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吉木乃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吉木乃邊境經濟合作區)(以下簡稱“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內機器轟鳴、車流如織。自2024年3月9日揭牌成立,這個地處中哈俄蒙四國交界的國家級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憑借獨特的“邊”優勢,在過去一年里做實“邊”文章,交出了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3.7%、外貿進出口額占阿勒泰地區總量51%的亮眼成績單。
借“邊”起飛 發展動力強勁
3月14日,在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內,新疆金微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初級壓榨油經過植物油精煉加工成不同包裝的精煉油。這家曾受限于交通和市場的小微企業,2024年借助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政策紅利,進口哈薩克斯坦初級壓榨油項目順利落地,每年產能達5000噸,產值5000萬元。
“現在,我們的葵花籽油已進入疆內市場,目前正與上海、山東等疆外客商洽談,進一步拓寬銷路。”企業負責人雷志剛說。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正是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區域潛力變現的生動注腳。
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的發展,離不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吉木乃口岸作為國家一類陸路口岸,是我國通往中亞、歐洲的重要國際貿易通道之一。依托這一優勢,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堅定推行區縣一體化發展模式,建立“園區+口岸+縣域”聯動發展機制。
2024年,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成績格外亮眼: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95億元,同比增長173.7%;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8.81億元,增長48.11%,兩項增速均位居全地區榜首;地方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1.8億元,增長22.72%,占全地區比重的51%;固定資產投資36.96億元,增長91%,占縣域投資比重近八成。
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發展的強勁動力,也為后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邊”為筆 繪就產業藍圖
3月的吉木乃西側戈壁灘上,阿勒泰泰勝新能源裝備有限公司的塔筒生產線正高速運轉。這個投資1億元的風電裝備生產基地,具備生產1.5兆瓦以上的各種重型風機塔架。
據了解,目前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清潔能源在建180萬千瓦,新建100萬千瓦,儲備200萬千瓦。“選擇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看中的是國內、國外‘雙市場’輻射能力。”阿勒泰泰勝新能源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建軍表示,公司市場輻射半徑超過500公里,這里生產的設備既能滿足新疆本地新能源建設,又能通過口岸直達中亞風電市場。這樣的“雙市場”邏輯正在重塑產業格局。
3月7日,在阿勒泰地區產業招商大會現場,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管委會主任、吉木乃縣常務副縣長姜曉華與遠景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新疆公司副總經理付秦成功簽約風力發電機組生產基地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1億元,將在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投資建設年產300套風力發電機組項目生產基地,成功打響了今年招商工作的“第一槍”,實現了招商工作的“開門紅”。
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揭牌之初,便與11家國內外企業簽約五大重點項目,涵蓋帝王蟹進口、農產品出口、海外展銷中心建設等領域,推動“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2024年,西北五省區唯一陸路運輸——吉木乃進境食用水生動物指定監管場地的投用,打通了中亞、歐洲等地優質水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新通道,激活了園區藍色經濟產業發展;哈薩克斯坦迪娜市場海外展銷中心合作項目則助力中國農產品“走出去”。同時,試驗區深化“邊合區+試驗區”雙輪驅動,發展農副產品倉儲物流、清潔能源應用等產業,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雙贏”的邊疆實踐樣本。
一年來,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以“試驗田”姿態探索跨境合作新模式,將招商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積極“走出去”精準招商,赴廣州、深圳、上海等地開展招商活動10余場次;同時“請進來”招商,邀請哈薩克斯坦國家農工聯合體商會、疆外企業等來訪,成功簽約落地項目10個。目前,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內注冊企業已達186家,新增35家,其中農業企業15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家,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1家。這些企業的入駐,為口岸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更為其產業集聚效應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撐。
依“邊”搭橋 暢通循環之路
2024年10月,來自北冰洋的20噸活體帝王蟹從吉木乃口岸入境,經烏魯木齊海關檢驗檢疫合格后進入國內市場,這是我國首次通過陸路運輸方式進口北冰洋活體水生動物。這得益于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進境食用水生動物指定監管場地的投入使用。除此之外,2024年,哈薩克斯坦等國的梭鱸、鳊魚、狗魚等生鮮產品通過吉木乃口岸通道“紛至沓來”,使吉木乃口岸水產貿易實現新突破,跑出差異化新賽道。
據了解,2024年,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與廣西、廣東、山東等地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推動跨境冷鏈物流和清潔能源項目落地,同時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開展農業科技交流與投資貿易合作,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
商貿物流方面,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完善口岸服務功能,2024年10月完成果蔬冷鮮庫提標改造,獲得輸俄羅斯資質,果蔬出口1300噸,商品車出口1.3萬輛,貿易額超4億元;農產品加工領域,引進11家企業,打造多個有機農畜產品品牌,形成完整產業布局;新能源領域,納入新疆第一批源網荷儲和多能互補項目清單的“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投運,實現源、網、荷、儲的深度融合,邁出了風光能源“存起來”“用出去”堅實步伐;國際水產品產業方面,進口活體帝王蟹170余噸,首次實現北冰洋鮮活海產品通過陸路進入我國市場。同時,借助周邊國家豐富的漁業資源進口哈薩克斯坦水產品1222噸,連續2年居全疆首位。每年可孵化蝦苗500萬尾額河螯蝦產業園拔地而起,吉木乃額河螯蝦“北繁南養”試養成功,串聯起“北苗南育、鹽堿地利用、錯季上市”的產業鏈閉環,書寫西北干旱區農業科技創新的篇章。
“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以吉木乃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成立一周年為契機,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農業合作,加大招商力度,創新招商方式,全力打造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和產業基地,讓試驗區成為政策高地、投資洼地和產業熱土。”吉木乃農業試驗區(邊合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周存合說。
記者手記
從“邊疆末梢”到“產業前沿”
站在吉木乃口岸的觀景臺,目之所及是哈薩克斯坦與中國客車、貨車在國門下交錯穿梭的場景。車流中,滿載北冰洋帝王蟹的冷藏車疾馳向東;裝載著百米風電塔筒的車輛緩緩西行……
這樣的場景,是吉木乃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吉木乃邊境經濟合作區)“一年蝶變”的縮影。173.7%的工業增速、跨境產業鏈的“雙向奔赴”,讓這片曾被貼上“遙遠邊陲”標簽的土地,迸發出令人驚嘆的活力。
改變,始于對“邊”的重新定義。曾經,物流成本高、產業配套弱是西北沿邊地區難以回避的短板。如今的吉木乃,深挖潛力、積極布局,釋放出強勁發展動能——飼草料儲備庫連接起中亞牧場與新疆畜群,跨區域農業“北繁南養”模式讓額河螯蝦在江南水鄉扎根,邊民互市貿易逐漸走向規范化,貿易往來也愈加繁榮。
這背后,是吉木乃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吉木乃邊境經濟合作區)依托獨特的“邊”優勢,堅定推行區縣一體化發展模式,積極探索跨境合作新模式的成果。他們將招商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走出去”“請進來”,吸引眾多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在商貿物流、農產品加工、新能源、國際水產貿易等領域全面發力,實現從“通道經濟”到“產業經濟”的轉型。
當開放的紅利穿透戈壁,吉木乃的故事告訴我們:新時代的邊疆,不再是發展的邊緣,而是創新的前沿。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發展的無限可能。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張婷
通訊員:古麗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