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的一個夏日,河南商丘的一位農婦正在稻田里插秧。中午時分,同伴們都去田邊吃飯了,她卻想多干會兒活。就在這時,她的鋤頭突然碰到了什么硬物。
扒開泥土一看,竟是一顆"大白菜"和一根"紅蘿卜",菜葉上還趴著兩只栩栩如生的蟈蟈!農婦仔細一摸才發(fā)現(xiàn),這哪是真蔬菜?分明是雕刻品,只是逼真得讓人難以置信。
農婦悄悄把這兩件"石頭蔬菜"帶回家,擺在堂屋的供桌上當裝飾。這一擺就是十幾年,直到1990年代初,河南省博物館擴建,派了很多專家下鄉(xiāng)征集文物,偶然在她家發(fā)現(xiàn)了這件蒙塵的"擺件"。
當專家擦去灰塵,頓時驚呆了:這竟是清代宮廷級別的象牙雕刻!最終,專家們湊了800元買下這兩件寶貝,這是農婦一年多的收入。
而這一對白菜蘿卜,便成了現(xiàn)如今著名的“網紅文物”。
這兩件牙雕堪稱清代工藝的巔峰之作:
象牙白菜長約23厘米,重260克,通體采用完整象牙雕刻。主體呈現(xiàn)牙白色向嫩黃色的自然漸變,菜葉紋理清晰舒展,菜根部分還帶著褐色泥土,活脫脫一棵剛從地里挖出來的新鮮白菜。
最精妙的是菜葉上點綴的兩朵小花,一含苞一盛放,還有一只翠色蟈蟈正屈腿蹬足吮吸菜汁,旁邊靜臥的瓢蟲連須角都清晰可見,充滿自然野趣。
象牙蘿卜長約27厘米,重229克,色彩從頂部的鮮紅自然過渡到中部的粉紅,再到底部的雪白。根須自然彎曲,葉片青翠欲滴,一只蟈蟈正從葉片向莖部攀爬,動感十足。
這些細節(jié)展現(xiàn)了清代"雅、秀、精、巧"的雕刻理念。工匠們運用圓雕、鏤雕、透雕等多種技法,耗時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但最令人費解的是其染色工藝:象牙密度極大,普通顏料很難滲透附著,古代匠人是怎么做到的?
河南博物院曾邀請專家團隊嘗試復原這種著色技術,但無論使用礦物顏料還是現(xiàn)代化學染料,仿制品最多三五年就會褪色。而這對象牙蔬菜歷經200多年風雨,色彩依然鮮艷如初,仿佛被時光遺忘。
清代工匠究竟使用了什么神秘配方?有人猜測是某種特殊的植物萃取液,也有人認為是加入了動物膠質的復合染料。
隨著大象成為保護動物,象牙雕刻技藝逐漸式微,這個秘密可能永遠無法揭曉了。正如文物專家感嘆:"我們破解了青銅器的鑄造秘方,卻解不開這小小蔬菜的染色之謎。"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白菜象征"一清二白"的君子品格,蘿卜寓意"好彩頭",而蟈蟈(古稱"螽斯")則代表子孫興旺。
這種將日常果蔬與吉祥寓意結合的藝術表現(xiàn),正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獨特魅力。
牙雕技藝早在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已出現(xiàn),到清代達到鼎盛,與竹雕、木雕并稱"竹木牙角",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如今,這對牙雕已成為河南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和蓮鶴方壺、武則天金簡等頂級文物并列。為了保護它們,博物院專門開辟了專屬展廳,設置了恒溫恒濕的獨立展柜。
網友們笑稱:"這白菜蘿卜,看著比菜市場的還新鮮!"而這對穿越200多年時光的"蔬菜",到底是怎么出現(xiàn)在農婦的田地里?以及染色之謎,恐怕無人知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