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我軍在東北的擴大,許多人第一反應是羅榮桓元帥當年編練二線兵團,誠然,四野百萬大軍,羅帥功莫大焉。
但在進軍東北之初,還有一位擴軍高手,以一個軍分區司令的身份,擴出數萬大軍,勢力遍及1、2、3、4、6、7、8等好幾個縱隊,此人亦堪稱一位奇人。
一、曾克林形象受影響怪誰?
不用賣關子,他就是冀熱遼軍區第16分區司令員曾克林。
曾克林原在晉察冀軍區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
1945年8月挺進東北前夕,晉察冀擁有冀晉、冀中、冀察、冀熱遼四大軍區(屬于二級軍區),四大軍區各有若干分區,共計19個軍分區(屬于三級軍區)。
冀熱遼下轄14、15、16、17、18、19共6個軍分區。
曾克林為16分區司令員,下轄12、18兩個主力團(由小團升級為大團),還有新編成的第1、47、52、61團(均系游擊隊剛剛升級成主力的小團),以及朝鮮義勇隊。
1945年8月25日,曾克林率12、18兩個主力團,及分區直屬隊、朝鮮義勇隊共4000余人挺進東北。大家記住這個數字,好和后來擴軍總數字作一對比。
曾克林一路部隊進入東北,攻下山海關,率先進入沈陽,與蘇軍接觸。后來回延安報告情況,著名的“遍地是軍火”的言辭,就是據此而出。
這個略微有些夸大其詞的報告,經過中央轉發,確實誤導了不少人,山東八路軍有些主力部隊確實帶的武器少了。以至于101和山東一些將領對曾克林有一些看法,曾克林回憶錄中提及,這成了后來被不正確批評的一個所謂“罪狀”。
鑒于此事是曾克林軍事生涯以及挺進東北一個比較重要的事件,我們也做一論說。
事情的關鍵不在于曾克林有沒有充分調研,有沒有夸大其詞。作為一個三級軍區司令員,他看問題的角度以及提出建議的嚴謹度,中央應當有明確的認知和定位,不能根據這樣一位位卑言輕的將領的一面之詞,就迫切地、帶著過分樂觀、疊加到中央大戰略上,不分輕重地向各大軍區傳達。
畢竟不是所有軍區領導人和基層將領,都有黃克誠那樣的定力和軍事敏銳性。
我們看看這封電報:
各中央局:
我冀東軍區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奉命率一千五百人(指進駐沈陽的人數)于日寇投降后向東北前進,曾配合紅軍(指蘇聯紅軍)打下山海關、興城、綏中、錦州、北鎮等城市。八月十二日(作者注:應為九月五日)進入沈陽城,并被紅軍委為沈陽衛戍司令。昨隨紅軍代表飛抵延安,據曾報稱東北情況下:
(一)曾克林部隊已發展到兩萬余人,全為新式武器,從山海關到沈陽各城均駐有曾部,曾率四個連到沈陽,一星期即發展成四千人,并改編保安隊萬余人。
(二)原在東北做苦工我八路軍之俘虜的一、二萬人,已組織八路軍游擊隊若干股,并進入長春。
(三)國民黨從監獄釋放甚多,甚為活躍,到處成立國民黨部。
(四)在沈陽及各地,堆積之各種輕重武器及資材甚多,無人看管,隨便可以拿到,曾克林已看守沈陽各重要工廠及倉庫,據說有槍支十萬支,大炮數千門及彈藥、布匹糧食無數,武器資材落在民間者甚多。
(五)擴兵極容易,每一號召即有數千人,并有大批偽組織武裝均待改編。
(六)紅軍只駐大城市及要道,各中小城市及城鄉無人管理,秩序混亂,偽組織等待交代或畏罪潛逃,土匪興起,并占領若干小城市。
