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耕華教授導讀呂思勉先生通史代表作,新增近二百六十幅圖,圖文相釋,輕松呈現風行九十余年的中國史經典。
書 名:中國通史(圖文導讀版)
著 者:呂思勉
導 讀:張耕華
書 號:978-7-101-16687-3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定 價:86.00元
開 本:32開
裝 幀:精裝
字 數:479千字
頁 碼:684
CIP分類:K20
上架建議
通史讀本/傳統文化
編輯推薦
◎撰者舊學精深,兼收新學。呂思勉先生生于詩書傳世之家,通曉經、史、子、集,尤其精通史部文獻,讀過數遍二十四史,撰寫讀史札記百余萬言。同時又受梁啟超“新史學”運動影響,積極研讀當時傳入的新學說、新理論,比如社會學、經濟學、唯物史觀等顯學,又能以本土化術語加以使用,“新舊交融,似舊實新”(《呂思勉全集·總序》)。
◎導讀辨析文本,表彰讀本。特邀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張耕華先生做了全文審讀,并撰寫《導讀》。張教授為國內研究呂思勉的專家,已出版多部研究論著,近十余年來花巨大心力整理出版呂先生的手稿文獻。《導讀》重點從作為教科書的文本特點出發,強調這本《中國通史》作為“讀本”,優于習見“教本”“考本”的特色所在,指出歷史學習中“讀本”在揭示微妙變化、歷史內情方面的價值,幫助讀者“讀出”“讀懂”。
◎通史出版九十余年,合力再塑新經典。呂思勉先生這部通史讀本出版已有九十余年,重印、再版難有準確計數。《中國通史》原名為《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 本國史》,分為上下兩冊,最早出版于1934年,先后印行近兩百次,中間亦有修正。此次新版,文字上仔細審校,改正部分形近和出處訛誤,生僻字詞加注音義,長段落適當分段,再加上專家導讀、新增配圖,合力升級這部通史經典,以期被更多當代非專業讀者認可,并作為通史啟蒙讀物。
◎適應閱讀新風尚,上下求索選好圖。根據視覺時代下的閱讀新風尚,“無圖不成書”,“無圖不讀書(通俗類)”,搜集并甄選與書中內容密切相關的圖片近二百六十幅,不僅來源廣,而且類型多,涉及繪畫、書法、碑拓、壁畫、石刻、瓦當、舊刻本、手稿、老照片、年畫、版畫、漫畫,等等。版式舒朗大氣,文字與眾圖交輝,可謂是讀圖時代的通史佳作。
內容簡介
呂思勉先生是民國史學大家,所撰寫的歷史讀本廣受讀者青睞。《中國通史》原為呂思勉先生為第二次部頒教材撰寫的本國歷史教科書,自出版以來暢行九十余年。這部通史分為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結論共六編,概述了從上古時期至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歷史。用白話文書寫,行文舒暢,史事與史識兼備,是公認的通史佳作。
此次再版重印,一方面據修正本增補了八章內容,將時間延伸到20世紀40年代,使第五編現代史部分的內容更加充實;另一方面改正了個別文字和引文出處訛誤,對生僻字詞增加注音和簡釋,較長段落適當分段;還配有近二百六十幅圖片,又特約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張耕華先生撰寫導讀。圖文導讀版不僅極大提升了通史“悅讀”的體驗,而且有助于加深讀者對該書學術地位之認識,是廣大讀者研讀中國歷史、了解傳統文化的優秀讀本。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蕓、蕓等,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曾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至1951年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1951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歷史學一級教授。1957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4歲。2018年,入選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推出的首批“上海社科大師”。呂思勉先生畢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教學,為教學與研究互動之楷模。學術體系博大精深,貫通與專精兼具,在通史、斷代史、社會史、民族史、文學史、文字學等領域皆有建樹。教學之余,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先秦學術概論》《經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社會史》《中國民族史》《呂著史學與典籍》《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后被匯集為《呂思勉全集》。
張耕華,1952 年生,浙江鄞縣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呂思勉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史學理論、史學史、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長期參與、主持呂思勉先生學術著作的校訂和出版,以及呂先生各種學術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人類的祥瑞——呂思勉傳》《史學大師——呂思勉》《歷史哲學引論》等。
目 錄
導讀 張耕華
例言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和價值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第二編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業
第十章 戰國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戰國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統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漢之際
第三章 前漢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漢的政治
第六章 兩漢的制度
第七章 秦漢的武功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兩漢的社會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晉的統一和內亂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第十九章 隋之統一與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輸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觸
第二十七章 唐中葉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會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亂
第三十章 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變法和黨爭
第三十二章 遼夏金的興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關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會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國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關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會
