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臺北刑場,原國民黨傘兵三團副團長姜健被反綁雙手押送。也就是在臨刑之前,姜健突然掙脫開繩索,從上衣口袋里面掏出了一枚勛章:
"委員長!這是您親授的……"
不過行刑的人并不理會他這番話語,隨后一聲槍響,姜健倒在血泊中。
圖|1988年4月原傘兵三團起義三十九周年座談會的全體同志合影
部分文章中稱姜健手中這枚勛章是青天白日勛章,但此類勛章所授予的對象名單是可考的,這其中并沒有姜健的名字。
話又說回來,蔣介石為何要親自下令槍斃傘兵三團副團長,這事兒還要從頭開始捋。
一
抗戰末期,國民政府在美國人的幫助下,授意在昆明杜聿明訓練了一支傘兵部隊。
國民黨軍傘兵部隊一共建成了三個團,隸屬于陸軍總部。
應該指出的是,國民黨軍傘兵部隊當時是屬于精銳部隊,配備全副美式裝備,客觀上來講,傘兵部隊所肩負的作戰任務是以傘降或機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戰,然而因為局限于國內環境,傘兵部隊作戰的空間極為有限。直至抗戰勝利,傘兵部隊也只是小規模的投入過作戰,并沒有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對日軍造成過重創。
也因為來之不易,這支傘兵部隊被國民黨軍始終當成寶貝疙瘩一樣,并不經常投入作戰,解放戰爭時期也只是投入徐州地區作戰,但很快就又被調回南京,成為拱衛南京的衛戍部隊。
1948年豫東戰役期間,傘兵部隊加戰車一團組成國民黨第三快速縱隊配屬黃百韜的整編25師作戰,結果出了洋相,被華野揍得丟盔卸甲,還要黃百韜率軍去救援。
傘兵部隊自恃是嫡系出身,對黃百韜的指揮置若罔聞,令黃百韜十分不滿。
豫東戰役后,國民黨第三快速縱隊取消,傘兵部隊恢復建制,重新調歸南京整訓,成為守備南京的部隊。三大戰役以后,蔣介石為了在上海構筑堅固堡壘負隅頑抗,又將該部調往上海。
令蔣介石沒想到的是,中共地下黨組織從1949年開始,就把策反的對象放到他這支精銳部隊身上。
對傘兵部隊司令張緒滋的策反工作做得并不成功,此人是杜聿明的第五軍系統出身,正經八百的嫡系出身,加上軍人作風嚴謹,不是個容易策反的對象。
時任傘二團團長趙位靖十分反動,對所屬部隊把控也比較嚴,地下黨并沒有找到合適的策反機會。
恰在這是,有渠道傳來消息,時任傘兵三團團長劉農畯思想比較起伏,而且他已經通過其弟劉振武打聽我黨的情況,想與我黨聯系起義事宜。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劉農畯是湖南邵東人,其叔父劉驚濤本身就是湖南農民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其本人少年時就接受過共產主義的熏陶,加入過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劉驚濤被反動地主殺害,劉農畯大概也是在那個時候與黨組織斷了聯系,1928年考入南京一所帶軍事性質的免費中等機械學校,抗戰爆發后,恰逢國民黨軍組建機械化部隊(杜聿明所率領的200師),他被選入其中,后來還跟隨杜聿明赴緬甸作戰,從陸大畢業后,奉杜聿明令組建傘兵教導團
令人吊詭的是,劉農畯過去與中國共產黨有關系這件事,并不是個秘密,當時傘兵三團中凡是邵陽籍軍官全都知道。而相反的是,無論是南京還是上海的地下黨組織,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聯系劉農畯,甚至也不認為他能夠率部起義。
等到黨組織倉促派人到傘兵三團做工作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劉農畯事先就已經把工作做好了,傘兵三團上下超過三分之二的軍官都是邵陽籍,換句話說就是劉農畯自己的班底,他只要振臂一呼,就能群起響應。
根據中共上海策反委員會決定,當時駐防滬寧線、滬杭線的傘兵三團要在晚些時候在上海配合其他國民黨軍起義。
二
1949年3月,蔣介石為了保全這支有生力量,命令傘兵司令張緒滋將傘兵部隊從上海調往福州待命,并按照一、二、三團的序列依次撤離。
中共上海策反委員會在接到劉農畯報告后,立即改變了原來起義的計劃,命令傘兵三團在調防途中起義。
本來計劃差不多已經敲定,但臨時又出了許多變故。
原定四月下旬才開拔的傘兵三團在3月20日接到國防部命令:
“因戰局吃緊,日后恐無法解決運輸船只,三團需提前起程,與傘兵司令部軍械處一道,和傘兵二團合并為一個梯隊,于3月28日撤離上海。”