中央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
第4條講武器情況,竟用“據說”一詞。顯非正常中央電文所該持之態度。
哪怕是八十年之后的現代人觀看,也難免被報告誤導,把東北想象成去了就能大大發展的軍事真空。
所以說,夸大其詞的情形有,但比曾克林頭腦更發熱的大有人在。
二、擴兵狂魔
曾克林16分區部隊進入遼寧后,迅速開展了擴兵工作。
據曾克林回憶,那真是一場夢幻般的大擴軍。
大批的學生、礦工以及流落在各地的偽軍士兵,紛紛加入八路軍。
曾克林與16分區政委唐凱,把原因歸結為三條:
1.東北人民飽受亡國之痛,八路軍一來馬上加入,保衛勝利果實。
2.東北是重工業基地,有大批產業工人,受壓迫嚴重,覺悟也較深。
3.不少被日軍俘虜的八路軍、新四軍戰士,以及關內老革命根據被抓來的群眾,在東北做苦工,這些人可以就地轉變為主力部隊。
當然,還有一條原因曾唐二位沒有拿到表面說,就是日軍撤走后留下的幾十萬偽雜武裝,樹倒猢猻散,他們無處著落。
這也是后來101批評曾克林“招降納判”的所謂證據之一。
不過主流是好的,東北人民擺脫亡國奴身份,加入八路軍是揚眉吐氣的自然之舉。
據曾克林回憶,12團在沈陽招兵,群眾積極性非常高,報名的人排起長龍。一位排長上了個廁所,回來就已經招滿了一個排的士兵。
大家說這真是個笑談。我們且先不論這種快速擴充有什么利弊,先看看曾克林部的擴充規模到底有多大。
曾克林原帶來2個主力團。12團擴充為12、61、62共3個團,18團擴充為64、65、66、67、68、69等6個團。
共9團,編為21、22、30旅。是為16分區部隊最早的主力旅。兩個旅共2.8萬人。
其余擴編情況如下:
沈陽鐵西區成立的沈陽警備旅,兵力來自于4個工人大隊,和偽滿軍,兵力5000余人。
遼中組建一個團,1500余人。
鞍山警備旅,由晉察冀派去東北做地下工作的一支小隊伍擴充起來,2000余人。
遼陽組建一個團,由12團一個連擴充起來,兵力2000余人。
營口組建一個團,由分區作戰科長李成華帶去的一個連擴充起來,兵力1900余人。
法庫組建一個團,1500人。
安東組建一個團,1200人。
彰武、法庫一帶組建一個團,1800余人。
遼陽鏵子溝組建4個團,6000余人。
建昌組建一個獨立團。
四平、昌圖、康平一帶,組建一個團。
本溪組建一個坦克團,有坦克20余輛。
清原、梅河口一帶擴軍4個團,組建成16分區24旅,14100人。
后續部隊在四平組建一個團。
齊齊哈爾一個團。
在遼陽,以48團和遼陽鏵子溝兩個團為基礎,合編為23旅,1.4萬余人。
在撫順,以12團余部和3個團的礦工部隊,合編為25旅,5000人。
在沈陽,3個工人大隊和我軍部分被俘人員,組成沈陽保安旅。
朝鮮義勇隊擴編為李紅光支隊。
利用收集的日偽炮兵裝備,組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一個炮兵旅(本溪),3000余人,有野炮、榴炮72門。
在錦州組建炮兵混成旅,轄2個炮團和1個步兵團,4500人,山、野炮共24門。
總計,16分區擴充出的部隊有9個旅、7個獨立團,共7萬多人。
冀熱遼部隊在東北擴充的部隊總計11萬人,12個旅2個支隊和十幾個獨立團,16分區占比近四分之三,只從數量上講,曾克林的貢獻非常非常大。
三、質量到底如何
