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山西太原虞弘墓的發現開始說起。虞弘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南北朝時期。而這個名字,不用問,你肯定沒有從歷史書中聽說過。因為直到這個墓出土之前,我們的歷史文獻里面壓根沒有記載這個人。但是這個墓出土之后,我們才驚呼:這么厲害的一個人,史書上居然沒有只言片語。那么這位虞弘到底厲害在哪呢?以前有句老話夸神童,叫做“甘羅十二拜宰相,周瑜七歲調令兵”,你很可能聽說過相關的故事。《史記》里面記載,秦國左丞相甘茂的孫子甘羅,十二歲出使趙國,促成趙秦聯盟攻燕,被秦始皇拜為上卿。而我們今天說的這位虞弘呢,他是十三歲就做了柔然國的外交官,出使波斯和吐谷渾。因為這是根據他本人墓志銘的記載,所以可靠程度要比甘羅拜相的故事還高一些。他一生可以說相當波瀾壯闊,先后任職于柔然、北齊、北周和隋朝,前后侍奉過十一任君主,先做外交官,后來又做都督、刺史、將軍,光看級別要比甘羅高很多了。但是聽到這,你可能馬上就有一個疑問:這么天才的神童,怎么在史書上完全沒有留下姓名呢?
這其實是個開放問題,誰也沒有板上釘釘的答案。但是我在跟朋友們討論這個話題時,大概可以聽到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說的是,這足可以看出人要想在歷史上留名有多難了。你看,這么一個十三歲就當外交官的天才,經歷這么多次朝代變遷依然屹立不倒,可見其本身是非常有能力的了。然而要不是他自己的墓志銘出土,我們完全不知道這個人的存在。可見像他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是不計其數。正因為表面上看起來很厲害,可實際上沒有什么獨到之處,所以最終才湮沒在史料里。而那些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其實個個都比我們想象得厲害幾十上百倍。要是沒有過人之處,根本不可能被史書記住。
這種意見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可熟悉史料的朋友們就會知道,其實歷史上什么樣的人能留下名字,什么樣的人留不下來,這是很隨機的事情,并不是說有能力的人一定會留名,沒能力的人一定留不下來。你比如說,明朝皇帝嘉靖有一次差點被宮女用繩子勒死,涉案宮女的姓名在史書上是留下了的,可你說她們有什么過人之處,其實未必。再比如說,2022年一個叫做山上徹也的普通人刺殺了前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個人的名字肯定會上史書,可你要說他的能力比十三歲就做外交官的虞弘強,那也不至于。歷史不是一張有標準答案的考卷,誰得分高誰就會青史留名。歷史經常隨機、混沌、瞬息萬變而無法預料,我們不能用做題家的思維來理解這一切。所以,我個人其實比較贊同第二種解釋:這個虞弘之所以沒有在史冊上留下名字,很可能不是因為他本人的能力不行,而是因為史冊本身也是人寫的,寫史的人本身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的濾鏡,有自己的篩選機制。尤其中國史書的寫作者經常是儒家士大夫,他們擅長的是四書五經,而不擅長的內容非常多,比如他們不太懂武器裝備和行軍打仗,所以中國傳統軍事史主要其實是政治史,而關于軍事的記載有很多不可信;他們也不太懂經商和貿易,所以古代華人參與大航海時代全球貿易的史料在中國典籍里非常少;他們也不太懂科學和技術,所以很多技術史的記錄也是有問題的。
其實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比傳統歷史記載豐富十倍、精彩十倍的故事,但是因為記錄史料的人沒有相關知識背景,所以這些記憶有時只在史冊上留下一兩句,有時則完全被遺忘了。虞弘的故事,就屬于這一種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