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董文,六安市城南中學語文教師,語文教研組組長,正高級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安徽省第八批“特支計劃”基礎教育教學名師,六安市首批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六安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六安市師德建設先進個人”“皖西好老師”“皖西名師”等榮譽稱號。
在皖西教育版圖上,六安市城南中學語文教師董文宛如一株深植鄉土的麥穗。三十二載春秋輪回,他以語文為犁鏵,以教研為沃土,在鄉村教育的麥田里耕耘出一片金黃。這位戴著眼鏡的教書先生,用半生時光踐行著“教育當如春風化雨”的信念,將語文的詩意與教育的溫度播撒進萬千學子心田。
32年堅守鄉土深耕
陽春時節,走進六安市城南中學行政樓前,玉蘭花瓣落滿董文常坐的石凳。“原本相約的采訪,因故推遲了十年,好在終于如愿了!”在董文名師工作室,記者見到了夾著備課本匆匆走來的清癯身影,儒雅,率真,是董文給人的第一印象。沒有過多的寒暄,即從他的教育生涯起點開始了尋訪。
32年前的夏天,剛走出大學校門的董文,帶著裝滿典籍的行囊,義無反顧的回到了家鄉青山中學。斑駁的黑板上還留著上一任教師未擦凈的粉筆印,三十多雙澄澈的眼睛讓他想起《詩經》中“青青子衿”的詠嘆。三年后,董文調入母校——六安市城南中學,這一干就是29年!少年們求知若渴的眼神,讓他毅然扎下根來。當一起評上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的同仁陸續走進城市名校時,這個滿懷教育理想的鄉村教師,卻在淡淡墨香里找到了精神原鄉。
2016年深秋,北京某重點中學的橄欖枝第3次遞來時,董文正帶著學生在田野采風。稻田里翻涌的金浪與少年們誦讀《歸園田居》的清音交織,他對著手機輕聲婉拒:“對不起,這里的麥苗剛抽穗呢!”轉身,他繼續指導學生吟唱《將進酒》,古調悠長驚起白鷺,掠過三十載未曾移易的教育坐標。
“優越的工作條件和高薪對我并非沒有誘惑,但我覺得,相對落后的農村學校更需要有一批教育的堅守者、耕耘者。”董文婉拒了許多名校的邀請,一直堅守著自己心靈高地。這些年,在六安市城南中學語文組教師辦公室,每晚十點,總有一盞燈穿透紗窗,那是董文批改作業的身影投在斑駁的墻面上,陪伴他的那盆綠植青了又綠,綠了又黃,比教學樓前的香樟還懂光陰。
讓語文回歸生命現場
“同學們聽,這是《雷雨》里雷聲的變奏。”在2021年的一次公開課展示現場,董文輕擊多媒體屏幕,悶雷聲在教室低徊。當課件切換到周樸園凝視舊照片的特寫時,他突然關閉設備:“現在,讓我們用八十多年后的眼睛重讀這段沉默。”這種被稱為“留白式對話”的教學設計,讓許多現場的同仁在課后追問:“您怎么想到用靜默代替分析?”這恰是董文主張的“多元對話教學”的精髓。在他看來,語文課堂不僅僅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這種顯性對話,更多的應是生命與經典的無聲精神相遇。
那是一個雪夜,董文在辦公室反復調整《整本書閱讀教學辯證藝術》的講座課件。窗外積雪壓斷枯枝的脆響,讓他想起《紅樓夢》里“琉璃世界白雪紅梅”的意象,突然在論文末頁添上:“當數字洪流沖擊紙質閱讀,我們更要守護文字的溫度,像大觀園里掃雪烹茶的雅趣。”
“語當立德,文以化人。”董文說,不僅要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平臺,語文教師更要且教且學,且行且思,悟語文道,做語文人。
教研星火映山河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憑著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專業功底,董文努力學習新課標,實踐新課標,滿腔熱情投身到教學研究中去,帶頭上研究課、實驗課,積極和有志于教改的青年同仁探討交流。為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董文以教研促進教學,以教研推動專業成長,積極開展課題研究,目前完成省市級課題四項,課題成果多元對話課堂教學流程,高三診斷式復習課教學模式、“一核雙驅三至四策”教師寫作素養提升策略等在多所學校推廣,效果顯著。近年來,董文老師還率領自己的團隊大力開展微課題研究,對當下多個高中語文教學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探索,為一線教學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鑒的優秀課例。
2024年清明假期,董文工作室的燈光徹夜未熄。青年教師張瑾的作業設計方案鋪滿長桌,紅筆批注細如蚊足:“作業設計應體現大單元教學理念”,“此處還應補充一些關于陶淵明的生平資料作為支架” 。晨光微曦時,案頭的茶水里盛滿了修改思路,如教育星火等待燎原,讓董文欣喜的是,張瑾最后獲得了安徽省2024年高中語文作業設計大賽省二等獎。
靜水流深育青林
“上《荷塘月色》不能只講通感修辭”,優質課備賽現場,董文突然叫停試講。他推開教室窗戶,春夜細雨裹著玉蘭香飄進來:“要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朱自清筆下淡淡的憂愁與淡淡的憂傷。”參賽教師錢曉蘭在那一刻頓悟:原來教育真諦不在技巧,而在喚醒生命的覺知。三個月后,她帶著董文的囑咐走上領獎臺,從教壇新手蛻變為市級教壇新星。這種樂此不疲對青年教師的輔導,在董文名師工作室具象為一本本帶徒日志,每頁都記錄著青年教師的成長刻度。
2024年教師節清晨,董文推開辦公室門,發現辦公桌上多了盆綻放的野菊。卡片上字跡稚嫩:“敬愛的董老師,師澤如光,微以致遠;師澤若水,潤物無聲!——您的學生徐皖蘇”。晨光中,他撫過省優秀教研組獎牌上的銘文,想起32年前那個初登講臺的青年,眼角泛起漣漪般的笑紋。
夕陽西沉時,董文依舊保持著倚窗讀書的習慣。余暉中《論語》書頁微微泛金,“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箴言,恰似他三十二載教育人生的注腳。教研樓前的香樟又將飄落黃葉,而屬于這位鄉村教育守望者的春天,永遠定格在學子們晨讀時挺直的脊梁里,在青年教師獲獎時含淚的微笑里,在鄉土中國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里。
校長點評:
三尺講臺傳千載文心,一方書案寫春秋氣象。董文老師以詩書氣韻涵養生命氣象,以師者赤誠深耕教育沃土。他不僅是語文課堂的擺渡人,更是教育初心的守護者。他用三十二載光陰釀造的師德佳釀,已成為學校最珍貴的文化基因;他用三十二年的堅守與求索,譜寫出語文教育的灼灼華章,堪稱新時代"大先生"的典范。
——正高級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六安市城南中學校長 羅偉
安徽青年報 安青網記者 韋玉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