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去買水果,最常問的是什么?是不是:
“老板,甜不甜啊?”
然后老板就會很公式地回答你:
“甜的,包甜,不甜不要錢!”
這句話可以反過來理解:甜的話,那就要你錢了。
所以,現在不知道怎么回事,買水果、賣水果的時候,甜,成了水果好不好的第一標準。
別人推薦給你水果,第一句話也是:“嘗嘗看,這果子很甜的!”
于是,價錢賣的好不好,就看你水果甜不甜。
為什么甜了就能賣高價?
水果越甜越貴的原因,說到底還是市場說了算,而市場,說到底還是消費者說了算。
水果的風味,可能各不一樣,但核心的味道就是“甜”,哪怕是酸甜可口,也必須得有“甜”,純酸的果子,往往被消費者嫌棄(除了像檸檬那樣帶有調味性質的水果)。
不管什么樣的水果,哪怕你特色風味再足,比如蘋果,蘋果味很足,但不甜,也沒人買單;比如橙子,橙子味道很足,沒用,不甜還是沒人買。
有人奇怪,既然這么在乎甜,為什么不干脆喝糖漿算了。
其實還是不一樣的,甜跟水果的風味融合,會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很多人覺得榴蓮很臭,但榴蓮的“臭”跟高糖分一結合,臭甜臭甜的,反而挺好吃,這才成為人氣超高的水果,你說奇妙不奇妙吧。
所以“甜”對水果來說,真的十分重要,往往是評判水果好不好的核心標準。
為了變甜,水果都做了哪些努力?
有需求,必然有市場。
消費者喜歡甜, 水果肯定要想盡辦法變甜。
不過一提到這個,很多人肯定馬上想到給水果注射糖精、浸泡糖精等等不法的操作。
其實,這只是商家讓水果變甜的辦法之一,除了這種黑心的操作,還是有不少正常途徑的。
水果變甜之:正常途徑
其實可以通過種植或者育種技術,改良水果品質,做到讓水果變甜的。
要知道,很多水果的原始品種,也就是野果,大多數都是酸不溜的,一點也不甜。
后來才通過各種改良技術,一步步變甜的。
1.品種改良
改良品種,是水果變甜最根本也是最常見的路子。
具體的原理是,先把水果所有的基因找出來,然后專門挑出帶有“甜”的基因,讓這部分“甜”基因多發揮作用,然后讓“酸”的基因少干涉。
確保這種多甜少酸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穩定了之后,新的水果品種就誕生了。
往往比原先的品種,會更甜,少酸,自然,價格就更好。
比如陽光玫瑰葡萄,原本是日本拿兩種酸葡萄雜交出來的,也就是“安蕓津21號”和“白南”這兩種葡萄,讓它們授粉。
接著,從雜交的幾千株幼苗中挑出甜度在20度以上的個體,然后把這些苗子種個五年。
五年過后,就基本沒什么酸味了。
后來想種陽光玫瑰葡萄,只要買嫁接好的苗,連五年都不用,一兩年就能種出來了。
再比如蘋果。
你要是吃過80年代以前的蘋果,基本上都是酸味占主導。
后來我們引進了紅富士品種,加上我們自身的農業技術改良,我們后來的蘋果也越來越甜了。
因為紅富士是已經被國外選育好的品種,特點是蔗糖轉化酶基因活性特別強,能把葉子送來的淀粉全轉化成糖。
所以一提到蘋果,紅富士是大眾最為熟悉的。
現在市場上的蘋果,你也很少買到那種酸溜溜的了,很簡單,酸蘋果賣不出去,商家肯定都會進貨甜蘋果。
這就是育種技術,改良水果的品種,然后變甜。這是最正常也最普遍的變甜路子。
當然不排除現代人對野果純天然的追求,就喜歡吃天然酸溜溜的。不過在水果市場,最多的還是這種品種改良后的水果。
2.肥料上下功夫
還有一種常見的變甜辦法,就是從施肥上下功夫。
像肥料三元素氮磷鉀中的“鉀肥”,就能讓果實變得又大又甜。
因為鉀元素能讓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效率翻倍,所以果農都知道,在果實膨大期的時候,肯定要施大量的鉀肥。
還有另一種肥料,那就是微生物肥料,也能讓果子變甜。
其原理是微生物肥料會激活土壤活性,讓土壤里的磷鉀元素分解成小分子,接著小分子在土壤里會轉化為氨基酸。
果實吸收了這些氨基酸物質,果糖合成酶活性會暴漲,甜度自然就上去了。
施肥環節下功夫不止現代農業,在過去的水果種植里也是最常見的變甜方法,倒是見怪不怪了。
3.干旱脅迫,溫差催甜
在水和溫度上下功夫,也是水果變甜常見且有效的辦法。
干旱脅迫,就是人為地給果樹斷水,不澆水,然后果樹會啟動保命機制,主動把葉子里的糖分輸送到果實去,從而達到變甜的效果。
這種方法很好用,但不能多用,不然會傷害果樹,縮短壽命。
