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不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就不知道我們將會去向何方。所以我在本書選擇的第一個故事,就從中國為什么叫“中國”開始。當然,我這里采取的是學術界比較新穎的一種理論,還不是公論。但是我覺得這種理論是我看到的最浪漫的一種,而且它的邏輯也非常自洽。所以,我想在這里把這個故事介紹給你。我們都知道,最早“中國”一詞的出處,是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也就是著名的“宅茲中國”。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有一本書,講的主題是對中國的認同,書名就叫做“宅茲中國”,來源就是這個何尊銘文。何尊是周成王在洛邑定都時,由貴族“何”鑄造的禮器,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定都在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區”。
憑什么周成王管它定都的地方叫“天下之中”呢?你可能會想到一個答案:噢,古人沒有地球的概念,對世界地圖了解得也不充分,自然就會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做“世界之中”。這就好像英國作家托爾金寫的《魔戒》里面,霍比特人和他們的朋友把自己生活的大陸叫“中土大陸”一樣。中國的祖先管自己住的地方叫“天下之中”,把其他區域叫邊疆,可能單純就是對世界了解不足的緣故。反過來說,其他邊疆區域可能把自己看作中國,反倒把中國看作邊疆呢。其實最新的考古學是不支持這個結論的。比如我們知道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四川的三星堆文化,以及“宅茲中國”這個故事里面的主角陶寺文化和石峁文化,這些古文化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很繁盛,而且也有很多考古證據說明它們跟其他文化之間存在密切的往來和交流。而何尊的鑄造時間大概是三千年前,很明顯,比何尊早得多的中國古文化就已經對這片大陸上的其他鄰居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它們怎么會如此傲慢無知,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作“天下之中”呢?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有另外一個答案:中國的先祖不是因為對世界一無所知,所以自稱“宅茲中國”的。恰恰相反,中國的先祖是因為最早發現了測度空間方位的科學方法,所以成了最早發現“中”的地方。因為你能夠最早告訴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哪個方向是東南西北,你的成果被這片土地上的其他文明所公認,所以你的文化才最有資格叫“中”。你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古人要確定東西并不難,因為太陽東升西落。但是因為黃赤交角的緣故,一年之中太陽升落的方位差異是很大的,所以這個方法并不精確,而且也沒有什么難度。要精確測度方位,那還是要依靠地磁場。但是四五千年前的中國人,也并沒有發明指南針呀,他們是怎么能精確測度東南西北,從而有資格“居中”的呢?
其實,沒有指南針,也可以精確測度方向,甚至還可以測量距離。這個方法解釋起來非常簡單,也非常浪漫:如果你想精確地測量大地,方法其實是測量天空。道理很簡單:首先,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都很容易觀測到,一年之中當太陽直射你頭頂時,你生活的區域影長最短。所以首先你可以獲得一個測量基準。其次,在這個時間點,你越往太陽直射點的反方向走,你的影子就會越長。比如你生活在北回歸線以北,那么夏至日你越往北走,你的影長就會越長;越往南走,影長就會越短。因為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太遠,地球本身的球形造成的誤差可以忽略不計,影長和距離之間的數學關系差不多就可以近似為兩個直角三角形的相似關系,它們之間的比例是固定的。運用這個方法,你不僅可以精確確定南北,還可以用影長的縮放關系測量距離。
這個方法也不是杜撰出來的,它就記載在中國古代典籍《周髀算經》里面。你可能知道《周髀算經》最早介紹了勾股定理,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勾股定理的實際應用,其實就是用直角三角形的關系來測量地理方位。“周髀算經”里面的“髀”,其實就是古人測量影長的儀器叫做圭表,我們在天安門前看到的華表就是起源于它。這個髀就是勾股定理中的股,而你把它豎立在地上,它的影子就是勾股定理中的勾。《周髀算經》里面記載,“周髀長八尺,夏至之日晷長一尺六寸”,意思是說,周人使用的髀長八尺,夏至日正午時分影子最短時,它的影子長度就是一尺六寸。如果你往北走,影子會變長,往南走,影子就會變短。《周髀算經》把這個縮放比例叫作“千里一寸”,意思就是你往北走一千里,影子長度差不多就會變成一尺七寸;往南走一千里,影子長度差不多就會變成一尺五寸。當然這里的“里”不是我們今天的“里”,“寸”也不是我們今天使用的“寸”。它是周代以前的人使用的古里和古寸。
