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人:男生父母
男生年齡:29歲
專家服務老師:劉瑩老師及其督導小組
情況介紹:躺平沉迷游戲,怨恨父母的缺席和嘮叨,人際障礙,不溝通、不工作,擺爛人生。
隨著療愈的進行,男生重新找回了自信心,心理能量也得到了提升,破解了與父母的隔閡,與父母關系越來越親密。
“你不知道他看我們的那個眼神,仇恨和厭惡恨不得噴出來!”
“我們拉扯他這么大,做錯了什么,他要這么對我們!”
李女士(化名)一臉激動,眼淚婆娑地述說著兒子的累累罪行。
咨詢師遞給李女士一張紙巾,耐心地等著李女士發(fā)泄心中的委屈和憤怒。
李女士的兒子高強(化名)今年29歲,大學畢業(yè)后找了份數(shù)據(jù)管理的工作。
工資雖然不高,但挺有發(fā)展前途,而且剛入職場,算是不錯的起點。
可工作不到一年,高強說什么都要辭職,父母拗不過他,想著年輕人吃點虧也不錯就同意了。
沒多久高強又找到了一份工作,這份工作干了將近兩年,后來他嫌同事不好相處也辭職了。
辭職后的高強明顯疲于應對工作,起初還在網(wǎng)上投遞簡歷,面試了幾家公司。
可他不是覺得工資太低,就是覺得工作沒有前途都拒絕了!
漸漸地高強不再關注招聘信息,只是想起來偶爾打開招聘網(wǎng)站看看情況。
其他的時間不是在家打游戲就是刷視頻、看直播、追劇!
再到后來,高強把工作的事完全拋到腦后,甚至家門都不出,整天窩在家里打游戲、上網(wǎng),與父母的關系也是劍拔弩張。
李女士夫妻被兒子氣的眼冒金星:
“都說三十而立,你連一份正式的工作都沒有,吃穿還要靠我們,臉都被你丟盡了!”
每次家人催促高強找工作,他總是不耐煩的敷衍父母;
“知道了,知道了,我心里有數(shù),天天叨叨也不嫌煩!”
再到后來,高強只要聽到找工作就像炸毛的獅子,對著父母大吼小叫,甚至不搭理父母,不與父母說話。
筋疲力盡的李女士絕望下找到了家庭指導老師,才知道原來“生病”的從來不是兒子,而是他們這個家庭。
01
以下為父母自述,已經(jīng)過對方同意
大概4年前,兒子因為無法處理工作中的人際關系躺平了。
然而,我們怎么都沒想到這一趟竟是4年光陰!
不工作、不出門,游戲噼里啪啦一玩就是一天,不讓我們說一句,一提工作就與我們干仗。
吃喝拉撒全靠我們,到頭來還給我們擺臉色。
脾氣也越來越怪異,不能聽到我們的聲音,還沒開口就大聲囔囔著讓我們閉嘴。
我被他氣的吧嗒吧嗒地掉眼淚,他看到厭煩直接扭頭走開。
有時候徹夜不歸,我們擔心他的安全,可他電話不接微信不回。
因為擔心經(jīng)常徹夜不眠,可兒子卻十分不屑的說我們多管閑事!
那天,他一個不怎么聯(lián)系的朋友找他,兩人出去后一直不見回來。
我焦急的聯(lián)系他卻被他拉黑,他爸爸也一遍遍地給他發(fā)微信,他干脆直接關機。
因為他那個朋友是打游戲認識的,心里忍不住的胡思亂想。
就在我們發(fā)動親朋出門找人時,兒子喝的醉醺醺的被他朋友扶回來了。
我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可兒子醒來就囔囔給我們要錢與他朋友創(chuàng)業(yè)!
我們氣的差點背過氣去,先不說他那個朋友什么來路,就兒子懶散墮落的樣子,給了他錢也十之八九打水漂。
“這么多年你工作咋樣心里沒數(shù)嗎?這個年頭你以為創(chuàng)業(yè)很容易,想都別想有本事自己去掙!”
兒子瞬間炸了鍋:
“我就知道你們看不起我,我這個樣誰害的,還不是你們!”
他自己不上進,反而怪我們耽誤了他,臉皮怎么這么厚!
我們吵的臉紅脖子粗,父子倆互相推搡,我甚至看到兒子眼中的仇恨。
那之后,兒子徹底躺平了,晝夜顛倒打游戲,晚上不睡,早上不起,飯不送不吃,垃圾丟的遍地都是....
