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烏軍在庫爾斯克消耗了8個月,人員和裝備損失慘重。
歷史上的反攻,通常都選擇在敵人力量達到最疲憊點時發動。
3月,是東歐“泥濘季”結束的時間點。
俄軍選擇3月出擊,正是等待地面足夠干燥,坦克和裝甲車能夠機動。
俄羅斯武裝力量,在庫爾斯克州打響了大規模反攻,成功解放了蘇賈城和周邊一系列居民點。
目前,“北部”集群部隊正乘勝追擊,步步推進。
系統性地,將烏軍從庫爾斯克州全境趕出。
24億美元!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4月10日的報道:
烏克蘭軍隊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的軍事行動,已經燒掉了一個驚人的數字——24億美元!
這筆錢不是烏克蘭一個國家掏的,還有它的西方靠山們一起出的。
這個數據來自俄軍“北部”集群的情報和一些公開渠道的資料。
這24億美元究竟花在哪了?
烏軍每天要打出成多發炮彈,一發155毫米炮彈就要3000多美元。
僅是炮彈,八個月就燒掉了至少上億美元。
西方送給烏克蘭的“花架子”——豹式坦克、布雷德利戰車、各種防空系統,損失了幾十輛。
一輛豹2坦克值700萬美元。
大約1.5萬名烏軍士兵駐扎在庫爾斯克前線,發工資、吃飯、醫療,每人每月光成本就要上千美元。
后勤補給,這是最燒錢的!
跨境作戰,所有物資都要從烏克蘭境內運過去,還得防著俄軍的空襲和突擊,燃料和運輸費用就高得嚇人。
跨境進攻,往往都是高風險高成本的豪賭:
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
那可是改變世界格局的大行動!
相比之下,烏克蘭在庫爾斯克的投入雖小,但對其國力來說卻是不成比例的重負。
美軍每年在越南燒掉2000多億美元。
結果呢?
還是灰溜溜地撤了。
這告訴我們,錢多也不一定能贏。
烏克蘭這次行動的問題在于:
目標不明確,資源有限,卻要承擔無限的戰爭成本。
這種不對稱的投入,往往難以持續。
一個國家的軍費支出如果長期超過GDP的10%,經濟就會出現問題。
烏克蘭現在的軍費支出,已接近GDP的30%,這在和平時期是絕對無法持續的。
這場代價高昂的跨境行動,是否值得?
這個問題恐怕只有歷史才能給出答案。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24億美元對于一個正在戰火中掙扎的國家來說,實在是太大的一筆賬單了。
誰來埋單?
根據,今年3月俄羅斯國防部的公告。
烏克蘭軍隊在庫爾斯克州的行動中,付出了慘重代價:
人員傷亡高達7萬多人,損失約500件北約提供的先進裝備,總價值約27億美元。
500件北約裝備,聽起來可能只是個數字。
但每一件背后,都是西方國家的重要投資:
- 一輛M1艾布拉姆斯坦克:約800萬美元
- 一輛布拉德利步兵戰車:約400萬美元
- 一套愛國者防空系統:約10億美元
- 一門M777榴彈炮:約400萬美元
當初西方國家猶豫再三才決定提供這些先進武器,如今它們中的許多已經成為俄軍的戰利品或廢鐵。
這筆錢最終由誰埋單?
