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fù),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lián)大家應(yīng)該都不陌生,為清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蒲松齡所寫。其中引用的是楚霸王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臥薪嘗膽”一詞,更是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成語經(jīng)典。講的是越王勾踐吃苦數(shù)十年,每天在柴房里睡覺,吃苦膽,堅忍數(shù)十年后終于重新奪回政權(quán)的故事,而這個最初是在《史記》里面就有記載的。
那么,越王勾踐真的“臥薪嘗膽”了嗎?
1
臥薪嘗膽典故
據(jù)《史記·卷四一·越王勾踐世家》載,春秋末年,吳、越兩國經(jīng)常打仗,在一次戰(zhàn)役中,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困于會稽。
后來經(jīng)過一番努力,獲得夫差的赦免,回到越國。勾踐回國后,刻苦自勵,夜晚就睡在柴薪上,并且在席位的上方懸掛一顆苦膽,不論是坐著或是睡前都會仰首看膽,就連吃飯的時候也會舔嘗苦膽,用來自我惕厲,不可忘掉會稽之恥。最終成功滅掉吳國,雪恥復(fù)仇。
后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臥薪嘗膽”,用來比喻刻苦自勵,發(fā)憤圖強。
這個故事其實來自蘇軾的《擬孫權(quán)答曹操書》:
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fù)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quán)先世以德顯于吳,權(quán)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臥薪”,這是蘇軾發(fā)揮想象,戲說孫權(quán)“臥薪嘗膽”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成語。
2
歷史考證
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臥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dāng)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臥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jīng)過,卻也沒有勾踐臥薪嘗膽的敘述。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臥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rèn)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臥薪之事。
2008年,清華大學(xué)自境外接收了一批戰(zhàn)國時期的竹簡,名為“清華簡”。這些竹簡里有一篇叫《越公其事》的文章,詳細(xì)講了越王勾踐兵敗后,怎么休養(yǎng)生息、勵精圖治,最后滅掉吳國的故事,其中并未提及勾踐臥薪嘗膽之事。
什么時候出現(xiàn)“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呢?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quán)答曹操書》。
蘇軾為三國孫權(quán)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fā)揮想象,戲說孫權(quán)“臥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并不相關(guān)。
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
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為報父仇,臥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么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臥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記載說:王歸國后,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
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皣L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
后人把“臥薪”說成是臥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誤傳。
不過,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臥薪嘗膽不僅僅是一個詞語,也不必太去追究真實性如何,它能激勵你我去做一個有志氣、有膽識、時刻不忘自己的理想抱負(fù)與使命的人,做出一番事業(yè),這也是它的意義所在。
◎本文來源:“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圖源網(wǎng)絡(luò),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