鮮資源,魚類、蝦類、貝類品種豐富,更是盛產皮皮蝦、梭子蟹、對蝦等海鮮產品,但很長時間以來,基于產品結構單一,以及淡旺季周期明顯,連云港當地海鮮的名號并不響亮,水產商家們受限于缺乏品質生鮮運營能力和品牌意識,事業也遲遲難有破局。
但現在,可能將不一樣了。
就這兩天在連云港,150多名海鮮水產從業者,參加了一場圍繞水產經營、品牌打造的專項培訓。
這場培訓,不僅是培養并提高當地商家們品質生鮮運營能力和品牌意識,更是針對當地產業痛點,為當地商家們帶來了定制解決方案,以及對應配套扶持。
“多多好特產”培訓會現場 顧煒|攝
比如,當前連云港海鮮還未大規模上市,便為當地商家搭建全球時令海鮮供應鏈,以豐富的全球產品,比如挪威三文魚腩、北極甜蝦、大西洋鱈魚段等,以填補這段時間的營收空白;比如,水產商家的品牌化一直是個難題,便通過免除水產類目保證金等降本舉措,助力商家多維度、多品類進行探索。
等等此類。
以上培訓活動,出自于拼多多“多多好特產”專項,首站正是落地于連云港,助力當地水產解題破局。
4月3日,拼多多宣布推出“千億扶持”,未來三年內擬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加碼高質量電商生態建設。
“多多好特產”正是其中專項,意在深入調研全國各大農牧產區,結合當地農牧產業的發展需求,推出定向扶持方案,豐富供給,助產增收。此次“多多好特產”走進連云港只是開始,后續還將深入四川、海南、山西、云南、山東等地。
在這背后,作為依靠農產品上行起家的拼多多,在面向下一個十年的關口,目光依舊牢牢放在農業,再次重倉農業,于田間地頭播下了“千億”新種子。
被改變的田間地頭
周炳坤,是連云港當地的一名水產商家。
去年9月,周炳坤創立“蝦前輩”并入駐拼多多。基于平臺此前推出的“百億減免”系列舉措降低了經營成本,“蝦前輩”很快便趕上了秋季的海鮮銷售高峰,銷量迅速增長。
到了2025年的年貨節,周炳坤的店鋪日銷量已超過萬單。
事業的起步,很是順利。現在,周炳坤有了更高的的目標,要帶領“蝦前輩”成為拼多多“黑標”品牌,尤其是當下的地方水產行業,已經出現了窗口機會。
據了解拼多多“多多好特產”專項,針對連云港當地水產缺乏品牌商家的痛點,將推出三大舉措,從產品、運營等各維度為連云港水產商家規劃品牌成長路徑。
周炳坤,已經在打造品牌的路上。
比如在“多多好特產”的1V1深度指導和資源對接下,周炳坤將已經上新的扇貝肉頁面進行了調整,除了克重,他還做了普通白扇貝肉的對比圖,幫助消費者辨別品質優劣。
于他個人而言,從此前的追求賣量,到現在追求賣品牌,這是事業的升級。對于當地水產而言,這同樣是產業的升級。
事實上,在拼多多長期對農業的投入下,不少地區的農業產業模式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催生了全新面貌。亦在這一過程中,很多新農人的人生與事業,有了大幅度改觀。
山西文水縣,以黃牛、肉雞養殖聞名,但傳統的銷售模式,讓文水肉制品的名氣僅停留在批發商、檔口之間,缺乏直面廣大消費者的渠道,這也導致當地的產業利潤非常微薄。
直到2019年,當地部分商家在拼多多創業,文水肉制品才有了直面更多消費者的機會,在電商的助力下,獲得了更廣闊的銷路。
改變也不止于此。
工人在低溫冷庫中對牛肉加工 武六紅| 攝
在獲得原始積累后,當地有商家進一步投入千萬引入冷庫,對當地的黃牛肉工序改造,通過排酸、急速鎖鮮、冷庫儲存三道工序,使保質期延長了三十天,高品質牛肉得以銷售到全國各地。
到了現在,文水肉制品不僅跑出了不少知名品牌,更是有了完整的精加工、深加工的生產線,從品質到附加值上都有了質、量全維度的提升。
四川資陽的商家海媽,在拼多多上實現了事業的第二春。
