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年后,我準備帶孩子去給小姨拜年。
老公欲言又止地看著我:"要不,咱們別帶孩子去了?去年小姨大病初愈,見了孩子又要塞紅包,她那點退休金本來就不多…..."
我放下手里的東西,望向窗外飄著的雪花:"不,這次必須帶孩子去。小姨年齡大了,得多讓孩子回去看看她。"
老公沒再說什么,默默幫我整理起行李。
我知道他擔心什么。
每次去小姨家,她總要給孩子塞紅包。收下吧,我們心里過意不去,不收吧,又傷了小姨的心。
但他不知道,我昨晚剛做了一個夢,夢見了十二年前那個雪夜。
01、
車子在雪地里前行,我的思緒不由得飄回了十二年前。
那是臘月二十八,父母騎摩托車去縣城準備置辦年貨。
但雪地里很滑,在路口轉彎的時候,一輛大卡車轉彎急剎側翻,把他們壓在車下。
當我站在搶救室外,渾身顫抖著等待奇跡時,第一個沖進醫院的是小姨。
"月月,有小姨在,別怕。"
她緊緊抱住我,溫熱的眼淚滴在我的脖子上。
那年我才16歲,剛上高一,卻永遠失去了父母。
后來小姨和姨夫堅持要收養我。親戚們都說他們家條件不好,工資不高,還要養兩個兒子。
可小姨卻說:"我姐姐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不管多苦多難,我也要把她撫養成人。"
從那以后,我就住進了小姨家。
雖然他們已經有2個兒子,但小姨和姨夫從沒虧待過我,反而處處把我放在第一位。
記得有一次,姨夫發工資給我買了雙新鞋,兩個表哥饞得直眼紅。
小姨卻說:"你們是男孩子,隨便穿穿就行,月月要穿得漂亮點。"
為了我的學費和生活費,小姨開始在鎮上的服裝廠加夜班。
那時的冬天特別冷,我常常半夜醒來,看見小姨戴著手套,在煤油燈下趕制衣服的訂單。天亮時她就得把衣服送到鎮上,再去上正常的班。
我說讓她歇會兒,要不我不上學了,這樣她就不用這么辛苦,但她卻說:"月月,你安心讀書就好,小姨不累。"
去年查出小姨身體出了問題,我心里就更不踏實。
每次視頻,看著她日漸消瘦的臉龐,我就忍不住紅了眼眶。
姨夫在電話里欲言又止:"月月啊,你要是得空,就常回來看看你小姨。她總是念叨著你......"
后視鏡里,兒子正在玩著他的玩具汽車,天真無邪。
我突然想到,等會兒一定要拍張全家福,好好記錄下今天的團聚。
都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余生皆為歸途。
可對我來說,小姨的家就是我永遠的歸處。
02、
拐過最后一個彎,小姨家的紅磚房出現在眼前。
"小心臺階,這兒結冰了。"姨夫趕緊下車來接我們。還沒走到院門,就聽見小姨的聲音從廚房傳出來:"是月月回來了嗎?"
她圍著那條印著碎花的老圍裙走出來,手上還沾著面粉。
在門廊的燈光下,我清楚地看見她比去年又瘦了,頭發間的白絲更密了。
"小姨!"我快步上前。
"慢點慢點,地上滑。"小姨想給我一個擁抱,卻又怕把面粉蹭到我身上,只能站在原地笑著,眼睛亮晶晶的。
她的手在圍裙上擦了又擦,臉上滿是掩不住的歡喜。
"姨奶奶好!"兒子奶聲奶氣地叫了一聲。這一聲把小姨定在了原地,她慢慢蹲下身,把孩子抱起來使勁兒親了一口。
"哎喲,快進屋,外面冷。"姨夫趕緊把我們往屋里讓。
推開門,暖烘烘的,火爐上的水壺咕嘟咕嘟響著,廚房飄來陣陣飯菜香。
"月月,你們一路上冷壞了吧?快來烤火。"小姨拉著我在火爐邊坐下,轉身又去端熱茶。
我看見她的手在微微發抖,不知是因為太冷,還是太激動。
廚房里飄來一陣焦香,小姨慌忙跑去翻鍋。"你小姨從早上就開始忙活了,"姨夫小聲對我說,"說是要把你愛吃的菜都準備齊了。"
兒子也被火爐暖得活潑起來,在屋子里跑來跑去。
小姨探出頭來看著他,眼里滿是慈愛:"長得可真像你媽媽小時候。"說著說著,她又低下頭擦了擦眼角。
我剛想上前安慰,小姨已經轉身進了廚房,只留下一句:"月月,你們先歇會兒,飯馬上就好。"
03、
吃完飯,小姨又開始忙著收拾碗筷。我看她臉色有些疲倦,趕緊說:"小姨,你去休息,我來收拾。"
"那哪行。"小姨還要爭。
姨夫看出小姨確實累了,把她拉到一邊:"你就讓月月收拾吧,你臉色不太好,先去躺會兒。"
小姨拗不過我們,只好去里屋休息。
我一邊收拾,一邊和姨夫聊著天。廚房里的老物件還是記憶中的樣子,大多數東西都還是放在之前的位置。
收拾完后,我打開了堂屋的柜子,想把帶來的2萬塊現金,偷偷給小姨留下。
關抽屜的時候,不小心碰掉一個舊鐵盒。盒子摔在地上,里面的照片撒了一地。
我蹲下去一張張撿起來,突然看見一張泛黃的合影。
照片里是兩個穿著高中校服的女孩,站在操場邊的梧桐樹下。媽媽摟著小姨的肩膀,笑得那么燦爛。
那時的小姨還扎著馬尾辮,有點羞怯地依偎在媽媽身邊。
看著照片,我的眼淚不知不覺就掉了下來。
十二年了,我已經很久沒見過媽媽年輕時的樣子。
不知道她在天堂有沒有想我?
"那是高中時候的照片。"姨夫不知什么時候站在了我身后,聲音有些哽咽,"你小姨一直像寶貝一樣把這張照片帶在身邊,天天拿出來看。"
他頓了頓,輕聲說:"月月,你知道當年你小姨為什么一定要收養你嗎?跟這張照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