表面上看是西方國家,但實際上:
通過增發國債融資,最終由美國納稅人和未來幾代人承擔。
歐盟國家,主要通過預算挪用和特別撥款,直接影響本國公共服務。
烏克蘭,雖然裝備是“免費”獲得的。
但維護、訓練和后勤全靠自己。
大國的游戲,小國的血
高烈度的消耗戰,最終沒有贏家:
凡爾登戰役(1916年)。
德法雙方投入約200萬人,傷亡70多萬,結果戰線幾乎沒有移動。
伊朗-伊拉克戰爭(1980-1988年)。
持續8年,雙方傷亡近百萬人,最終回到原點。
阿富汗戰爭(1979-1989年)。
蘇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最終撤軍,導致國內經濟崩潰。
庫爾斯克的7萬傷亡和27億美元裝備損失,或許只是這場消耗戰的一個縮影。
歷史會記住這些數字,但更會記住那些本可避免的人類苦難。
“戰爭的最大教訓是,我們從不吸取教訓。”
在庫爾斯克的廢墟上,這一教訓,再次以最殘酷的方式被重復。
烏克蘭的軍費支出,已經接近超級大國的水平。
但其經濟基礎遠遠不及。
這種不成比例的軍費負擔,在歷史上往往導致經濟崩潰。
當軍費支出與一國經濟實力嚴重不匹配時,往往是戰略拐點的來臨:
1942年的德國:軍費占GDP的70%以上,經濟開始崩潰,戰略主動權逐漸喪失。
1980年代末的蘇聯:軍費占GDP的20-25%,民生凋敝,最終解體。
1970年代的美國:越戰后期軍費激增,導致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
俄烏戰爭已經打了整整三年。
這三年里,到底傷亡了多少人?
燒了多少錢?
又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
保守估計有30多萬軍人傷亡,平民死亡上萬。
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天塌了。
電力設施被炸毀,萬棟民用建筑成了廢墟。
基輔、哈爾科夫、馬里烏波爾這些城市,有些地區面目全非。
約800萬烏克蘭人逃往國外,成為難民。
這相當于臺灣三分之一的人口不得不離開家園!
許多人背井離鄉,現在分散在波蘭、德國、捷克等國,不知何時才能回家。
烏克蘭的經濟萎縮了35%,通貨膨脹一度超過20%。
一句話:生靈涂炭,民不聊生。
歷史學家常說:“大國的游戲,小國的血。”
烏克蘭的悲劇并不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小國常常淪為犧牲品。
1950-1953年,美蘇冷戰在朝鮮半島上演,結果300萬朝鮮人喪生,幾乎所有城市被夷為平地。
戰后70年,半島仍然分裂,傷痕未愈。
給了臺灣一面鏡子
放眼望去,臺灣和烏克蘭的處境有太多相似之處:
都處于大國戰略博弈的最前沿。
烏克蘭,夾在俄羅斯與北約之間。
臺灣,則位于中美角力的中心地帶。
烏克蘭戰前與俄羅斯有緊密的經濟聯系,臺灣目前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同樣明顯。
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占總出口的約40%,島內許多產業鏈都與大陸緊密相連。
兩者都依賴外部大國的安全保障,但這種保障常常模糊不清。
無論是烏克蘭對俄羅斯,還是臺灣對大陸,都存在明顯的力量不對稱。
烏克蘭的血淚教訓,臺灣必須牢記:
戰爭一旦爆發,外援靠不住。
烏克蘭起初得到西方大量援助,但隨著時間推移,援助逐漸減少。
歷史上,越南戰爭中的南越、以色列-阿拉伯戰爭中的阿拉伯國家,都因過度依賴外援而付出代價。
當他們的利益變化時,政策也會跟著變。
小國在大國博弈中,不能押寶單邊,而應該爭取成為溝通的橋梁,而不是沖突的戰場。
拿烏克蘭戰前和戰后對比:
三年前,基輔是東歐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現在卻經常在停電中度日;
三年前,烏克蘭是歐洲糧倉,現在卻需要依靠外部援助;
三年前,烏克蘭年輕人憧憬歐洲未來,現在卻在戰壕中苦苦掙扎。
臺灣過去70年的繁榮,正是建立在臺海和平的基礎上。
從1950年代的農業社會,發展到今天的科技島,人均GDP從不到200美元增長到超過3萬美元。
這一切,都是和平發展的成果。
俄烏戰爭的三年,給了臺灣一面沾滿鮮血的鏡子。
烏克蘭的每一滴血、每一滴淚,都在警告臺灣:
戰爭是最后的選擇,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捷徑。
年輕時,以為戰爭是為了理想。
老了才明白,和平本身就是最大的理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