2024年海媽入駐拼多多,基于平臺的集中曝光和高效供需匹配,以及多項政策扶持下,海媽打造了不少水果盆栽爆款,日均訂單突破5000單,不僅個人的電商事業有了明顯破局,還帶動了當地500多人就業。
過去多年,類似的故事不斷在拼多多上持續發生。
一個市場共識是,田間自有黃金屋,但在過往,受限于地理、物流、工藝等因素,以至于這座富礦的價值,并沒有充分釋放。
而在拼多多不斷向下扎到根,持續走向田間地頭的這一過程中,相應的障礙痛點,隨之被一一清除。深埋在田間地頭上的富礦,有了更有效的敲門磚,傳統意義上的農業,也講出了新故事。
從百億到千億
當然在這背后,則是拼多多一以貫之的助農扶持。
市場皆知,投身農業不僅需要跨專業能力,而且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互聯網平臺去改造非標準化的農業,更是一件公認的吃力費勁兒的事情。
但在拼多多看來,重倉農業,是本分;助農扶持,是本分;通過平臺資源去改造農業,同樣也是應盡本分。
一方面是“農地云拼”,把消費端分散的需求拼成集中確定的需求,碎片化的小農場在云端被拼成一個虛擬的大農場,帶動上千萬農業生產者參與其中。同時,用“產地直發”取代層層分銷的模式,從而實現了小農戶鏈接全國大市場。
這是拼多多給出的商業模式創新,帶來了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大規模、精準且高效的匹配,建立了一條暢通無阻的市場化通路。上百個農業產業帶集體上云,銷路從此前局限于當地,就此面向全國。
一方面是“百億農研”,致力于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科技普惠,助力于農研成果向大市場轉化。
這是拼多多深入到農業上游的農產品種植環節,以天量投入農研技術研發的方式,讓科技奔赴田間地頭。
過去多年,拼多多通過舉辦“全球農創客大賽”、“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等賽事來提升農產品產量和品質,解決了部分地區農業發展“卡脖子”問題,讓農業不再完全“靠天吃飯”。同時在供應鏈方面,拼多多加大了投入,以促進農業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到爆品的轉化,從而讓科技成果有效對接國內大市場。
再者,就是此次的“千億扶持”計劃。這是拼多多拿出真金白銀,以自身平臺資源傾力對農業進行輸血式扶持。
事實上近幾年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將可觀利潤拿來反哺平臺商家生態,是拼多多的常態動作。
拼多多此前推出的系列“百億減免”政策,不完全統計
去年年中,拼多多推出了“百億減免”,大幅度減免商家交易手續費,直接為商家減負,正是直觀體現。而此次力度更是從此前的“百億”,進一步加碼到“千億”。這足見拼多多的惠商惠農決心與魄力。
這套組合拳下來,同樣也是拼多多改造農業的商業智慧體現。
“農地云拼”等商業模式創新,是農產品市場化的基石,解決農產品“賣給誰”,“賣更多”的問題;“百億農研”,是驅動提質增效的引擎,解決農產品生產端、加工端“種得好”、“產得快”的問題;“千億扶持”則是燃料,是助推器,拼多多將利潤反哺,并將惠農政策傾斜于新質農產品商家,這是站在全局視野下,讓整套路徑,跑得更快,也跑得更穩。
已有的改變,已經發生。更多的改變,還在路上。
可以預見,隨著拼多多“千億扶持”的持續推進,其在農村的土壤上再次播下的這“千億種子”,在未來,將有成長為萬億大樹的可能。
Lanmeih/今日話題
你都喜歡那些地方的土特產?
咱們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