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屋頂亮了35年。
1990年北京前門,穿白襯衫的年輕人對著菜單上的“超級至尊披薩”反復摩挲,刀叉在瓷盤上敲出緊張的節奏——那是中國第一家必勝客開業的夏天。
2005年西安鐘樓店,中學生偷偷攢下20元零花錢,只為在沙拉吧堆出比同學更高的“蔬菜塔”。
2015年上海陸家嘴,加班族盯著手機APP,看著“芝心披薩正在烤制”的進度條咽口水。
2025年濟南大明湖畔,00后舉著手機記錄魯繡傳承人用銀線在“魯繡披薩”上繡出培根紋,空氣中披薩香氣混著絲線光澤,引得眾人感嘆:“必勝客怎么比我還會玩傳統?”
從胡同口的“西餐奢侈品”到社區里的“國民披薩”,從讓中國人研究“怎么吃披薩”到教世界“披薩還能這么吃”,35年間,必勝客在面粉與芝士的化學反應里,藏著一部鮮活的中國消費進化史。當10億份披薩被送進千家萬戶,當非遺刺繡與超級至尊披薩在餐桌上相遇,人們突然發現:這個紅屋頂品牌早已不是“舶來品”,而是把35年光陰揉進面團,烤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覺記憶—— 它究竟如何用一片披薩,拴住了中國人的胃?
從“刀叉困惑”到本土化創新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北京必勝客首店,服務員一遍遍演示,“刀叉要像握筆,先切邊緣再分塊。”這場關于“西餐禮儀”的全民科普,拉開了必勝客作為“西式餐飲啟蒙者”的序幕。
那時的菜單像一本“味覺百科全書”:蒜香面包、羅宋湯、鐵盤牛排,甚至有顧客把沙拉醬涂在披薩上——這種“笨拙的好奇”,構成了初代消費者對“精致餐飲”的集體記憶。
近幾年,品牌敏銳捕捉到本土需求的轉變,推出“北京烤鴨披薩”“麻辣小龍蝦披薩” “香菜豬耳披薩”等披薩,在社交媒體掀起熱議,意外帶動30%的年輕客群到店。這些看似“離經叛道”的產品,實則暗合中國飲食的“兼容并蓄”:當厚餅底衍生出薄脆、手拍、芝心等多種形態,必勝客早已從“教中國人吃西餐”,進化為“為中國人做披薩”。
消費者王女士的相冊里至今保存著2002年與男友在必勝客的合照,“那時覺得能用刀叉吃披薩,就是‘都市白領’的象征。”這種“儀式感消費”催生了“沙拉塔挑戰”——年輕人在沙拉吧用生菜打底,堆疊出半米高的“蔬菜塔”,甚至誕生了“必勝客沙拉塔攻略”貼吧。
如今回想,那些小心翼翼碼放的玉米粒與櫻桃番茄,何嘗不是一代人對“精致生活”的初次想象?
10億份披薩的迭代密碼
如果說必勝客是中國披薩市場的“編年體史書”,超級至尊披薩就是其中的“本紀”。
1990年誕生的初代超級至尊,在美式厚餅底上鋪滿意式香腸、培根與蘑菇,卻特意減少芝士用量——這是研發團隊走訪10座城市后,為亞洲口味做的初次妥協。
移動互聯網時代,超級至尊的迭代速度提升至“每年兩變”:2018年推出薄脆餅底,迎合健身人群對“低負擔飲食”的追求;2021年超級至尊披薩將12種食材壓縮成直徑約30厘米的圓餅,暗合年輕人“一次嘗遍所有口味”的懶人哲學;2025年,超級至尊披薩家族進行了重磅升級,全線升級1.5倍芝士,并首次實現跨品類創新,新增超級至尊披薩風味牛堡、超級至尊披薩風味意面焗飯。無論是多人聚餐還是一人食,都能滿足消費者的味蕾需求。
數據顯示,必勝客披薩累計售出超10億份,相當于繞地球3圈的長度。這份成績單背后,是對“家庭場景”的深度綁定:周末全家圍坐分食披薩的畫面,出現在無數中國家庭的相冊里;學生時代用“必勝客優惠券”攢積分換玩具,職場新人在必勝客會議室開“披薩頭腦風暴……”當披薩從“舶來品”變成“生活切片”,它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為一代人的情感載體。
