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能打
滇池西南角的晉寧濕地公園綠道上,即便是周末,這里的人也不多。我在這里站了十多分鐘,大概遇見了七八個騎行愛好者。這一片,成熟度顯然不如環湖東路沿線的濕地公園。
風有些大,我走出綠道進了墩子村里的鮮花種植園區,這才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去看滇池,主要想看看這一排排赫然醒目的大棚,離湖有多遠,目測了一下,不足50米:
妥妥地在滇池環保紅線區域之內。
不過,這是滇池流域第一個被允許在紅線范圍搞種植的園區,而且還是示范區。
園區的全名叫晉寧區綠色高效花卉產業示范園,“綠色”是放在第一位的。占地面積不小,412畝,總投資1.17億,2022年7月動工,現在已是晉寧花卉產值最高的園區之一。
除了鮮花大棚和包花車間,讓我停留時間最長的是一個“機器房”,這里是園區的黑科技所在——水肥一體化智慧灌溉系統。
文科生的劣勢在這里就顯現出來了,在聽了一大堆專業名詞后,我忍不住向陪同我的陳洪偉提了要求:能不能說人話?
通俗地說,這個系統就是這個基地的心臟,工作原理是從滇池吸水,過濾、紫外線消殺后,這些水就變成了純水,攜帶的泥沙就沉淀到了一個專門的容器里。
下一個工序是,在系統根據田間各類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和玫瑰不同生長周期的需求,噼里啪啦計算一通后,就將純水與肥水母液進行科學配比,調配出專屬的“肥水配方”,暫存于日儲罐中。
后面就通過提前設定的程序和田間管網,定時、定點、定量給每一株玫瑰喂水。吃飽了就停,不夠就繼續,確保灌溉精準可控。
未被吸收的肥水就回流,再走一遍流程,反正水就在罐子和管子里循環,那些沒用的泥沙也會拉到附近的垃圾站進行處理。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懂,反正我是懂了。就一句話,一頓操作猛如虎下來:
滇池是零污染。
這個園區只是云南花卉產業大盤中的一個點,但它背后是云南的又一次產業革命或升級。
云南鮮花在中國已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如果放到國際上呢?那就需要在未來通過現代設施來把自己從大變到強。
不只是云南咖啡可以代表中國,鮮花也是,而且早就是。
1
園區的公告欄上,建設和運營的主體昆明鮮源花卉張貼著幾張今年1月份的報表,有財務公開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種植戶工資表。
工資表上,農戶的月工資在3500~4500元之間。
據了解,這個項目涉及晉寧昆陽街道墩子、興旺2個村委會、3個村民小組、121戶300人,采取“1+2+N+X”的模式建設運營。
“1”就是墩子、興旺兩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合二為一、抱團發展,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在2022年4月共同成立了鮮源花卉作為建設運營主體,采取爭取上級補助資金3000萬元、銀行貸款5000萬元的方式來建設實施。
“2”就是政企聯合發力幫扶。晉寧區農業農村局確權頒證,晉寧區村投公司擔保。
“N”就是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進園。412畝土地劃分為4個片區,以2.46萬元/畝/年的價格對外招租合作社。目前聘請了全國勞模張良,對項目進行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管理。
“X”就是帶動群眾共同致富,讓退出低端大棚的農戶,既當主人又當工人。
這是一條新路子。
幾年前,省領導對這條新路子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控制滇池的面源污染;二是讓老百姓能夠增收;三是模式可復制,也就是投資成本不能過高,9大高原湖泊流域都可以采用。
財哥查了查,在云南2023年2月12日發布的《云南省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里,也明確提到,以滇池流域為重點,實施設施化提升三年行動,推動傳統種植區轉型升級。
