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是新疆人不能養的,
沒有什么是新疆人不敢種的
中國正在創造一個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跡——新疆農業。
如果用衛星圖俯瞰新疆,就會發現它的主色調是蒼黃色。中國第一、第二兩大沙漠盤踞其中,沙漠戈壁占全疆總面積近四分之一。然而戈壁荒漠間,人們寫就了一段農業傳奇,足以使我們顛覆對新疆、對農業的一切想象。
它不再是瀚海闌干百丈冰的大漠,而是桃花流水鱖魚肥的塞外江南。在新疆,農業是一幅畫,大地是畫布,豐收的作物是顏料。
上圖 攝影/賴宇寧 下圖/視覺中國
水稻與水產并不是中國南方的專屬,新疆廣闊的水域也能潤澤悠悠稻香。
利用科技,人們在距海最遙遠的地方給魚兒打造新家園。連紅鰲龍蝦也能落戶新疆。
新疆紅鰲龍蝦豐收的喜悅。 圖/視覺中國
人們還在沙漠邊緣種上了葡萄、紅棗和玫瑰花。
科技的加持下,一場場作物的遠征接踵而至:香蕉遠征新疆、芒果遠征新疆、紅龍果遠征新疆、水稻遠征新疆……
新疆手抓飯香甜可口,但吃的時候一定不能放醋。 攝影/吳學文
在新疆,農業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賽博鐵牛在田壟奔騰。
無人機如空中衛兵,巡視著上千畝的農田,任何異樣都逃不過它的“眼睛”。
航拍新疆農田,棉花收割機、無人機在田野里勞作。 圖 /視覺中國
新疆農業近幾年來一路高歌猛進、成績斐然。2024年,新疆糧食單產歷史上首次排名全國第一,超出全國平均線130多公斤。
新疆還承包了全國90%的棉花產量,80%的番茄產量以及50%的紅棗產量。更不要說瓜果蔬菜,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葉城的石榴人人夸,庫爾勒的香梨甲天下……”
新疆水果攤,饞哭小朋友。 攝影/吳學文
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新疆農業正在崛起,它將成為中國的的下一個糧倉。那么,人們究竟是如何創造這樣一場改天換地的奇跡呢?
新疆阿勒泰的蜂蜜,全國聞名。 攝影/賴宇寧
死亡之海,爆改魚米之鄉
近十幾年來,新疆人一直在悶聲干大事,他們在把戈壁縱橫的新疆爆改成漁場。2023年新疆水產品產量18.39萬噸,穩居西北五省區第一。新疆水產魚類共88種,除了白斑狗魚、哲羅鮭、北極茴魚這些土著魚種,新疆的水域還引入了像虹鱒、羅非魚等外來戶。每年能創造30多億的產值。
新疆人覺得還不夠,近幾年他們將水產養殖場建到沙漠邊緣,在水沙交界處養起了海鮮。
新疆沙漠海產。 動圖來源/央視新聞
塔克拉瑪干,中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人稱“死亡之海”。無盡的黃沙,在新疆炎炎烈日下肆意飛舞。
冰峰與沙漠呼應、瀚海與狂風共舞,這樣惡劣的環境究竟如何澆灌出農業之花?
