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到虞弘這個人。根據墓志銘的記載和歷史學者的還原,虞弘本人是在公元533或534年出生在茹茹國境內,也就是柔然國,“茹茹”是虞弘墓志銘里的用詞,下面我們統稱為更熟悉的“柔然”。這個時間點對應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東魏后來被北齊取代,西魏后來被北周取代,北周消滅了北齊,又被外戚楊堅篡位,歸于隋朝,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半個世紀之內,而虞弘的一生恰好見證了所有的這一切。
墓志銘里說,虞弘家族是虞舜后人在西域繁衍的一支。這里的“虞舜”就是“唐堯虞舜”中的“虞舜”,因為舜是有虞氏,所以虞弘家族其實是在自稱舜的后人。這當然不是真的:虞弘的墓志銘里沒有太多的漢人特征,反倒是帶有大量的波斯和西域的藝術風格。包括他本人的字叫作“莫藩”,經學者考證,這是粟特語mākfarn的音譯,意思是“月神的榮光”。這一切都意味著,他本人是西域人,說自己是虞舜的后人,是為了攀附中國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血統,把自己“本地化”。
虞弘本人是西域魚國人。這里魚國的魚,就是金魚的魚。至于魚國指的到底是哪里,我們后文會詳細解釋,這里先按下不表。虞弘的先祖叫奴棲,是魚國的領民酋長;父親叫君陁,一般認為是粟特名字kwnt的音譯。這位君陁曾在柔然國擔任莫賀去汾、達官,柔然是原始蒙古游牧民族的一支,過去曾經附屬于鮮卑拓跋部,公元4世紀末建國。“莫賀去汾”在史料中也作“莫何”“莫賀礎”“莫何弗”等,是北亞游牧民族常見的官名,最早是勇武之人的意思,后來成為部落首領的稱號?!斑_官”則是Tarkhan的音譯,這是中亞的爵位頭銜,在中文史料中也寫作“達干”或“答剌汗”。在虞弘的那個年代,“莫賀去汾”這個官職一般是封給外交官的。虞弘后來也做了“莫賀弗”,可見他們是外交官世家。
我們前面說過,虞弘十三歲就被任命為“莫賀弗”,出使波斯和吐谷渾。這個出使目的地非常重要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柔然當時正在進攻大月氏的后裔嚈噠,而嚈噠跟當時的薩珊波斯是死敵。所以柔然派使節前往波斯,就是要聯合敵人的敵人,跟張騫通西域聯絡匈奴的死敵大月氏一樣。這個任務非常重要,所以要交給世代有豐富外交經驗的虞氏家族來完成。
少年虞弘的外交任務很顯然完成得不錯,因為墓志銘記載,他很快升官,成為“莫緣”,這也是個北方游牧民族的詞匯,原始含義是“富人”,其實就是貴族的意思。隨后,柔然又派他出使北齊。但這一次,變故發生了。北齊的文宣皇帝,也就是滅亡了東魏,在中國史書上以殘暴嗜殺聞名的高洋把他強行留在了北齊。這之后他便開始了在北齊的任官歷程。
虞弘為什么會被高洋強行留下呢?墓志銘上說,這是因為文宣帝即位,氣象一新,看重他的才能強行把他留住。但是歷史學家推測,這只是借口。高洋本人是個非常變態殘暴的統治者,怎么會看重虞弘的文采而留住他呢?這背后真實的原因,很可能是虞弘及其家族的投機自保行為。因為虞弘出使北齊之后三年,柔然國就被突厥可汗攻破亡國了。虞弘本人是柔然國政治世家,又有豐富的國際政治經驗和視野,他可能看出柔然氣數已盡,于是借著出使北齊的機會就不回國了,這就好比1980年代末有蘇聯外交官出使美國之后叛逃不回一樣。對于熟悉地緣政治環境、一切以利益為先的西域人來說,這并不罕見,毋寧說,這恰恰是他們的一種生存策略和處世智慧。
虞弘投靠北齊之后,一開始并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十余年后,漠北的柔然余部跟北齊發生沖突,他才又因為地緣政治和外交上的豐富經驗得到起用,擔任直突都督、輕車將軍和涼州刺史等職務。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涼州刺史這個職位。涼州就是今天的武威一帶,但是按照地理位置來說,這其實是西魏和北周的地盤。在虞弘生活的年代,東魏和北齊其實并沒有實際控制涼州。那么東魏和北齊設置涼州是干什么呢?——這其實就是當時的僑胞安置工作,順帶統戰意義。因為北魏分裂后,有一批涼州的民眾,這里面既有漢人,也有西域胡人,他們歸附了東魏和北齊,所以要設一個行政制度來安排他們。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虞弘擔任這么重要的官職,卻不見于史冊記載。因為他并不是實際在涼州這個地方做封疆大吏,而是在遙遠的東邊擔任一個統戰性質的職官。那么史官寫史的時候,當然不會去詳細記錄他。
北齊僅僅存在了二十七年,就被北周吞并了。虞弘因此又在北周任官。這時他擔任的職務一是出使鮮卑軻比能部落的大使,二是兼領并州、代州、介州的鄉團,以及檢校薩保府的職位。鄉團是一種兼具行政自治和軍事動員性質的組織,中國歷朝歷代都有,只不過不一定叫這個名字?!端疂G傳》里面結寨對抗梁山泊的曾頭市和祝家莊,假如得到朝廷收編了,可以自己召集軍隊消滅盜匪,就是一種鄉團。這是中古時代基于農業莊園自然出現的一種準封建機制。因為它們有自組織武裝的能力,其實在大一統王朝時期是會被朝廷猜忌的。但南北朝是亂世,朝廷就顧不過來這些了。
除了兼領鄉團以外,虞弘還擔任檢校薩保府。這個職位就更有意思了。薩保是源于中亞商業民族粟特人的一個官職。粟特人發源于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尚河谷地區,大致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他們長期在絲綢之路上從事商業,號稱“中亞的猶太人”。因為中亞區域的商路要穿越沙漠和雪山,有時還會遇到盜匪侵襲,所以商隊要在軍事和宗教領袖的帶領下自保,這個領袖就叫做“薩?!?。后來西域胡商來到中國做生意的規模越來越大,中國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時代就會針對胡商設立一個“薩保府”,任命朝廷信得過的西域人做首領,掌管胡商事務。胡商自己內部的事務,按照胡商內部的習慣法來處理;如果胡商和漢人發生糾紛,那么朝廷會把薩保找來,協商處理。虞弘這個西域政治家,因此得到北周朝廷的重用。
北周滅亡北齊之后,只過了三年,就被外戚楊堅篡權建立的隋朝取代。虞弘最后的人生也就是在隋朝繼續任官。這一時期他已經做到了儀同三司的職位。儀同三司的位階在王公之下,三品之上,可以說是非常高的級別了。虞弘最終于開皇十二年,也就是公元592年在并州家中去世,享年59歲。虞弘一生輾轉于柔然、北齊、北周、隋代四朝,侍奉了前后十一任君主,出使波斯、安息、大月氏、吐谷渾、北齊等國,搞過外交,管過內政,見識過大風大浪,也曾經見風使舵。他的一生并沒有那么光彩,但至少也算在亂世中茍全了自己的生命、地位與財富,保護了家人和宗族的平安。畢竟,他的背后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一切都需要靠自己在瞬息萬變的時局中左右逢源的本事。也許他奮斗一生,終未在史書上留下姓名,但相比起那千千萬萬在洪流中被歷史車輪碾過的普通人來說,這已算得上可望而不可即的成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