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肺魚
“水中活化石”
春季萬物復蘇,大地褪去冬日的蕭索,處處洋溢著生機;秋季天高氣爽,樹葉在風中搖曳,宣告著收獲的季節(jié)來臨。在這更迭有序的四季輪回中,動物們也有著獨特的生存節(jié)奏。不少人會在換季時眷戀溫暖的被窩,渴望能慵懶度日。然而,在遙遠的非洲,有一種魚,它的生活節(jié)奏與季節(jié) “較上了勁”,偏不遵循常規(guī)的冬眠習性,它就是非洲肺魚 —— 神奇的夏眠者。在極端環(huán)境下,它能鉆進泥土,一睡就是 5 年,當它再度蘇醒,周遭世界或許早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水中“活化石”
非洲肺魚堪稱生物演化歷程中的 “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經繁衍生息了 4 億多年。歷經漫長的地質變遷,無數(shù)物種在歷史的洪流中興起又滅絕,非洲肺魚卻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生存策略,成功跨越漫長歲月,存活至今。非洲肺魚隸屬于非洲肺魚科,共有 4 種,分別是維多利亞肺魚、東非肺魚、原鰭魚和長肺魚。它們體型獨特,呈長梭狀,部分個體體長可達 180 厘米。
與普通魚類依靠鰓呼吸不同,非洲肺魚進化出了兼具呼吸功能的鰾。其鰾的前端合并為單室,隨后分開成對,一直延伸至體腔后端。鰾內的中央腔側壁分布著許多大小不一的小氣室,這些小氣室又進一步細分為小氣囊,構造與陸生動物的肺極為相似。這種獨特的生理構造,使非洲肺魚在水中時,可通過鰓進行氣體交換;當離開水體,又能用鰾代行肺的功能,進行呼吸。這種兩棲呼吸的特性,為科學家研究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以睡眠對抗干旱的生存智慧
非洲氣候干旱,雨季和旱季交替明顯,旱季往往持續(xù)數(shù)月,甚至更久。當旱季來臨,烈日炙烤大地,水域面積急劇縮小,眾多水生生物因無法適應干旱而大量死亡。非洲肺魚卻進化出一套獨特的夏眠機制,用以應對這種惡劣環(huán)境。
隨著水位逐漸下降,非洲肺魚會尋找適宜的淤泥區(qū)域,利用身體和頭部挖掘洞穴。挖掘完成后,它們從皮膚分泌出大量特殊黏液,黏液與周圍泥土混合,形成堅固的 “泥繭”,將自己包裹其中。同時,它們會在泥繭前端保留一個微小的呼吸孔,以便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進入夏眠狀態(tài)后,非洲肺魚的生理機能發(fā)生顯著變化。它們的生物鐘減緩,新陳代謝速率降至正常狀態(tài)的六十分之一,幾乎停止進食和排泄,極大地降低了能量消耗。在長達 5 年的夏眠中,非洲肺魚依靠消耗自身儲存的脂肪維持生命,這一過程涉及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調控機制,吸引了眾多科學家深入研究。
繁殖與生命周期
當雨季來臨,雨水滋潤大地,干涸的河床重新被水填滿,非洲肺魚感知到環(huán)境變化后,會從漫長的夏眠中蘇醒。它們沖破泥繭,重回水中,開始盡情覓食,補充在夏眠過程中消耗的能量,為繁殖后代做準備。
在繁殖期,非洲肺魚會在水底挖掘巢穴,雌魚將卵產在巢穴中,隨后雄魚進行受精,并守護魚卵直至孵化。剛孵化出的幼魚長有四對羽狀外鰓,隨著生長,外鰓逐漸消失,鰾的功能也逐步完善。
保護與現(xiàn)狀
盡管非洲肺魚具有極高的科研和生態(tài)價值,但由于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等因素,它們的生存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一些地區(qū)的非洲肺魚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甚至瀕臨滅絕。因此,保護非洲肺魚,不僅是保護一種古老的生物,更是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舉措。
非洲肺魚,這些水中活化石,以其獨特的生存智慧和頑強的生命力,為我們揭示了生命演化的奧秘。它們的故事,是地球生命史的縮影,也是對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啟示。讓我們共同關注這些神奇的生物,為它們的生存與繁衍貢獻一份力量。
一起來關注未來24小時海況預報~
浙江海洋預報
4月10日20:00-4月11日20:00
浙江海域海浪大面預報
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杭州灣是0.5到1米的輕浪,浙北、浙中和浙南三個海域是08到1.4米的輕到中浪。
浙江所屬海域的海況良好,適宜海上作業(yè)及旅游交通。
濱海旅游區(qū)預報
明天,五個濱海旅游區(qū)的浪高都在1m以下,適宜海上垂釣和游覽。
足不出戶了解更多海洋資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浙江海洋預報網 (www.zjocean.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