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當法國經濟與財政部長埃里克·隆巴爾9日出現在電視鏡頭前,用“保持冷靜”四個字回應經濟預期下調時,歐洲人該明白了:這一次,美國掀起的關稅戰,不再是隔岸觀火,而是赤裸裸地把歐盟推入火線。法國將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從0.9%下調至0.7%,原因?不言自明——美國再次揮舞關稅大棒,以“對等關稅”為名,行經濟霸凌之實,給盟友也不留情面。
過去幾十年,法國乃至整個歐盟,始終沉迷于“跨大西洋合作”的幻夢,將美國視為不可替代的安全依靠與經濟伙伴。而如今,美國政府在短短幾天之內,一紙行政令就打得盟友措手不及。特朗普重返白宮的野心尚未徹底落地,但“美優先”的劇本已經重新上演。歐洲所看到的不是“合作”,而是“收割”;不是“聯盟”,而是“制裁前哨”。
所謂“對等關稅”,聽上去冠冕堂皇,實則毫無邏輯。美國經濟本身依賴著全球供應鏈運轉,其對外出口并沒有被所謂的“不平等”所壓制。真正讓美國焦慮的,是本國制造業長期衰退、勞動市場兩極分化、債務堆積如山。而這些問題,恰恰是華盛頓幾十年來自己制造的結構性危機。現在,它卻用一種極端簡化的“關稅邏輯”把責任甩鍋給外部世界,用政治操作取代市場調節,試圖用強權手段搶救經濟病灶。這不是政策,是訛詐。
法國此刻下調經濟預期,并非軟弱,而是現實逼迫下的清醒。因為比起幻想“談判換來轉圜”,歐洲更該看清,美國已經把它視作與中國同等的“經濟威脅”對象。只要不符合美國的戰略需要,任何一個國家,不管是盟友還是對手,都會被納入制裁清單。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經濟民族主義,是當代西方資本主義進入衰退期最危險的表現:從內部掏空,到對外轉嫁。
而在美國政策逼壓下,法國政府居然還被迫陷入財政政策的兩難:不敢加稅,因為赤字目標壓力山大;不敢減稅,因為怕刺激進一步惡化。這種進退維谷的窘境,正是歐洲一體化經濟體長期“內無自主、外被裹挾”的縮影。歐盟內部財政政策缺乏協調機制,對外貿易過度依賴美國與中國,導致在全球局勢不穩時毫無回旋空間。法國不過是其中最早喊痛的國家之一,接下來,德國、意大利、西班牙都會陸續唱衰。
其實,最讓人震驚的,其實不是美國的強硬,而是歐洲的軟弱。面對此番全面征稅威脅,歐洲政客仍寄希望于“談判解決”,仍對“規則與同盟”抱有幻想。可美國已經用行動明確表態:規則只為自身服務,同盟只是權力的附庸。如果歐洲繼續對美步步退讓,不僅經濟會陷入停滯,更將在全球博弈中徹底淪為無權發聲的“附屬地帶”。
法國的這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或許只是數據上的小幅度調整,但其背后的信號,卻是歐盟面對未來一系列沖擊的前奏。能源價格尚未穩定,通脹陰影未散,烏克蘭戰爭拖得歐洲難以喘息,現在又被美國關稅掐住貿易動脈。這將是一場全方位的經濟系統震蕩。而倘若歐洲繼續在“既要維持對美依附,又不想放棄自主戰略”的幻想中徘徊,等待它的,將不僅是增長下調那么簡單,而是深層的經濟與政治再定位。
國際格局的裂變正在發生,美國關起門來搞保護主義,中國推進全球南方合作,亞洲新興經濟體正在加速自主化,而歐洲仍糾纏于內部政策博弈與對美關系的路徑依賴。這種戰略遲鈍與現實脫節,只會讓其在未來的全球經濟秩序中徹底掉隊。
法國的0.2個百分點下調是警告,而非終點。這是一次歐洲必須正視的問題爆發。這不是一個國家的困局,而是整個歐洲的命運拐點。法國已經感受到痛感,而其他國家,只是在等待下一次被牽動神經的時刻。屆時,“冷靜”不再是一種美德,而可能成為一種災難性的自我麻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