新疆雪山融水滋潤的村莊農田。 攝影/王梓軒
爆改沙漠的第一要素是水,而新疆距海數千公里之遙,南側的青藏高原雄渾的脊背阻擋印度洋的水汽,除了伊犁地區,新疆大部分區域都十分干燥,冰川和積雪的融水幾乎是唯一的農業用水。
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這些高聳的雪山孕育了2.5萬平方公里的冰川,占全國40%,圣潔的白色冰川如地毯,從山頂緩緩鋪到山腳。它是澆灌沙漠的隱形天然水庫,也是新疆農業生命的源泉。
天山北麓的冰川與山腳下的肯斯瓦特水利樞紐。 攝影/笑飛雪
冰川融水從高山上流下,在山間跳躍、激蕩,最終匯聚成無數河流、湖泊。其中有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以及中國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額爾齊斯河。
河流在山腳下形成沖積扇,創造出哺育西域文明的綠洲。大大小小的湖泊賦予新疆約1145萬畝廣闊水域,其中適合養殖水產品的水域面積高達514.8萬畝,位居全國第四。新疆借此發展出了雄踞西北五省區第一的漁業。
攝影/笑飛雪
冬季,位于新疆福海縣每年都會落下一層厚厚的雪,
烏倫古湖滋養了大半年的魚兒,此時最是鮮美。
新疆充足的日照,滋養了水體中的藻類,藻類喂飽了浮游生物,而蝦蟹以浮游生物為食,富足的生態鏈就此形成。魚蝦游進新疆,不僅吃得好,而且住得開。
新疆的博斯騰湖是新疆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每年淡水魚捕撈量已超過5000噸左右,湖中的漁獲遠飛日本、新加坡,早已名揚海外。
夏季是博斯特湖最熱鬧的日子。 圖/視覺中國
新疆不僅淡水魚養殖業發達,新疆漁業還能養殖海鮮。
億萬年前,新疆曾是一片溫暖潮濕的海洋,移海造山運動讓海水褪去,逐漸讓新疆形成了如今壯美的地理山川。而浩瀚的“鹽之海”,正是古老海洋退卻后留下的足跡。
當你驅車行駛在穿越戈壁灘的公路上,會看到公路兩旁白茫茫一片,那并不是雪,而是鹽堿。這些鹽來自于當地的山體和土壤,一旦河水干涸或地下水大量蒸發,就會在地表留下厚厚的鹽層。
喀什鹽堿地航拍。
鹽堿是植物殺手,只有少數耐鹽植物才能在其中生存,
攝影/宋文君
重度鹽堿化的土地,無法種植任何農作物。全疆現有1.06億畝耕地,其中9.27%是重度鹽堿化耕地。
以前人們用大水沖洗鹽堿地,將土壤中過量的鹽堿淋洗到沙漠中去,或是在鹽堿地種植大量“吃鹽植物”,例如堿蓬,它可以將土壤中多余的鹽分吃掉,種植堿蓬三四年后,鹽堿地能被逐步改良成正常的農田。
如今這些鹽堿又可以發揮它另一重用途:為海鮮遠征沙漠鋪平道路。
新疆肥美的虹鱒捕撈。 圖/視覺中國
新疆鹽堿地的水質與海水十分接近,例如新疆天鵝湖的湖水,鹽度在10%左右,pH值在8.4左右,鉀鈣鎂含量豐富,非常適合青蟹、南美白對蝦以及一些海魚的生長。
新疆最不缺的就是鹽堿地。全國約有15億畝鹽堿地,新疆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利用鹽堿養殖海鮮,可以讓這些寸草不生的土地變廢為寶。
新疆鹽水里養殖的青蟹。 圖/視覺中國
新疆紅旗農場直接將鹽堿化的農田改造成魚塘。為了調配出人工海水,當地的養殖專家還會往里水加點料,在以海水礦物質比例為參照,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模擬海洋生態環境。
新疆鹽堿地養海鮮原理圖 制圖/張琪
如今虹鱒、紅鰲龍蝦、羅氏沼蝦、斑節對蝦、黃油蟹、珍珠貝都能在新疆的水域安家,利用新疆光照時間長的優勢,新疆優質水產甚至能返銷沿海城市。
人造海水技術讓海鮮不再是沿海城市的專利,讓一方水土也可以養出更加豐富的物種。在新疆,這樣的奇跡還有很多。南果北移、東菜西種,人們的餐桌上吃出越來越多的“新疆驚喜”,看一看新疆的農田,就會發現太多不可思議的改變。
紅鰲龍蝦與虹鱒刺身。 圖/視覺中國
-02-
用最硬核的科技,種最硬的地!