我們之間的關系也僵硬到了極點,看著行尸走肉般的兒子我心痛到窒息。
那段日子,我們一家都跌入深淵,經(jīng)歷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無助。
02
為了緩和與兒子的關系,我找到了家庭指導老師。
老師用家排幫我們進行療愈,隨著家排的展開,我看到了我們家庭的癥結以及兒子躺平的真相。
兒子出現(xiàn)問題不是我們管的不夠,而是管的太多!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天到晚地說他。
孩子爸爸因為工作很少管教兒子,兒子的教育和生活都由我一手操辦。
我和普通父母一樣,希望自家孩子也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對他的學習高嚴格、高管控。
為了讓他專注學習,天天監(jiān)督著不讓他分心。
另外還包攬了他大小事,要用什么樣的牙膏,買什么衣服,東西怎么放,事事都要囑咐他。
兒子對此煩不勝煩,但那時他比較小,就算有意見最后也只能乖乖聽從。
后來到了青春期,兒子抗拒的更加強烈。
可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獨立意識增強,另一方面又因為人格的不成熟性不得不依靠父母。
在矛盾糾結的心理下,兒子變得越來越叛逆。
可那時,我們只看到了他的叛逆和乖張,為了鎮(zhèn)壓他,我比過去更加頻繁地嘮叨和說教。
可我卻不知,無意中我掉入了“超限效應”的陷阱。
因為嘮叨說教是一種重復的單一刺激,就好比持續(xù)不斷的“疲勞轟炸”,會引起心里極不耐煩或是逆反。
當一個人接受某種刺激過多或時間過長時,就會產(chǎn)生逃避傾向,這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
而且,父母長期的嘮叨,還會降低孩子的自尊,破壞他的內驅力,同時還會殺死他的進取心甚至親子關系也會一地雞毛。
可以說,兒子今天的躺平擺爛,與我自以為是的教育密不可分。
可事情已經(jīng)如此,我又要如何緩和與兒子的關系,幫助兒子走出陰霾呢?
03
家庭指導老師通過合理情緒療法,幫著兒子弄清了他不愿意去工作的深層原因。
一方面,由于兒子不喜歡當前的工作,感覺不到自我的價值和意義。
再則就是,兒子人際障礙,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同事之間的的關系,這讓他十分苦惱和自卑。
當時兒子說與同事相處的不開心想辭職,我以為他是為不想工作找的借口。
從一開始,就在心里給他貼上了負面標簽,這讓兒子很是傷心。
家庭指導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兒子的認知進行了調整:
第一:幫助我們與兒子重新建立聯(lián)結。
第二:通過認知行為療法,調整兒子不正確的認知,幫他建立積極正面的思考方式。
第三:教給兒子基礎技能,尤其是科學的人際溝通技巧。
第四:重新幫助兒子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從興趣和愛好入手,以此來增
加他的自信心,提高他的能量。
老師說,兒子的問題并不難解決,只要幫他解決了阻礙工作的攔路虎,兒子走出家門重新走向社會也就成了順其自然的事情。
此外,老師還幫著調整了我們的教育方式和相處模式,并從以下幾點做出改變。
做個“兔子型”父母
老師說,面對孩子的無視,父母越是嘮叨和說教,孩子只會越加遠離和厭煩父母。
什么時候父母的嘴管住了,那個把你當成仇人的孩子也就過去了。
做個“兔子型父母”,嘴巴閉上,耳朵支棱起來,多聽少說,才是上策。
從現(xiàn)在開始,把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拉開了,美也就來了,孩子不吵不鬧了,親子關系也變好了。
之后,我開始嘗試著和兒子劃清界限,放下焦慮,也不再跟在他的屁溝后面嘮叨說教。
學會看見自己的感受,不再讓他覺得我對他的愛是壓力。
閑暇時,我還會去小區(qū)下面散步,或者是去廣場鍛煉身體。
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我的心態(tài)平和了,面對兒子的無視也能平靜對待了。
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一直以來,我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可事實證明我錯的離譜。
兒子躺平后我不是吼就是罵,到頭來兒子非但沒有回到工作崗位,我們之間的關系還跌入深淵。
老師說,心理學上有個55387定律,簡單說就是,先解決情緒,后處理問題。
和別人說話時,對方能感知到的,是55%的態(tài)度,38%的眼神、語氣,還有7%的具體內容。
這也就決定了,和孩子溝通時,情緒一定是要走在問題前面。
誰對誰錯,誰是誰非,沒有那么重要。
只有態(tài)度軟化了,多些包容,少些較真,反而更容易被彼此接受,解決問題。
之后我不再糾結兒子什么時候開始工作,兒子是否又再打游戲,并放軟了與兒子溝通的態(tài)度。
兒子每次的聲嘶力竭就像打在棉花上,久而久之,兒子的情緒竟神奇的平靜下來。
與兒子的溝通越來越順暢,我開始享受與兒子相處的時光。
就這樣隨著我們的互動,兒子的生活方式開始發(fā)生巨變。
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了,有時還幫著我做家務,家里的事情也開始積極參與。
兒子說,現(xiàn)在他渾身充滿能量,他想出去找工作了!
這場歷經(jīng)4年的考驗,終于迎來了完美結局。
愿我們家的故事能給你一點啟發(fā),也愿每位家長都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最佳引路人,與孩子攜手共赴美好未來。
(圖片為網(wǎng)絡圖片,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