后來工作組找到了現在這塊地,專業方面,同步引入了云南現代設施龍頭企業涵乾農科。當時,涵乾剛好做完云天化花匠鋪1450畝的現代設施項目,積累了大園區的開發、種植、設計、建造經驗。
涵乾承接之后,采用了設計、采購、施工、運營、墊付部分資金的模式來搞。涵乾從2017年開始涉足鮮花無土栽培這個領域,到目前已有晉寧、姚安、瀘西3個鮮切花基地,昆明北市區和文山2個蝴蝶蘭基地,昌寧1個蔬菜基地。
陳洪偉是涵乾農科副總經理,也是晉寧項目的親歷者。
他告訴我,園區里有三個生產主體。第一個就是張良,負責A區,用他的標準來生產;第二個是來務工的村民,每年的收入來自于工資和地租的分紅收益;第三個是承包戶。如果覺得自己行,就2~3戶村民承包一個大棚,一個大棚是18畝的凈種植面積,差不多每畝地每年有3~6萬的凈收益。按均值4萬一畝來算,18畝算下來:
三家人分,也很香了。
農戶只管種好花,其他都不用操心。以銷售為例,包花結束之后,就全部用“張良花卉”這個品牌統一銷售。
而張良有自己的固有渠道,比如永輝、Ole'、山姆、盒馬,還有就是去斗南國際花拍中心,“像這種品級的花進花拍,一定銷得出去,而老百姓在低效棚里面種的就不一定了,而且利潤沒這么高。”
在包花車間,他向我解釋了為什么無土栽培的花品質好。一是花瓣上沒有塵土且病蟲害少,溫室大棚避免了被外部病菌感染的可能;二是花頭的勻稱度,即大小和色澤幾乎一致,這就是水肥灌溉技術可以實現的標準化。
園區里種的全是玫瑰,有5~6個品種,都是主流品種。之所以不種小眾品種,是擔心萬一市場端消化不了,大型園區這么大的量就不好處理。而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還是龍頭企業對市場的判斷,依據則來自于訂單和渠道的反饋。
玫瑰也是晉寧花卉產業的主角。相比這里的另一個產業——多肉而言,玫瑰明顯經濟價值更高。
多肉在品種保護上沒有玫瑰做得好。玫瑰種苗基本掌握在官方或幾家核心公司手里,散戶很難自己去擴繁。而多肉幾乎沒有門檻,很容易被復制。只要找個盆插進去,就可以長出一大片:
所以很難做出高產值。
盡管前幾年短視頻讓多肉紅過一頭,但還是沒能改變這一點。因此像錦苑花卉、花當家,包括涵乾旗下的智卉園藝,多數都以玫瑰為主。
項目當然是賺錢的,要不然地租不會這么貴。據陳洪偉介紹,晉寧區不少大棚的地租是15000~20000元/畝/年,而這個園區對村集體內部招租都是24600元,外部企業進來的租金更高。
就拿近年崛起的新秀姚安來比,包括8000~11000元的清償費用在內,姚安一畝地的成本大概在1.4萬元。但在晉寧,一畝地的清償費用通常3萬起,加上地租5000~8000元,成本顯然高出很多。呈貢也面臨相似的問題。
地價貴的原因除了越來越凸顯的人地矛盾外,還有很多人看到了這個領域存在的機遇。
另外一位朋友告訴我,目前在晉寧這一片,國企之中,只有云天化下場做種植,其他的兩三家都以展示為主。但更多的央國企準備入行,包括一些民營礦老板,尤其是在今年3月“兩新”政策將設施農業納入支持范圍后。甚至有地方國資希望,就按晉寧這個園區的模式抄份作業。
只是和花卉行業的民企不一樣,央國企主要做投資方,一般不會輕易做運營方,因為這個行業的門檻不低。
首先是土地問題,先不說相關政策限制,就算找到合適的地,都是門技術。不懂行的,很容易交學費;其次是人的問題,從選品到種植再到銷售,都需要組建團隊,成本高昂,也快不起來;第三就是銷售端了,一個新手怎么去和在行業浸淫多年的龍頭企業拼,龍頭企業有自有渠道,且懂各種門道:
所以只能找他們一起玩。
2
晉寧和呈貢的地價,以及相關土地政策的限制,驅使著不少企業開始往成本更低的滇中地區走,比如玉溪、曲靖和楚雄。
這里就要科普一下云南的鮮花產業布局了。
昆明是當之無愧的老大,還是全國的老大。2024年底,昆明花卉園藝總面積39.47萬畝,鮮切花產量116.03億枝,約占全省的56%,全產業鏈產值455.85億元。主要有幾個產區,晉寧、嵩明、石林、宜良和安寧。
在這里面,晉寧是全省最大的鮮切花產區,嵩明是全球最大的大花惠蘭生產基地,宜良是全國最大的三角梅產銷中心。
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昆明連續多年都是遙遙領先。前者約占全省的20%,是第二名玉溪10.83畝的3倍多;產量是第二名曲靖(超10億枝鮮切花產量)的10倍多。產值就更不說了。
