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家庭和睦,最該做的是——安撫情緒,而不是講道理。
曾仕強曾說:家里是情感的港灣,不是講道理的地方
對待家人的態度,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也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多一份體諒、包容之情,才會讓愛源源不斷。
01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么不停和別人講道理會使對方產生負面情緒?
高贊回答揭示了大道理給人帶來的情緒感受往往是:
憤怒、厭惡、恐怖、不被理解、更加受傷和委屈、自卑和焦慮。
人際溝通中有個經典公式:
兩個人溝通時有一明一暗兩條線,分別在起作用。
明線好像是:我要幫助你,我給你講道理,讓你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暗線上實則是:我是對的,我知道的比你多,你要聽我的,我的道理能解決問題。
所以,處理家庭矛盾時,道理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往往起到反作用。
1. 講道理在親子教育中是徒勞:
《親子溝通密碼》中講過:
我們的說服就意味著別人的失敗,我們的道理越充足就顯示他們越愚鈍。
沒人愿意被定義為愚鈍,孩子也是一樣。
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孩子掏心掏肺地講大道理,你講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愿和你溝通。
孩子每一個不良行為背后都有一個錯誤的目的,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首先要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
一味講道理教育孩子,再正確的道理,到孩子耳中也無異于語言暴力。
2. 講道理會破壞親子關系:
一個家過得幸不幸福,絕不是靠講道理來支撐的。
你試想這樣的場景會不會感覺很傷心:
在職場受了委屈,本想得到另一半安慰,結果只收到了各種是非道理。
夫妻間因為觀點不一,爭得面紅耳赤,贏了道理,傷了感情。
同理,孩子也是一樣。
我們無法親身經歷家人經歷過的事情,也無法體會家人的感受,又怎會知我們開口講出的是愛還是傷害呢。
02
“夫妻之間兩個人總要有一個鬧著,一個笑著,一個吵著,一個哄著。”
這就是錢鐘書和楊絳的相處模式,詮釋了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刷劇時看到過這樣一個生活場景:
丈夫沮喪地回到家,一言不發躺在沙發上。
妻子聽見門響卻半天沒有動靜,從廚房出來,看到丈夫隨意地躺在自己剛剛換好的沙發墊上,鞋子耷拉下來,蹭的墊子上滿是土。
妻子立即走過去,想把丈夫拉起來。
丈夫本就是悶悶不樂,不曾想妻子此時過來。
妻子拉了一下沒拉動,手一松,自己倒是坐在了地上。
眼看一場大的矛盾即將爆發。
丈夫回過神來,把妻子從地上拉起,妻子也回抱了下丈夫,以示安慰。
然后,靜靜地回到廚房,為丈夫做飯去了。
所以你明白了嗎,家庭中,最重要的不是時時刻刻的想念,而是互相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你勿需多言,更不需多余的道理,要的是:
我的失落你能懂,我悲傷時你抱抱我,我歡喜時你比我還開心。
有位媽媽后臺咨詢,自己孩子三年級卻休學兩年、不愛說話、上學時常和同學打架。
經過專家深入咨詢過后孩子出現問題的答案卻出人意外。
原來,孩子的媽媽是個業務員,長期和公公婆婆一起住。
疫情三年多,業績一落千丈,本身壓力就很大,回到家還有婆婆的各種嘮叨,心情十分煩躁。
加上兒子在學校表現不好,上課注意力常常不集中,甚至還跟同學打架被投訴。
“那股憤怒真是擋都擋不住!”媽媽回頭就沖著孩子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這樣的事情在這三年來,發生了很多次。
但家人也漸漸發現,媽媽越罵,孩子表現得越差,在家小心翼翼生怕惹到媽媽。
在學校懶言少語,對身邊的同學常常拳腳相加,多次被批評后,他再也不愿意去上學,也不再和媽媽講話。
其實,家長就像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負面情緒爆棚,將會給孩子帶來不利的影響。
家庭中相互理解是高配,遇到問題,先進行情緒安撫的溝通方式,遠比的大道理和指責更行之有效。
03
馬歇爾·盧森伯格在《非暴力溝通》書中提出了通過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和意愿,建立一種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關系。
非暴力溝通涉及四個方面的技巧,注重情感表達和共情,是處理好家庭關系的良方。
1. 觀察,說出客觀事實,不帶偏見和評價 :
莎士比亞說過:
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
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看到的是事實,其實是戴了一個有色眼鏡在看世界,是經過主觀過濾的。
心靈大師克里西那木提說過: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有時孩子做事讓你不理解,沒按你的吩咐去做,請不要主觀評價:孩子不聽話。
這往往是因為孩子懂的事情和你不一樣,說出孩子做的客觀事實就好。
家庭溝通中要將客觀事實和主觀評判區別開來,講事實會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不至于激怒對方的情緒。
2. 感受,表達你的感受,而非觀點和想法:
掌握情感詞匯是表達感受的前提。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書中就幫我們建立了大量的情感詞匯:
難過,憂傷,慌亂,開心......
遇到丈夫經常應酬很晚回家,妻子不滿,跟丈夫溝通。
妻子可以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老公,你這一周五天回來都是十一點以后,我覺得很孤獨。”
而不是“我覺得你根本不管咱們家,就把家當賓館。”
區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是用情感詞匯表達出的心理感覺。
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才能跟對方傳遞你真實的情感。
3. 需要,清楚明確地說出你的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和關心他人,真正的需要會被隱藏。
還拿上面丈夫應酬晚回家的事例來講。
當妻子表達她的孤獨感后,有效的溝通是要說出她的真實需要:
“希望你盡量每周能有兩天早點回家,陪我一起吃晚餐。”
而不是指責:“你最好別回來,你根本不關心我。”
人之所以會生氣,肯定是因為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關注自己的需求,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這是讓對方清楚了解你心里訴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4. 請求,勇敢向對方提出你的請求:
生活中,我們常喜歡表達讓對方不要怎樣,而不明確表示要對方怎樣。
妻子想丈夫下班后不要總是加班,早點回家,可以更清楚地表達:
“我希望你下班后能早點回家。”
而不是:“你不要整天加班!”
丈夫收到的信息是:我不加班,下班后出去玩會,晚點回家也無妨。
這樣的溝通就不是直截了當,行之有效的,中間容易產生理解的偏差。
有效溝通的最后一步就是要——
把自己的請求講清楚,越具體越好,讓對方清楚知道自己該怎樣行動。
點個關注,一起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