仔細想一想,這種測量方法是非常巧妙的:它用成本特別低的辦法解決了一個大尺度空間測量的問題。而這對上古時期的政治秩序是非常有用的。這就像你今天蓋房子,你精確測量自己家的套內面積,決定一下給你們夫婦住的主臥多大,你的孩子住的次臥多大,這其實涉及家庭的權力分配。要完成這個任務,你需要一把精確的尺子。但如果你管理的不只是一套房子,而是一個王國,尺子是沒辦法幫到你的,你需要測量的是上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個時候,《周髀算經》里提到的測量影長的圭尺,就是你最簡便的工具。這就是為什么《周髀算經》里面說,“知地者智,知天者圣”。你只有掌握了勾股定理,你才能分配你的土地和封臣,這是古代最重大的權力分配。《周髀算經》不是關于數學和天文學的學問,而是關于政治哲學的學問。
一旦我們理解了這個邏輯,我們就會意識到,其實《周髀算經》里記載的圭尺和影長,就會提示我們,最早的“宅茲中國”在哪里。因為運用勾股定理測量大地和天空,這個原理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成立。但只有最早發現這個測量方法的文化,才會把他們最初找到的這個神奇比例關系保留下來,作為神圣的傳統代代傳承。而這個點在哪里呢?它的緯度很好計算,因為在夏至日時圭尺長八尺,影長一尺六寸,代表當地夏至日太陽高度角的正切值是8:1.6,太陽角度為78.69度,對應的緯度大概是北回歸線34.75度。考慮到古人的測量誤差,我們可以把這個地點定位于北緯34—35度之間。我們也會發現,被推定為夏都的二里頭,商朝前后的幾個都城(鄭州、濮陽、河津、溫縣、鄆城、曲阜和商丘),以及西周的都城鎬京和洛邑,盡管這些城市東西之間相距很遠,但緯度幾乎都會落在這個范圍內。似乎中國最早期的王朝都會有一種默契,就是要讓自己都城測量天空的尺度,與最早確定“中”的這個影長比例保持一致。
但是,在這個緯度上,最早對天空進行測量,因而確定了這個尺度的地點在哪里呢?考古學家們的目光投向的是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廟底溝遺址。這個遺址被認為是今天山西襄汾陶寺文化的起源地,而陶寺文化被普遍認為是堯的都城所在地。對,你沒聽錯,三皇五帝中堯舜禹的堯。考古學家認為陶寺與堯有關,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陶寺著名的“巨石陣天文臺”。盡管這個巨石陣的遺址只剩下地基,沒有英國巨石陣那么宏偉,但它的技術意義卻猶有過之。考古學家發現,陶寺的這個巨石陣,它的真實作用是確定節氣。當天文官員站在巨石陣的中心,觀察到太陽從巨柱的縫隙中升起的時候,就代表一個節氣的到來。而這恰恰與《尚書·堯典》中記載,堯帶領民眾觀測天象、敬授人時,也就是為農耕生活確定節氣時令的記載相吻合。所以,考古學家基本已經默認,陶寺文化就是堯都遺址。
而把陶寺跟最早測度天空,確定大地之中聯系在一起的直接證據,是2002年考古學家在陶寺發掘出的一套圭尺。這是中國目前出土最早的一套圭尺實物工具套,它的作用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通過測量影長來測度距離,距今4000年歷史。它的使用方法是這樣的:豎起來的時候是圭,放平的時候是尺。你先把它豎起來,用一個玉制的墜子,學名叫“戚”,來確定與地面的垂直關系,然后用兩件景符來標注影子的末端。然后你再把它放平,用一個套在它上面的游標來測量它的底端跟影子末端的距離,也就是影長。最后,你再把游標的位置標注在圭尺上。考古學家發現,這件出土圭尺上有一個刻度,恰好與圭尺的長度比例相符,即8:1.6。也就是《周髀算經》中所說的髀長八尺、晷長一尺六寸的比例!
而更有趣的事情,是它長什么樣。你可以找張紙畫一下:如果你把這個圭尺畫成一條豎線,把套在它上面的游標卡尺畫成被豎線穿過其中的方塊,你得到了什么呢?你得到了一個“中”字!你看,天文的、政治的、考古的、文獻的,所有邏輯閉環了。中國的“中”是怎么來的?它就是來源于這個圭尺,就是來源于廟底溝的人民最早發現了測量天空與大地的辦法,所以有資格叫做“中”,這是個象形文字。而且,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文獻中找到佐證。比如說,清華簡出土以后,歷史學家對其中一篇文章叫做《保訓》的,一直感到很奇怪。《保訓》是周文王姬昌臨終前給武王姬發留下的遺言,可以說非常重要。而其中有幾處提到“中”的地方,牽涉到一個故事。這故事說的是夏朝時代,商部落的首領上甲微的叔叔王亥被有易氏所殺,上甲微從河伯那里借來“中”,報了仇,又把“中”還給了河伯。過去歷史學家不理解的地方在于,這里的“中”怎么跟個東西一樣,還能有借有還呢?現在有了這個考古發現,答案就清楚了:“中”最早很可能指的就是圭表,它是個純象形文字。因為圭表決定了統治者分封諸侯的土地測量,而分封制度下,封地又是跟軍事義務掛鉤的,所以圭表很可能就是上古時代統治者動員封臣出兵的權力象征物,所以上甲微借“中”,其實就是借圭表的意思,而借圭表的意思就是借兵的意思。
這個推測,也是可以得到后世文獻佐證的。唐代學者賈公彥在注疏《周禮》的時候就解釋說,假設你想封一個上等公爵,那么你在他的公國北部邊疆立一個高八尺的圭表,夏至日的時候你測得影長是一尺五寸;南部邊疆再立一個同樣高度的圭表,測得影長一尺四寸五分,那么他的公國從北到南就是五百里。如果減到四分,那就是四百里封侯爵,三分是三百里封伯爵,二分是二百里封子爵,一分是一百里封男爵,這就是分封之法。可見,從天文觀測到地理度量,再到分封、統治和軍權,代表“中”的圭表,全程貫穿其中。
這就是為什么說,在所有關于“中國”起源的解釋中,它是最震撼和最浪漫的一個,因為它的出發點是科學成就。正是因為人能理性地認識這個世界,科學地把握這個世界,所以他雖然渺小,卻可以成為萬物的尺度。只要他手握代表科學的尺子,把自己作為出發點,就可以度量世界和宇宙的尺度。這就是“中”的來源。我們的先祖正是因為發現了這一點,才獲得了“中國”這個榮耀的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