除了昆明,還有曲靖、玉溪、楚雄、紅河、文山、麗江、大理、保山等州市作為重點產區。
曲靖主要在馬龍、陸良、會澤,玉溪主要在紅塔區、江川、通海,楚雄主要在姚安和祿豐,紅河主要在開遠、彌勒、瀘西,文山主要在丘北、硯山,麗江主要在古城區和玉龍,大理主要在大理市、鶴慶和洱源,保山主要在隆陽區、龍陵和騰沖,德宏和迪慶也都有。
而且每個產區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不是想種啥就種啥。
總的來看,滇中五州市加麗江,主攻鮮切花;盆花產業帶,則由滇中五州市和保山、大理、德宏、迪慶構成;加工產業帶,則是昆明、曲靖、保山、紅河、文山、大理、麗江來主打。
陳洪偉說,這由每個產區的自然環境所決定,比如玫瑰對光照要求非常高,就適合在晉寧、玉溪這種全天無霧的地方種,而藥用花更適宜在海拔較高的高寒地區種植。
是它們,對的,是它們托起了整個云南在全國和全球花卉產業中的地位。
中國的花卉主產區主要有7個,云南排第一,后面依次是江蘇、浙江、四川、河南、山東、福建。全球約1/3的商業觀賞花卉來自云南,主要優勢品類為玫瑰、康乃馨、百合、洋桔梗、非洲菊、繡球。也因此,云南與南美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非洲的肯尼亞,并稱為世界三大花卉產區:
中國每10枝鮮切花,就有7枝來自云南。
不過,大,并不代表強。
AIPH與Union Fleurs發布的2024國際花卉統計數據分析報告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產國,觀賞苗木、切花與盆栽植物生產面積分別占全球的72.1%、25.5%,但二者的單位面積產值只有荷蘭的5%、20%。
先看進出口的情況。
云南的出口規模常年大于進口規模。進口的主要是種子,主要來自荷蘭和日本;出口的是成花,主要銷往越南、泰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
但出口的成色就要再細看。陳洪偉告訴我,目前中國鮮花的出口量不算大,以前日韓地區多是舍近求遠跟肯尼亞、厄瓜多爾買,去年我國對日的出口量才做到2億多支玫瑰的水平,這已經是歷史最高。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國內設施化水平提高后,品質也提高,自然吸引外商。
據昆明海關統計,去年云南鮮切花的出口值達到7.6億元,同比增長34.2%。但在2023年,全球鮮切花貿易額就達到10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排名前五的是占46.8%的荷蘭、哥倫比亞、厄瓜多爾、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中國排第8:
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云南遠岸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騏隆告訴我,為了保證時效,鮮花和航空是強粘性的關系,那么對航運費就高度敏感。除了政府補貼要落實外,運費的穩定也很關鍵。
有肯尼亞的客戶告訴他,從肯尼亞到中東,每公斤1.5美元的運費,很多年都沒變過,這是人家的競爭力之一。而中國航運費不夠穩定的原因很復雜,其中一條是鮮花會經常和其他如電子產品、芯片等大宗商品搶班機,只有等他們停運的時候,鮮花運送成本才會更低。
因此,物流時效是鮮花出口最大的痛點之一。
另一個痛點來自種植端。
陳洪偉告訴我,凡是現代設施比較成熟的地區,鮮花的品質和出口額都比較高。反觀云南,我們所參觀的這個大棚,目前能達到全球最先進國家五六年前的水平。
一個客觀事實是,目前不少智能化系統和硬件的核心技術,主要由國外公司在掌握,從水肥系統到滴箭滴頭這些小部件,不少都來自以色列和荷蘭等國。也不是沒嘗試過國產替代,但實際使用下來,還是不如國外的穩定可靠,但國內也正在迅速縮小差距。
可以說,現代設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單產的利潤,利潤則來自品質:
品質又來自于工業化水平。
品質差別在哪里?
