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樹葉子是橢圓形狀的,而且表面很光滑。咖啡豆是咖啡果內的種子,咖啡果其實也是可以吃,吃起來有點甜甜的味道。”一年前,來自山東的康子然對咖啡知之甚少,如今對咖啡種植栽培、咖啡工藝等知識她已經可以侃侃而談。
2024年初,云南農業大學獲批開設“咖啡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成為全國首個開辦咖啡本科人才培養的高校。當年9月新學期,來自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8名首批咖啡本科學生順利入學,康子然是其中一員。
2025年春季新學期已經過半,當“咖啡”成為本科專業,學生們的就讀體驗如何?與職業教育中的咖啡人才培養相比,本科層次的咖啡人才培養有何不同?近期,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咖啡專業負責人陳世偉和學生,試圖找到答案。
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不同種類的咖啡樹。受訪者供圖
培養懂種植、會加工、能經營的全產業鏈人才
“根據相關報告,2023年,全球咖啡收獲面積超過1200多萬公頃,農業產值達到374億美元。我國的咖啡消費量達30萬噸、咖啡產值已經達到了55億元。僅云南的咖啡種植面積就達到114萬畝,農業產值54.3億元。”陳世偉用一組數據說明咖啡產業的規模。
這也是云南農業大學申請咖啡本科專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咖啡產業涉及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加工制造)、第三產業(服務),在產業各階段形成放大效應,價值不斷提升,全球的咖啡市場可達近千億元。從產業角度來講,很有必要設置咖啡相關專業。”陳世偉提到,中國近十年的咖啡產值不斷增長,亟須相關的專業人才。
記者注意到,目前,國內不少職業院校已經開設咖啡相關專業,比如北京市豐臺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從2019年就開設了咖啡技藝專業。既然已有職業院校進行咖啡專業人才培養,為何還要開展本科層次的咖啡專業人才培養?兩者的區別在哪里?
在陳世偉看來,咖啡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需要具備沖煮、拉花等技能的人才,還需要具備更深入的理論知識和技術的人才。他舉例說,云南地處高原,氣候多樣,“在種植端,不同地區的土壤結構不一樣,其營養物質也不同,在咖啡種植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土壤的特性調整營養成分,以促進咖啡產量。在加工端,涉及咖啡脫皮脫膠、咖啡發酵的調控、咖啡產品的精深加工等,這些過程可以有效控制咖啡產品質量。此外,利用咖啡市場的變化讓農民受益,都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來支撐。”
學生們在實踐中了解咖啡初加工生產流程。受訪者供圖
陳世偉表示,與職業教育層次的咖啡人才培養相比,本科層次的咖啡人才培養更注重貫通整個咖啡產業的理論和技術知識,從咖啡種植、加工到咖啡的銷售、貿易乃至店鋪經營管理等,培養的是服務全產業鏈的咖啡人才。“咖啡是云南的特色產業,簡單來說,我們要培養的咖啡人才是懂種植、會加工、能經營,在咖啡全產業鏈上能夠起到引領作用的復合型人才。”
記者了解到,多年來,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圍繞咖啡等熱帶作物資源開展科研和教學,并取得和推廣了大量成果。“我們所研發的技術已獲得大量實際應用,開發的相關技術和配套設備獲得業內企業,甚至國際咖啡研究和生產者的好評。”陳世偉解釋。
云南農業大學為咖啡專業的學生配備了咖啡制備所需各種先進儀器設備。受訪者供圖
過去,與咖啡相關的課程被放在林學、農學和食品科學的課程體系里。如今,前期所積累的教學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被運用于咖啡科學與工程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中:咖啡風味化學、咖啡機械與設備、咖啡烘焙與品評學、咖啡質量與安全檢測、咖啡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世界咖啡貿易學……專業課程貫穿咖啡生產、質控、交易等全產業鏈多個環節,涉及食品學、農學、林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
學生們學習如何辨別咖啡中各種風味。訪者供圖
從種咖啡苗開始的“歷練”