劉農畯吃了一驚,因為提前開拔導致了許多起義前應當進行的準備無法再進行下去,特別是官兵之間的工作也來不及做。加上又是和最頑固的傘兵二團合編,也許會給起義造成未知的變動。
當時,上海策反委員會認為,傘兵三團“應該設法推遲南撤時間,確保3團單獨調防”。
時任國民黨港口司令部少將副司令的段仲宇為潛伏敵營的地下黨員,在接到組織命令后,他編造了理由,借口傘兵三團1營擔負上海北站特別警戒任務,在上海警備司令部抽調不出人手的情況下,不建議傘兵三團先行南撤,待到交割完畢后,傘兵三團撤離的船只由他負責。
段仲宇的建議起到了作用,傘兵三團后來果然推遲了撤往福州的時間。
這等于說為起義留足了準備的時間。
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傘兵三團起義前夕,劉農畯所領導的起義黨支部雖然已經控制了全團,但是還是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贊同起義。
1949年4月13日,傘兵三團以及軍械處按照預定計劃乘“中字102號”郡級滾裝船出海,本來他們應該是向南往福州方向去的,不過在劉農畯的計劃下,船只并未向南走,而是向北走。
劉農畯假稱獲得國防部指示不去福州改去青島后,副團長姜健當場就提出質疑,但劉農畯事先已經命人控制住了會場,姜健雖然察覺了情況不對,但至此時他已經對局勢毫無辦法
事實上,也不光是副團長姜健,傘兵三團除了策劃起義的部分軍官以及安插在各營的地下黨同志外,大多數人對起義是不知情的。
畢竟傘兵三團是屬于國民黨軍嫡系部隊,這支部隊從骨子里來講,對蔣介石是比較忠誠的,所幸的是,劉農畯事先就預料到了這一情況,派人在各處掌握部隊,并控制了部隊可能的“嘩變”。
在副團長姜健命令下,不服從起義的人都不情愿的交出了武器。
1949年4月14日下午,在完全控制住形勢的情況下,劉農畯召開了部隊連以上軍官會議,并正式宣布了起義的消息,盡管不少軍官情緒起伏,但在劉農畯等人安撫下漸漸穩定。
同年4月15日上午,輪船抵達連云港,傘兵三團正式宣布起義,并受到根據地軍民熱烈歡迎。
三天后,蔣介石通過新華社廣播電臺,聽說傘兵三團起義的消息后,雷霆震怒,當即宣布:
“將傘兵總隊司令官張緒滋撤職查辦。”
張緒滋后來經人疏通后得以免死,但也落了個退出現役的下場,據說就連本該按照規定給予的安家費、養老費也沒給,當然也有資料表明他可能是主動離職。
三
即便是到了此時,還是有少部分人不贊同起義,想離開解放區。
這其中包括副團長姜健、二營營長楊鶴立以及十多個連營級軍官。
本著來去自由的原則,我黨并沒有為難這群人,而是發給路費,讓他們從容離開。
部分文章稱,原傘兵三團副團長姜健、2營營長楊鶴立等十幾名軍官經香港抵達臺灣,被震怒的蔣介石下令全部槍決,但也有資料稱,只有姜健帶著十幾人抵達臺灣,后來被蔣下令處決,楊鶴立等人轉道去了馬來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姜健是被蔣直接判處死刑,罪名是“叛國罪”,原因無他,直接原因是他1949年4月在傘兵致西柏坡的“致敬電”上簽了名。
事實上,如果楊鶴立這些人后來沒跑,大概率上也會是同等的下場。
本人文章《華野掉頭打整編25師,黃百韜氣得想槍斃快縱司令張緒滋:你真該殺》曾提到過姜健。
1945年7月27日,姜健曾率傘兵二隊空降衡陽洪羅廟,攻克臺源據點,擊斃日軍96人,部隊陣亡四人,傷九人。算來他在抗戰時期立過功,如此憋屈的死去,也是比較冤枉的。
對于這群“叛兵”,蔣介石的原則向來就是“寧肯錯殺三千,也絕不放過一個”。
姜健悲劇的來源總的概括起來有兩點。
一方面是因為蔣介石敗退臺灣后,本就有整頓國民黨軍的想法,特別是陸軍,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失敗,主要就是部隊的原因,因此他對所有敗退到臺灣的國民黨軍將領,除少數入常外,大部分都沒有再獲得重用。這部分人后來成為蔣介石“整軍”的犧牲品。
另外一方面,當時的臺灣處于“肅奸防諜”的過程中,據說當時臺灣街頭到處張貼標語“匪諜就在你身邊”等等,像姜健這樣的一類人,自然就會被成為重點懷疑的對象。
據說姜健死后,其牌位始終未列入臺北忠烈祠。
2919年,當年參與傘兵三團起義的孟虎(時任4縱隊兵站站長、傘兵三團起義指揮部成員)曾在參觀連云港紀念館時,望著展覽柜里的青天白日勛章感慨:
“姜長官臨刑前托人帶話,說他后悔沒跟咱吃豬肉燉粉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