首先是一致性的問題。比如花頭的勻稱度、色澤度跟開放度,枝條的整齊度和花瓣的干凈度都要一致。而在小農經濟時代,散戶種植的品質完全不可控,還在大家心里形成一種認知:云南花卉時好時壞。
其次是瓶插時間,也跟生產技術有很大關系。昆明的花卉在本地的瓶插期可能有15天,但去到北京、上海可能就只有7~10天。但肯尼亞跟厄瓜多爾,它的瓶插期可能平均都是15天,甚至20天。
就這個品質保證,你買花就不會擔心集裝箱運過來后,花會出問題。所以,品質的恒定性非常關鍵。
不限于此,種種因素都決定了云南花卉的賣價,也不如上述國家高。
而另一個需要在未來解決的問題是:目前云南花卉產業里,散戶化種植特征明顯。
據“農小蜂”統計,截至2023年8月11日,云南省約有10.6萬家花卉種植企業,從分布看,最多的是昆明,然后是玉溪和曲靖。
但都以小微企業為主。其中,注冊資本在100萬以內的企業最多,有72188家:
占總數的67.85%。
云南花卉要走向工業化時代,肯定不會再是這個格局。
3
3月底的一天,涵乾農科董事長金曉偉剛在陽宗海那邊考察完,就趕來和我見面。如果條件成熟,他就準備把晉寧園區的模式復制過去。
以前大家還對政策有所顧慮,但在情勢明朗之后,九大湖泊周邊都陸續開始了現代設施農業。涵乾也打出了樣板。
他告訴我,云南的現代設施農業真是大有可為。整體來看,這個行業分為四個階段: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2017年以前,都屬于萌芽期,前后大概有20幾年。這個階段最大的特征是,從業者少,且沒有標準,整體比較混亂,沒有成熟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掙到錢的企業也不多。
2017年之后,隨著愛必達為代表的企業涉足現代設施農業中的盆栽小玫瑰后,行業開始進入成長期,到現在也就8年時間。但這個階段也是成長最快的時間段,每一兩年都有一個增長,而且是倍數級的增長,尤其是最近兩年中央發聲后:
行業進入了一個大風口。
不過,大眾對這個行業的認知依然不夠,以為鋪點膜、建個大棚、焊個鋼門窗就叫現代設施農業了,還認為大棚種植都是以前那種大水大肥、高農藥的做法。
朋友,這是個連跑龍套都要很專業的行當。它是一個遇強則強的行業。
一是品類越高級,越離不開它,比如藍莓就最典型;二是光熱資源條件優秀的地區,越適合發展現代設施農業。
陳洪偉說,從生產技術來講,只要你用設施了,想在哪里種都可以,只是一個投入產出比的問題。在相同的成本投入下,在江蘇、福建、山東種花的投入肯定更高,就遠不如來云南投產。
說到這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姚安現在是全省現代設施普及率最高的縣,新建園區幾乎都是采用高標準種植的無土栽培技術。
這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案例。
在涵乾2018年3月進去之前,姚安只有兩片玫瑰基地,還都是地栽的,不是按支賣:
是拖拉機拖出來稱斤賣的那種。
以涵乾旗下智卉園藝為代表的一批現代化種植團隊進去后,整個園區的花卉產值、效能、品質,都已到行業領先的地位。
陳洪偉說,之所以選擇姚安,有幾個因素。
第一點是區位優勢、光熱條件,后者非常適宜玫瑰花的生長;第二點是縣里有魄力,舉全縣之力推動現代花卉產業發展。
