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開峻
近來,總有人高喊“中國體量夠大,關起門來搞內循環也能富足”,甚至將房地產、大基建和國內消費包裝成“替代外貿”的救命稻草。這種論調要么是天真無知,要么是刻意忽視歷史與現實——中國經濟的騰飛,從來不是靠閉門造車,而是靠擁抱世界。今天全球貿易戰硝煙再起,關稅政策沖擊產業鏈,若真有人以為能靠內循環獨善其身,不妨看看那些被保護主義反噬的國家,結局有多慘烈。
關稅之戰,大國博弈,誰主浮沉?
歷史教訓,閉關鎖國從未帶來繁榮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國物資匱乏,糧票用到1993年,北京街頭跑的還是面包車。真正的經濟騰飛始于2001年加入WTO,外貿帶來的技術、資本和全球市場,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數據顯示,中國GDP從2001年的1.34萬億美元飆升至2024年的18萬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長期超過30%。若沒有外貿創造的數億就業崗位,沒有出口積累的外匯儲備,何來房地產、基建和消費的繁榮?
如今有人想重走閉門造車的老路,卻忘了“內循環”的本質是分配存量財富,而非創造增量。房地產本質是金融杠桿游戲,建再多的房子也只能在內部空轉。2024年中國商品房庫存已達歷史峰值,三四線城市空置率超30%,而外貿直接支撐了建筑、家電、物流等上下游產業鏈的生存。要是外貿徹底斷了,房地產泡沫早晚得破。現在各國互相加關稅,全球產業鏈誰也跑不了,一個受損大家都跟著倒霉。
就說 2025 年美國搞的那個 “你加我稅我也加你稅” 政策,把全球都坑慘了。日本汽車被美國額外多收 25% 的稅,對美國出口直接少了 120 億美元,豐田、本田沒辦法,只能把生產線搬到美國去,結果成本暴漲,全球汽車都跟著漲價。美國自己也沒撈著好,進口科研設備關稅漲了 20% 到 30%,實驗室成本蹭蹭往上竄,有人說這都快把現代科學的核心根基給毀了。中國也不含糊,反制措施對著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和大排量汽車就去了,直接砸了美國能源和制造業的飯碗。
大國博弈,靠實力
這場關稅混戰里,誰都沒占到便宜。現在全球金融市場全亂套了:日本股市一天暴跌近 4%,韓元匯率跌到 2009 年以來最低,美國國債收益率漲到 5%,就連平時大家覺得最保險的投資產品都沒人要,全在往外拋售。
若真搞內循環,中國如何抵擋這種級別的外部沖擊?大連重工等企業之所以能淡定宣稱“關稅影響極小”,恰恰因為其市場早已多元化布局東南亞、日韓,而非依賴單一國內市場。這一點,許多國人并不知道。
內循環的致命短板是什么?沒有外貿,何來消費?
有人鼓吹“靠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卻忽視了一個基本邏輯:消費能力取決于收入,而收入增長依賴外貿創造的財富。中國電商、物流、外賣等新經濟繁榮的背后,是數千萬制造業崗位支撐的購買力。若外貿萎縮,工廠倒閉、白領失業,誰還有錢網購、點外賣?
更殘酷的是,內循環無法解決技術卡脖子問題。中國降低芯片、高端材料進口關稅,正是為了彌補技術短板。若閉關鎖 國,連手機都造不出來——華為Mate 60的麒麟芯片,需要荷蘭光刻機、日本化學品、臺灣代工,這是全球化的產物。
出路在哪里?開放是生存底線
面對關稅戰,中國的應對已指明方向:一方面對最不發達國家實施零關稅,擴大“全球南方”朋友圈;另一方面聯合歐盟、加拿大在WTO起訴美國,用規則對抗保護主義。這絕非“綏靖”,而是以開放倒逼改革。問題是WTO還如過去那么強勢嗎?
日本在關稅戰中加速向印度、東盟轉移產業鏈,德國車企涌入中國新能源市場——全球化從未停止,只是換了賽道。中國若自斷經脈,只會將市場拱手讓人。
歷史反復證明:閉關的結局,不是“富足”,而是糧票、面包車和PP機的時代重演。關稅戰的炮火聲中,有人看到危機,有人看到機遇。真正的出路,是像深圳蛇口那句老話——“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拆掉圍 墻,擁抱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裂痕中,找到屬于中國的未來。
水來土掩,兵來將擋,關稅來了,我之策略何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