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伙計們,嘗嘗這剛出籠的肉包子!”四月春陽里,濱城區秦皇臺鄉秦臺耿村的孝善食堂飄出陣陣飯香。28位銀發老人圍坐一堂,咬一口松軟的面皮,嘮幾句家長里短,歡聲笑語間升騰起濃濃的煙火氣。這個由村支書耿朋朋捐出自家宅院改造的“萬能小院”,正悄然改變著鄉村養老的圖景。
“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吃飯將就,這是鄉村振興必須破解的課題。”2023年6月,返鄉擔任村支書的耿朋朋在黨員會上擲地有聲。面對資金短缺、場地匱乏的困境,這位“80后”帶頭人自掏腰包改造閑置房屋,協調鄉民政部門爭取資金支持,建立起“村集體兜底+財政補貼+社會捐助”的多元保障機制。如今每逢周三,老人們不僅能享用免費午餐,還能在用餐間隙接受健康義診、愛心理發等服務。“村里這個食堂辦得好啊,不但飯菜可口,而且聚在一起,還可以聊聊天,鄰里關系變得更親近了。”耿振田老人和大家圍坐在餐桌前,邊吃著香噴噴的飯菜邊嘮家常。
在秦臺耿村,孝善食堂的功能早已超越“一餐熱飯”。這里既是移風易俗的“紅白理事廳”,喜宴每桌省下500元開支;又是鄉風文明的“精神加油站”,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在此開展助老活動;更是村民的“文化會客廳”,棋牌娛樂、政策宣講讓冷清院落重煥生機。“過去攀比擺闊傷和氣,現在簡約辦事更暖心。”剛在此操辦婚宴的耿長友感慨。“過去大家辦事都喜歡攀比,為了‘面子’傷了‘里子’,現在村民們沒有這個擔憂了,喜事、白事都能用,省時省力又方便。”耿朋朋說。
秦臺耿村的實踐是濱州探索“孝善養老”的生動縮影。全市創新構建"五方共擔"機制,通過設立孝善基金、打造服務聯盟等舉措,已建成611處老年助餐設施,財政撬動社會資金超1600萬元。各縣市區也是亮點紛呈:鄒平市整合60余家單位成立常清泉綜合為老服務聯盟,推出“敬老積分卡”實現助餐服務精準觸達;惠民縣組建“美食課堂”志愿隊,5萬余人次志愿者累計服務28萬小時,“送餐到家”覆蓋偏遠村落。
從解決溫飽到精神滋養,從單點突破到系統推進,濱州正以“孝善食堂”為支點,撬動鄉村養老服務體系革新。正如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王進所言:“我們不僅要讓老人吃飽飯,更要讓孝善文化浸潤鄉風,讓互助養老成為鄉村振興的溫暖底色。”在這片黃河浸潤的土地上,“孝和之濱·安養之州”的幸福圖景正徐徐展開。
(大眾新聞記者 程芃芃 通訊員 初寶瑞 張志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