新疆地處干旱內陸區,降水量小,干旱。盡管新疆有著很多高山積雪和冰川,也不乏河流,但水資源依舊缺乏。面對沙漠的虎視眈眈,與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新疆既要保護已有的綠洲,還要不斷在沙漠邊緣拓荒,缺水依舊是新疆農業發展的天然障礙。
新疆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90%, 位于全國前列。 攝影/賴宇寧
如何如何引水、節水是世代新疆居民必須面對的考驗。
在新疆東部的吐魯番,當地的先民在地表開挖豎井,將天山雪水引入地下暗渠,暗渠極大減少了水的蒸發。這些人工修筑的暗渠加起來有5000千米長,猶如地下長城,保護著珍貴的雪山融水。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坎兒井是吐魯番農業的生命線,為萬畝葡萄園提供穩定水源,在沙漠的重重包圍下,澆灌出一條璀璨的綠洲。兩千多年歷史的坎兒井至今還在發揮作用,潤澤吐魯番,種植出中國最甜的葡萄。
葡萄是新疆吐魯番農業的生命線。 攝影/賴宇寧
如今新疆農業采用的是一種更加節制、高效的灌溉技術——滴灌。
人們在作物根系下鋪設滴灌帶,構成的縱橫交錯的水網,一滴滴水可以精準無誤地滲透到作物根系周圍,實現對水的精準控制。后來人們還將可溶性肥料加入到了滴灌帶中,將水、肥、土壤與作物共同編成一個生命網絡,實現水肥一體化調控。
新疆滴灌技術示意圖 制圖/張琪
依靠科學技術,不浪費每一滴水,人們才將新疆干旱的土地改造成豐饒的農田。
但這還不夠,新疆廣闊而平整的土地為農業機械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臺。放眼大田,在北斗導航精密的指揮下,播種機、收割機、無人機,鋼鐵洪流般嚴整有序的精耕細作,農業與科技結合的夢想,終于成為了現實。
攝影/賴宇寧
兵團四師62團采用斗衛星導航農機自動駕駛系統精準播種。
在塔克拉瑪干周圍的棉田里,無人駕駛的播種機正以厘米級的精度實現24小時播種,株距誤差不超過2厘米。
到9月棉花成熟時,采棉機就開始表演它真正的技術了,它不僅能像一只鋼鐵巨獸把幾萬畝的棉花“吞進肚子”,還能貼心地將棉花打包成一個個高約2米,重達1噸的巨大棉包。
圖/視覺中國
在北斗導航的指揮下,棉花采收機正在24小時接連不斷地運作,
未來工人在地里摘棉花的景象,可能越來越少。
而田間的一切風吹草動都逃不過上空無人機的眼睛,它們如飛鳥掠過田野,播撒農藥。
此外,在新疆很多地方,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溫室大棚,它們甚至矗立在沙漠戈壁之中。
新疆高新植物工廠內,員工正在采摘轉運成熟的番茄。 圖/視覺中國
而在溫室內形成了一個小環境,溫度、濕度都能人為調控。狂風、霜凍、干旱、雨雪都被阻擋在了溫室之外,在沙漠戈壁給瓜果蔬菜一個溫暖的家。許多南方水果借此引種到新疆,甘蔗、百香果、香蕉、紅龍果,借助新疆光照時間長的天然優勢,水果的品質比本土的更好。
新疆伊犁夜市的水果攤, 香甜炸彈,重磅來襲。 圖/視覺中國
然而,在新疆發展農業科技并不容易,這場長達30多年的農業科技革命,離不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支持。
例如滴灌,它原本是“貴族”農業技術,由于成本高只適合生產經濟作物,上世紀90年代引入新疆時,根本沒有農民愿意用它種糧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考慮到新疆未來的生態環境,毅然決定推廣滴灌技術,哪怕當前是虧本的,。在不懈努力下,最終將滴灌本土化,才有了如今低成本、節水又高產的新疆水肥一體化技術。
****請橫屏觀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布和物產圖 制圖/田東玉、設計/張琪
新疆農業的成功,向世界證明了:即使在最干旱的經緯度,也能孕育最豐饒的文明。
它以中國經驗向世界解讀了什么是農業?
農業不是對環境的逆來順受,更不是毫無節制地向土地索取,而是珍愛生靈,守護綠水青山,犧牲當下利益為子孫謀未來。農業不是搖錢樹,而是人類與土地共同孕育的生命,是人類文明傳承的載體。農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無私奉獻,才能讓每一粒種子都承載著未來的承諾,每一寸土地都延續著文明的血脈。
農業不是搖錢樹, 人與土地是生命共同體, 農業是人類文化傳承的
攝影/王漢冰
文 | 古月戶
圖片編輯 | =G
設計| 張琪
地圖| 田東玉
封圖 | 視覺中國
首圖 | 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羅昀成.兵團屯墾對新疆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及當代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
李興.新疆棉花生產的歷史、現狀與前景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22.
《豐收的綠洲》人民文學出版社
《新疆地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