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風輕拂校園,攜來成長的希冀。4月7日下午,廣元市實驗小學“家長學堂”系列講堂第三期課程《助燃孩子青春力量》溫情啟幕。六年級家長們相聚學校大禮堂,與老師們共赴一場關于愛與成長的心靈之約,為孩子“小升初”的關鍵旅程筑牢溫暖港灣。
01
心手相牽,解碼青春密碼
專職心理老師朱薇以《如何陪孩子度過青春期》為題,從專業(yè)視角為家長們打開了親子溝通的“密鑰”。她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深入淺出地解析了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變化、獨立意識萌發(fā)等現象,結合專業(yè)視角與實例,分享“關注內在需求、改善溝通方式、提供成長機會、提升自我修養(yǎng)”四大相處策略,針對早戀、厭學等常見問題給出實用建議。支招家長如何用耐心與智慧搭建溝通橋梁,讓“叛逆”化作成長的階梯。朱老師的分享既有理論支撐,又有生動生活實例,讓家長們在共情中學會理解,在理解中掌握方法。
雙重身份,共話陪伴之道
蔣麗老師以“小學教師”與“六年級家長”的雙重身份,帶來《用愛陪伴,靜待花開》的真誠分享。她坦言,在教育自家孩子與學生的過程中,曾有過焦慮與困惑,但最終領悟到:陪伴不是“掌控”,而是“看見”——看見孩子的努力,看見他們的獨特節(jié)奏。她談到小升初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作為家長可以放下焦慮,用溫暖的心態(tài)、科學的方法,陪著孩子一起走過這段充滿挑戰(zhàn)和希望的旅程。她用細膩的教育故事,傳遞出“蹲下來傾聽”“慢下來等待”的教育哲學,讓家長們深深感受到:最好的愛,是與孩子并肩同行,守護成長的每一份微光。
02
習慣為帆,點亮人生底色
德育副校長佘慧蓉以《習慣沁潤人生底色》為題,針對“說臟話”“不尊重他人”“數字失控”三類不良習慣,深入剖析其對價值觀的影響并給出糾正方法。她指出,習慣是價值觀的外顯,價值觀是習慣的內核,小學畢業(yè)階段的習慣培養(yǎng)絕非簡單的行為矯正,而是價值觀的具象化塑造——當“文明、尊重、自律”通過可操作的日常引導融入孩子的生命體驗,習慣便成為價值觀的外在表達,價值觀則成為習慣的內在支撐。她特別呼吁家長:教育是一場“潤物細無聲”的浸潤,唯有家庭與學校同向發(fā)力,從生活點滴中播撒價值種子,才能讓好習慣成為孩子穿越人生風浪的風帆,讓正確價值觀成為照亮成長前路的燈塔。
03
回望展望,錨定前行方向
學校黨總支書記高齊君以《小學畢業(yè)的豐收回望與前路觀察》為家長們勾勒出成長的全景圖。他帶領大家回望六年時光里孩子在知識、品格、興趣上的點滴積累,更著眼未來,提醒家長合理規(guī)劃利用假期,定位假期為“蓄力期”,兼顧知識儲備與能力提升,他提出用“第一性原理”強化英語基礎,通過小學綜合練習筑牢根基,自學初一內容培養(yǎng)自主學習力;假期中引導孩子深度閱讀,以“貪婪式”“補救式”“沉浸式”閱讀整本書,遠離手機干擾,破解語言與情感“荒漠”;同時可開展多元游歷(城鄉(xiāng)探訪、親情互動、自然探索),拓寬視野與生命厚度。高書記的發(fā)言既有對童年時光的溫情回顧,更有對新階段的理性指引,讓家長們在感動中明晰:畢業(yè)不是終點,而是夢想啟航的新起點。
01
以愛之名,共赴成長之約
近兩個小時的分享中,家長們或凝神聆聽,或認真記錄,或會心微笑?;顒咏Y束后,不少家長表示:“這場講座像一場及時雨,讓我們在焦慮時找到了方向,在困惑時收獲了力量。”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遇見,亦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廣元市實驗小學“家長學堂”始終以“家校協同”為紐帶,用專業(yè)與溫度架起溝通的橋梁。愿每一個家庭都能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以愛為底色,以理解為畫筆,共同繪制屬于孩子的精彩未來——讓我們帶著期待與信任,靜待花開,共赴星辰大海!
供稿:蔣 麗
編輯:王瑋瑋
初審:佘慧蓉
終審:羅德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