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大褂”成為場館內的一處風景,當武周銅鏡遇見賽博朋克濾鏡,當中意兩國成為展覽中的摯愛親朋,博物館還是你記憶中的模樣嗎?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有一群“不按套路出牌”的95后青年,給文物做“體檢”,把江南風物、吳地文化送上超市貨架……在他們的視角下,每件文物都能用新穎的敘事和別開生面的方式重新詮釋,每件藏品都有機會成為流行的符號。
“95后”在博物館做“醫生”,接棒書畫文物修復
文物修復師王銘鈺和馬鳴遠是吳文化博物館的“文物醫生”,每天在書畫裝裱修復室忙碌結束,他們就會在博物館“醫療日記”里記錄下當天的工作進度。
書畫裝裱修復室在博物館一樓開放區域,實時向觀眾展示博物館的書畫修復內容。面對記者的鏡頭,馬鳴遠如數家珍地展示他的“寶貝”:分析測定文物元素的X熒光光譜分析儀、清潔文物的超聲波清洗器、細致觀察文物表面的超景深顯微鏡……這些都是館里文保部門的設備擔當。
大部分工作時間,這兩人都泡在書畫裝裱修復室里。“書畫類修復按洗、揭、補、全的步驟來,馬虎不得”。據他倆介紹,“揭”是整個修復過程中最危險的一環,得把要替換的命紙(緊貼絹背的一層紙)和覆褙紙(畫幅背面的紙)小心揭開,最考驗耐心和專注力。盡管是95后新生代文物修復師,但長時間的浸淫修復讓他們熟能生巧,漿水成了“麻醉劑”,針錐成了“手術刀”,每次都能精準找到文物“病灶”完成“手術”。
談及書畫補色,王銘鈺和馬鳴遠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討論哪個顏色更貼合原著、提醒對方避免失誤等,滔滔不絕。“歷代書畫會經過前人的修復貼補傳承至今人手中,所以,書畫修復是一場接力賽,我們握著的是時代的接力棒。”說話間,王銘鈺的眼神中充滿對歷史的敬意。
配合默契的“姐妹花”,讓縣區級博物館走國際范兒
陳辛羽,外語專業出身的她在博物館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地,面對豐富的對外交流合作,她游刃有余。姬美嬌,吳文化博物館“最正統的周王室”員工,當她的姓氏和所學專業——商周考古結合起來,一切都顯得格外順理成章。自2022年“伊特魯里亞人——古代意大利的貴族”展覽開始,兩位95后女孩就綁定在了一起。
這是吳文化博物館第一次與意大利合作的展覽。當時,姬美嬌作為項目負責人,撰寫大綱、文物說明,文物借展,跟進展覽項目的各類流程等;陳辛羽則負責與外方策展人及相關合作機構溝通,跟進對外流程并鉆研處理展覽的細節。
有趣的是,每當展覽大綱及文物說明確認,龐大的翻譯量便會涌來時,樓下的咖啡外賣也會隨之到達。據吳文化博物館相關數據統計,博物館西南門員工通道的咖啡外賣量,總會隨著布展進程的推進而增長。這其中,少不了這對“姐妹花”的貢獻。
“在和國外聯系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時刻保持著理解和尊重。與外方一起工作,磨合是必要的過程,也是我們相互學習的過程。”陳辛羽說。后續,博物館與意大利又繼續合作了“藝術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精品”“馬——從地中海到江南的千年權力象征”兩個大展,她們合作起來更加游刃有余。特長在合作中被放大,默契始自于磨合溝通,每個展覽都能看到這對“姐妹花”忙碌的身影。
博物館“元老級”員工,把江南風物搬上超市貨架
同屬95后的袁煒,是建館時便加入博物館的“元老”,他善于打破常規,將奇思妙想引入博物館對外宣傳。在博物館工作的五年中,他常常打破“次元壁”,將他鉆研且熱愛的江南文化帶到蘇州各地。“年輕人喜歡逛吃,就把江南風物帶到超市吧。”于是,與盒馬鮮生合作的“鮮生博物展”是他帶著吳文化走出博物館的第一次嘗試,風趣的知識科普及江南百態與生鮮百貨同時被陳列在貨架上,讓市民購物的同時也能感受文化的浸潤。
“如果可以,我想讓每件藏品都成為流行的符號。”袁煒這么說,也一直這么做。此后,他將博物館優質宣發內容以展覽的形式引入西交利物浦大學校園、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等地,用別開生面的方式,展現了年輕一代重構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式。
當博物館遇見95后,歷史不再是靜默的標本,而成了流動的盛宴。吳文化博物館,這座系統研究、全面展示吳地文化的“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正被這群青年們洋溢的生機和活力充盈著、推動著,用新的方式詮釋著。或許,這就是文化傳承最動人的模樣:歷史從未老去,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和每一代年輕人重逢。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曉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