國潮跨界:披薩的社交貨幣化
在濟南大明湖畔的必勝客趵北路店內,魯繡傳承人宋愛華用五彩絲線繡出魯繡紋樣披薩,引得00后們嘖嘖稱嘆。這場“刺繡披薩”的跨界,是必勝客“國潮2.0”戰略的冰山一角:2022年與《原神》聯名,將璃月港場景搬入餐廳,帶動當月客流量激增40%;2024年與周大生合作推出黃金披薩吊墜,讓“吃披薩”變成“曬首飾”的社交儀式。更巧妙的是對地域文化的解構:青島門店推出“揚帆必勝-帆船主題餐廳”,打造“揚帆必勝”主題餐廳,跨界海洋體育文化。
這種“在地化跨界”精準擊中Z世代的“文化認同”——當00后在必勝客用方言點餐,當95后帶著父母體驗“非遺披薩手作課”,品牌成功跨越代際,讓60后回憶“第一次吃披薩的莊重”,讓00后創造“和朋友玩披薩梗”的日常,消費者與必勝客之間的故事越來越多。
山東藝術學院大二學生張童舒分享了她與必勝客的故事。每逢期末考,她必點一份芝心披薩,用手機鏡頭對準拉絲的芝士拍下特寫發朋友圈,“芝士就是知識,必勝客必過。”在Z世代的“考前玄學”中,芝士因諧音“知識”成了隱形的“加分符”,紅屋頂logo里的“必勝”寓意更暗合年輕人對考試通關的心理期待。
“媽媽那代人靠油條雞蛋討彩頭,我們的‘加油餐’是必勝客。”在她的朋友圈中,同學間默認的“考前互奶”儀式,讓披薩從食物變成可分享的“好運符號”。當“吃必勝客求必勝”成為圈層文化,這個西式餐飲品牌正成為Z世代構建社交認同的新載體。
數據顯示,必勝客1.7億會員中,35歲以下用戶占比達72%,而“社交媒體打卡”貢獻了超30%的到店率。在小紅書搜索“必勝客隱藏吃法”,能找到200萬+篇筆記:用披薩邊蘸冰激凌,把沙拉醬畫成表情包……當品牌主動讓出“定義權”,讓消費者成為“玩法共創者”,披薩就從“被消費的產品”,變成“被演繹的社交符號”。
從“獵奇”到“日常”,從舶來品到生活載體
95后消費者李帥的手機相冊里保存著57張必勝客披薩的照片。“每次新品上市都要打卡,發朋友圈集贊就成了習慣。”她展示著最新的“雙蛇姐妹披薩”——雖然被吐槽“實物與宣傳圖不符”,但仍吸引大量年輕人獵奇消費。
在青島必勝客遼陽西路門店,周五晚的“披薩DIY小課堂”座無虛席:工作人員帶著孩子們拍面團、撒芝士、講故事。必勝客早已超越“西餐店”定位,成為承載生活儀式的“第三空間”——有人慶祝生日,有人舉辦畢業派對,甚至有游戲戰隊將線下賽點設在紅屋頂下。
品牌安全感的構建同樣關鍵:2023年推出“全程可視后廚”,顧客通過APP能看到食材清洗的每個環節。當“吃披薩”從“偶爾的奢侈”變成“日常的安心”,它便融入了中國人的飲食坐標系。
35年光陰,足夠讓一個品牌從“外來者”變成“陪伴者”。從首店門口排隊的自行車長龍,到外賣箱里保溫的披薩盒;從研究“如何使用刀叉”的拘謹,到發明“卷著吃披薩”的隨性,必勝客的故事,本質上是中國消費市場開放包容的縮影。
當魯繡與披薩在餐桌上相遇,當第10億份披薩送抵某個小區,人們突然意識到:這個紅屋頂品牌從未試圖改變中國胃,而是把35年的觀察與創新,揉進了每一寸餅底——或許這就是它的終極密碼:比起完美的披薩,更重要的是,讓每個中國人都在披薩上找到屬于自己的味覺記憶。
畢竟,能被記住35年的,從來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背后,那些與時代共振的煙火故事。
(大眾新聞·海報新聞記者 周凌峰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