溫差催甜,也就是控制晝夜溫差,白天溫度很熱,到晚上就變得很冷。
溫差一大,果實內很容易儲存大量的糖分。
為什么都說新疆的水果很甜很好吃,因為新疆天然的晝夜溫差大,在那種水果都不用人為控制溫差,水果糖分都足足的。
上面三種,就是提高水果甜度的正常途徑。
但即便這樣,因為種植技術水平不夠之類的原因,可能水果還是不太夠甜,于是就出現了一些不太常規的增甜途徑。
水果變甜之:不太正常的途徑
水果變甜除了正常途徑,還有不太正常的途徑。
不太正常的途徑就是說,這些增甜途徑你說它沒問題吧,但好像又有點問題,但你說它有問題吧,好像也沒啥毛病。
用的合適,似乎無傷大雅,用得不好,又傷天害理。
1.甜蜜素噴灑
甜蜜素,全稱叫環己基氨基磺酸鈉,是食品添加劑的一種。
本來,甜蜜素是用在罐頭、飲料中的,沒有問題,但是現在,有不少商家會把甜蜜素噴灑或者浸泡水果。
因為甜蜜素是水溶性的,附著在果皮上,人吃第一口就會馬上嘗到甜味,然后就會以為是水果的甜味的錯覺。
這種方法成本低,每斤不到兩毛,但能讓水果漲價好幾倍。
不過也只常見于流動攤販,固定商家一般不會這么弄,因為很容易穿幫,回去認真洗一洗就會把甜蜜素洗掉了,消費者發現了的話,那你店以后還開不開了。
2.乙烯利催熟
催熟劑算是常見的讓水果變甜的辦法。
用催熟劑,目的就是提早采摘水果,保證運輸的時候果不會爛,等到了目的地,再用催熟劑強行催熟,這樣成本就保住了。
而乙烯利是常見的合法的催熟劑,用在水果上,生的水果能在三天內變熟。
但這種變甜辦法雖然算正常,很多消費者難以接受,因為乙烯利會改變水果原本風味。
也就是說,水果自然熟的味道,跟用乙烯利催熟的味道,相差得很大。而且用多了,果肉還會軟爛,保存時間更短。
如果發現那種顏色鮮艷得不正常的水果,大概率就是使用了乙烯利的結果。
3.植物激素:赤霉酸+氯吡脲
種植環節變甜,除了前面說的施肥,控水控溫,還有一種是用植物激素。
最常見的是赤霉酸+氯吡脲的組合。
赤霉酸能讓果實的細胞伸長,能讓果實膨大;氯吡脲能刺激細胞分裂,果實糖分容易積累。
兩個一組合,果實又大又甜。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甜度是提高了,果肉容易發軟,裂果率提高。
用植物激素的方式變甜沒有直接禁用,但一直存在爭議,消費者也很難買賬。
屬于典型的中間地帶,既不正常,但又不完全不正常。
上面是三種不太正常的操作,屬于目前還難以界定的增甜辦法。
接下來,就要說到大家最為熟知,最為厭惡的三種絕對不正常的增甜途徑了。
水果變甜之:絕不正常的途徑
絕不正常的變甜途徑,說白了就是不法途徑。
屬于消費者無法接受,更是嚴令禁止的行為。
1.糖精鈉注射
糖精鈉是一種食品添加劑、甜味劑,用在食品加工可以,但用在水果上,會有很不好的后果。
一般的操作是把糖精鈉溶于水后,注入未成熟的瓜果中,糖精會滲透果肉細胞,產生虛假的甜味。
這種甜怪怪的,很不正常。
最關鍵的是,注射了糖精鈉的水果,在一開始還是飽滿的,但買回去后,會迅速腐爛,褐變。
這已經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當,是決不能允許的增甜行為。
2.明礬+甜蜜素浸泡
前面說的甜蜜素噴灑,只是用在水果表皮上。而這個是直接進入到水果內部,更加過分。
之所以多了一個“明礬”,是因為明礬可以破壞水果的細胞膜,這時候再浸泡到甜蜜素里,水果吸收得飽飽的,果肉直接膨脹。
這個方法,經常被用在虛標甜度上。
有的水果,摘下來甜度明明不達標,為了強行達標,就給泡一泡。
已經完全違法了。
3.砷酸鹽脫酸劑
這是一種化學物質,多用在柑橘類的果樹。
砷酸鹽脫酸劑,名字里有個“脫酸”,就應該明白了,用在果子上,酸味就少了,甜味就多了。
原理是這種化學劑可以抑制檸檬酸合成酶的活性,那可不就甜了嗎。
那就奇怪了,這不算正常的施肥嗎?跟前面說的有啥區別?
區別是,用了砷酸鹽脫酸劑,會讓“砷”元素殘留在果實內部,這種元素是有害的。
這類藥劑早就被列入了禁用名單。
水果越來越甜,說到底還是我們自己吃出來的結果。
市場愛吃什么,果農就種什么,科研人員就研究什么。
要知道的是,雖然不法商家確實很多,但目前我們吃到最多的水果,還是用的正常手段變甜的。
沒有必要散播假甜添加劑恐慌,該吃吃該喝喝。
有點遺憾的是,現在都在追求“甜”了,想找那些純天然帶酸的水果都不容易了,也許,只有自己種的才會有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