第四編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際
第二章 歐人的東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
第四章 清初的內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葉的內亂
第八章 鴉片戰爭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聯軍之役
第十一章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
第十二章 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戰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戰爭
第十六章 中俄密約和沿海港灣的租借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
第十八章 八國聯軍和辛丑條約
第十九章 遠東國際形勢
第二十章 日俄戰爭和東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憲政運動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學術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會
第五編 現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運動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經過
第五章 民國初年的外交和蒙藏問題
第六章 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第七章 “二十一條”的交涉
第八章 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
第九章 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
第十章 華盛頓會議和中國
第十一章 軍閥的混戰
第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的經過
第十五章 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
第十七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
第十八章 中俄的齟齬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東北
第二十章 全面抗戰的前夕
第二十一章 抗戰建國的經過(一)
第二十二章 抗戰建國的經過(二)
第二十三章 抗戰建國的經過(三)
第二十四章 抗戰建國的經過(四)
第二十五章 戰時外交與國際合作
第二十六章 國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七章 現代的經濟和社會
第二十八章 現代的教育和學術
第六編 結論
第一章 我國民族發展的回顧
第二章 中國對于世界的使命
精彩章節
第四章 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歷史事實,前后相銜。強欲分之,本如“抽刀斷流,不可得斷”。但是為明了變遷大勢起見,把歷史劃分做幾個時期,也是史家常用的法子。
中國的歷史,當分幾期,這是顯而易見的。三代以前,我國還是個列國并立的世界,當劃為一期。自秦以后,便入于統一的時代了。自此,直至近世和歐人接觸以前,內部的治化,雖時有變遷;對外的形勢,亦時有漲縮;然而大體上,總是保守其閉關獨立之舊約。這個當劃為一期。從中歐交通以后,至民國成立之前,其間年代,雖遠較前兩期為短;然這是世運的進行,加我以一個新刺戟(意為刺激),使之脫離閉關自守之策,進而列于世界列國之林的,亦當劃為一時期。民國成立,至今不過二十二年,卻是我國改良舊治化,適應新環境的開始,一切都有更始的精神,以后無窮的希望,都將于此植其基。其當另劃為一期,更不待言。
所以自大體言之,我國的歷史,可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世、現代四個時期。這是大概的劃分。若更求其詳,則每一時期中,亦可更分幾個小階段。
在上古期中,巢、燧、羲、農,略見開化的跡象。自黃帝御宇,東征西討,疆域大拓。自此稱為天子的,其世系都有可考。雖然實際還是列國并立,然已有一個眾所認為共主的,這是政治情勢的一個轉變。東周以后,我民族從各方面分歧發展。地丑德齊之國漸多,王朝不復能號令天下。號令之權,移于“狎主齊盟”的霸主。戰國時代,霸主的會盟征伐,又不能維系人心了。諸侯各務力征,互相兼并,到底從七國并而為一國。雜居的異族,亦于此競爭激烈之秋,為我所攘斥,所同化。隆古社會的組織,至此時代,亦起劇烈的變遷。學術思想,在這時代,亦大為發達而放萬丈的光焰,遂成上古史的末期。
中古史中,秦漢兩代,因國內的統一而轉而對外。于是有秦皇、漢武的開邊。因封建制度的鏟除,而前此層累的等級漸次平夷;而君權亦因此擴張。實際上,則因疆域的廣大,而政治日趨于疏闊;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日以增加;而社會亦因此而更無統制。競爭既息,人心漸入于寧靜。而學術思想,亦由分裂而入于統一。這是第一期。因兩漢的開拓,而有異族入居塞內的結果。因疆域廣大,亂民蜂起之時,中央政府不能鎮壓,而地方政府之權不得不加重,于是有后漢末年的州郡握兵,而成三國的分裂。晉代統一未久,又有五胡亂華之禍,卒致分裂為南北朝。直至隋代統一,而其局面乃被打破。這是第二期。隋唐之世,從積久戰亂之余,驟見統一,民生稍獲蘇息,國力遂復見充實。對外的武功,回復到秦漢時代的樣子。這是第三期。唐中葉以后,軍人握權,又入于分裂時代。其結果,則政治上的反動,為宋代的中央集權。而以國力疲敝之政,異族侵入,莫之能御,遂有遼、金、元的相繼侵入。明代雖暫告恢復,亦未能十分振作,而清室又相繼而來。這是第四期。
近世這一期,是我們現在直接承其余緒而受其影響的。清朝雖亦是異族,然其對于中國的了解,較元朝為深。其治法遵依中國習慣之處,亦較元朝為多。因其能遵依中國的習慣而利用中國的國力,所以當其盛世,武功文治,亦有可觀。假使世界而還是中古時期的樣子,則我們現在,把這客帝(意為清帝)驅除之后,就更無問題了。然而閉關的好夢,已成過去了。歐風美風,相逼而來,再不容我們的鼾睡。自五口通商以后,而門戶洞開,而藩屬喪失,外人的勢力,深入內地。甚至劃為勢力范圍,創作瓜分之論;又繼之以均勢之說。中國乃處于列強侵略之下,而轉冀幸其互相猜忌,維持均勢,以偷旦夕之安。經濟的侵略,其深刻,既為前此所無;思想的變動,其劇烈,亦非前此所有。于是狂風橫雨,日逼于國外,而軒然大波,遂起于國中了。所以近世史可分為兩個小期。西力業已東漸,我國還冥然罔覺,政治上、社會上,一切保守其舊樣子,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覺,不容我不起變化,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這前、后兩期的界線。
現代史是我們受了刺戟而起反應的時代。時間雖短,亦可以分做兩期。革命之初,徒浮慕共和的美名,一切事都不徹底,所以釀成二十年來的擾亂。自孫中山先生,確定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我民族奮斗、國家求治的方針。對內則鏟除軍閥,以求政治的清明;對外則聯合被壓迫民族,廢除不平等條約,以期國際關系的轉變。雖然革命尚未成功,然而曙光已經發現了。所以國民政府的成立,亦當在現代史上,劃一個新紀元。
以上只是指示一個大勢,以下再舉史實以證明之。
版 式 圖
版式圖1
版式圖2
版式圖3
版式圖4
版式圖5
版式圖6
實 拍 圖
實拍圖1
實拍圖2
實拍圖3
實拍圖4
實拍圖5
實拍圖6
實拍圖7
實拍圖8
實拍圖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