縣里直接投建現代化設施,讓企業拎包入住。企業提生產標準,縣里按企業要求建,然后談好幾個模式,哪種都可以,只要能聯農帶農。在引資的具體動作上,先是引入像涵乾、云秀這樣的鏈主企業去落戶,后面一戶一戶的企業就來了,“以前哪里聽說過姚安搞無土栽培花卉”。
現代設施農業帶來的好處是多重的。
它改變了農業靠天吃飯的特質,可以違背四時時令,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計劃,來調控農作物的品質、產量跟時間,做到了可控農業的第一步——生產可控。在市場端,它也避免了“賺錢一窩蜂上,最后一起抹脖子”的局面,因為它的整體投資額較大,散戶根本玩不了,鮮花就如此。
再一個,花卉是典型的改善型消費品,對品質要求自然更高。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優質高端花卉還是依賴于進口,從種苗到成品都有。而云南有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沒有生產出很高品質的花卉,現代設施的普及率不夠高是核心原因。
云南全省花卉種植面積190萬畝左右,但高標準設施栽培的花卉種植面積才3萬畝左右,就算拿昆明鮮切花的39.5萬畝來說:
現代設施的占比也才約8%。
據涵乾的測算,云南花卉產業應該有10萬畝左右才算科學。若按每畝投資30萬,那么這個板塊就有300億左右的產值。蔬菜呢?大概會在60~100萬畝,按最低的60萬畝算,平均25萬一畝的投資,那也將近是1500億的產值,還不算水果、中藥材等等。
所以,云南現代設施農業這個賽道的產值,應該會超過2000億以上的規模。
金曉偉告訴我,這里還要厘清一件事,并非所有的農業都需要搞現代設施——它主要集中在精品的、可控的、高標準的這部分,能占到整個耕種面積的5%左右就很不錯了。像種糧食、露天蔬菜和部分水果,就沒必要。
下一個問題來了:搞現代設施農業,到底能賺多少錢?
金曉偉以鮮切玫瑰花為例,現在一畝地的投資約在30萬左右,加上外圍的三通一平,總共32萬左右。
玫瑰花又有高產和低產品種之分,高產的雪山系列和洛神,一畝產量分別約在16萬支、18~19萬支,低產的卡布奇諾在10~12萬支。按平均畝產15萬支、2024年單支均價1.13元算,一畝地的收入約17萬元,但總成本在11萬左右。也就是說,每畝平均利潤在5萬左右:
大概6年就能收回成本。
這是一個可以媲美藍莓的利潤,只是回本期更長,藍莓只需要1~1.5年。
在金曉偉眼里,藍莓曾經也是高投入,但現在小了很多。涵乾可以做到一畝藍莓3.5萬元的投入,實現拎包入住,利潤可以做到單畝7萬左右。也能做到和進口品種的品質一樣,搞的就是國產替代。
據不完全統計,云南從事現代設施種植的花卉企業,應該已超過200家以上。但金曉偉認為,行業還是很有機會。
首先,這是一個大資金才能玩的行業,畢竟一畝地要投入30萬左右;其次,存量土地有限,但只是稀缺,不是沒有,大規模的投資和擴張變得不太可能;三是花卉的消費需求旺盛。
另外,還有一個點不能忽視。就是現在的大部分花農漸入暮年,農二代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從事這個行業,那就給專業運營公司留下大把空間。
什么叫新質生產力:
這不就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