在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建設有專門的教學實踐基地和咖啡種質資源圃,目前已收集260余份種質資源。
陳世偉介紹,咖啡科學與工程專業大一主要設置通識和專業基礎課程,大二開始專業的核心課程學習,涉及咖啡工程原理、加工、烘焙、品評、質量分析、機械設備、經營貿易等,實踐課程占比達45%以上,每門課程都契合產業發展需求。
咖啡栽培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學生們到苗圃基地學習育種、栽培,要定期檢測咖啡樹長勢,學習如何調節咖啡苗的生長。”陳世偉表示,校園的苗圃里有很多抗病抗蟲、產量高的咖啡品種,學生們在這里學習如何辨識不同的咖啡品種、如何通過栽培使咖啡產量更高、品種優勢發揮到更大。
咖啡田間的種植管理也是學生們要學習的內容,了解不同品種咖啡的種植特性,才能為之后的生產和創新打下基礎。從了解咖啡樹的習性,再到田間管理咖啡苗,學習咖啡和哪些農作物可以套種,康子然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實踐中,慢慢學會了咖啡的栽培種植、土地開墾、設計排水、防治病蟲害等知識。
學生們要學習包括咖啡育苗在內的各種栽培種植知識。受訪者供圖
“一棵咖啡樹從苗生長到能結出咖啡豆,至少需要3年;一棵咖啡樹能穩定出產、可用的咖啡豆的時間是5年。所以,至少要到大四才能喝到自己親手種植的咖啡豆。”康子然笑著說道,好在校園里有很多老師、學長學姐種植下的咖啡樹,正值盛年,“前人栽樹,后人喝咖啡”。
實踐性強是咖啡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大特點。記者了解到,咖啡專業實行的是“2+1+1”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由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及相關企業等單位聯合開展培養。
“前兩年在校內主要進行理論課學習和相關實踐操作,中間一年去科研院所或咖啡種植、咖啡加工企業實習。在這個階段,學生們帶著問題,在校內外雙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最后一年再回到校內,結合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再深化專業課程學習。”陳世偉解釋,之所以將校外實踐提前至大三、并在大四設置部分專業課程,也是考慮讓學生們養成“理論——實踐——理論”的終身學習習慣。
談及學生未來的成長和就業路徑,陳世偉介紹,該專業一級學科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學位授予門類為“工學”,“學生們在校期間也將學習食品科學與工程相關知識,未來可以到科研院所或咖啡相關企業工作,也可以自主創業。還可以繼續深造,考取食品科學與工程的研究生,也有出國交流的機會。”
今年擬增加招生名額
課程之外,學生們的生活里也充滿著“咖啡”的味道。
大一一入學,康子然就加入了學校的“咖啡愛好者協會”,這是一個純學生組織,對所有學生開放,也會組織學生參與國內外咖啡賽事。“我舍友前段時間剛拿到了手沖冠軍。”康子然告訴記者,自己每周都會去兩三次協會,將咖啡豆打磨、過篩,沖出一杯專屬于自己的咖啡,認真品嘗,“喝得多了就能品出是哪個品種,甜度、苦度、酸度都不一樣。”
學生們在學習咖啡生豆質量鑒別。受訪者供圖
在陳世偉看來,咖啡專業已經設計了豐富的專業課以及實踐課內容,但是在面對人工智能的沖擊時,在課程內容上仍有改進的空間。“如何把人工智能融入教學,這是所有老師都要思考的問題。”他舉例說道,有學生想要研究咖啡采摘機器人,“未來我們需要把人工智能、智能設計等相關課程加入進來。”
與此同時,作為全國首個設置咖啡本科專業的院校,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如何把學科知識、課程體系、培養體系結合起來,還需要更多的相關人士參與和幫助。例如創新校企合作方式、強化國際合作等等。”
此外,針對師資配置,陳世偉也認為在新工科人才的培養中,咖啡專業師資背景的多元化也需要加強,以便于幫助學生在學習和就業中發揮更大優勢。“我們目前的師資主要是兩部分,校內導師具有食品、農學、化學等學科背景,在咖啡相關領域出過很多研究成果;校外導師主要是咖啡行業領域的專家以及企業技能大師。”
距離2025年高考還有兩個月的時間。云南農業大學也將迎來致力于投身咖啡行業的又一批新鮮血液。
“去年我們的招生計劃是100名學生,今年有望增加一定的招生名額。”陳世偉表示,就像咖啡讓人提神一樣,自己也在這群年輕人身上看到無限可能,“前不久有學生在思考如何利用咖啡副產物,有學生就說‘我們認為可以同非遺民族文化產品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兩者的優勢’。”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