16分區部隊的絕對數量,比山東八路軍的6萬多人、新四軍3師的3.5萬多人,都多出來許多。
但部隊戰斗力卻稀松得多。
山東八路軍和新四軍3師,在抗戰后期都已經開始正規化建設。羅榮桓帶來的幾個主力師,都是久經戰陣的正規主力部隊。每個師的規模和架子,都大約對等于后來東野的主力縱隊。后來擴編成主力縱隊,1個師擴成兩三萬人,戰斗力很強大。
冀熱遼軍區發展出來的部隊呢?各方對其評價不一。
只從數量上講,曾克林回憶的冀熱遼總擴軍11萬人,16分區擴軍7萬多。但《第四野戰軍戰史》認定,李運昌統一指揮的冀熱遼擴充之部隊只有8萬多。彭真、陳云向中央報告的曾克林部兵力只有6萬。
數量上的差距,大概指那些只掛了正規軍番號但實際上全是新兵、工人或直接就是換皮不換心的偽軍部隊。
曾克林自己回憶說,有一個團發展得很快,但后來發現該團團長居然是混進來的匪特人員。連團長這個級別的干部都出烏龍,基層士兵的質量可以想見。
部隊質量上的差距,在1945年10月的山海關保衛戰中暴露得很明顯。
當時國軍13軍、52軍兩支精銳主力在秦皇島登陸,即向山海關攻擊前進。
由誰來抵擋這支國軍,彭、林等領導人決定以冀熱遼部隊為主,輔以先期到達東北的山東八路軍7師。由7師師長楊國夫和冀熱遼軍區19旅旅長張鶴鳴統一指揮。
我軍參戰兵力僅有1萬余人,而國軍進攻部隊多達6萬余人,眾寡懸殊,形勢極為不利。
林總在山海關前后設立了5道防線。
第一道,程子華、黃永勝指揮冀熱遼軍區部隊,在原地阻擊向古北口、承德一線前進的華北國軍。
第二道,由楊國夫統一指揮山海關的6個團正面抗擊13軍、52軍。據曾克林回憶,東總明確楊國夫為正,張鶴鳴為副。
第三道,由李運昌統一指揮冀熱遼在東北擴充之部隊,負責打擊向錦州、葫蘆島進擊之國軍。
第四道,由吳克華統一指揮山東5、6師各一部,防守營口方向。
第五道,由蕭華統一指揮遼東部隊,消滅向安東進犯之敵。
新到東北的程世才率八路軍359旅及16分區部隊在遼陽、本溪、撫順等地,充任總預備隊,邊整訓邊備戰。
山海關作戰,兩家部隊打得都非常頑強,但明顯山東7師更狠,把防守任務更多交給冀熱遼部隊,山東7師以營、團為單位,當著13軍強大炮火,竟然組織了兩次反擊。
最后的結果雖然是沒守住,但毫無疑問,山東八路軍主力和冀熱遼骨干部隊的主次之分已經出來了。
16分區新擴充出來的部隊甚至都沒放到山海關一帶,留在遼中整訓。大戰在即,難道不需要多派部隊嗎?哪有一邊整訓一邊當總預備隊的道理呢?說白了林總對他們還是不太信任。
四、曾克林降職的真相
接下來就是網上津津樂道的曾克林所謂五次降職。
曾克林自1945年東北后,職務上的變動大致是:
1.由冀熱遼軍區第16分區司令員,升任遼東軍區副司令員;
2.由遼東軍區副司令員,改任東聯3縱司令員(接替程世才);
3.由3縱司令員降為7縱副司令員;
4.平津戰役結束后,由44軍副軍長降為四野戰車師師長(保留軍職待遇);
5.1949年冬由戰車師師長,改任空軍航空混成旅軍代表;
6.1952年4月,改任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兼航空一師師長。此后一直到1955年大授銜,一直在海航副司令員位置上。
所謂五次降職,基本上以訛傳訛,并不屬實。
四野組建的戰車師,其意義、分量不容小視,是機械化重火力部隊的雛形,具有開創性意義。何況曾克林的軍職干部待遇還保留著。
從戰車師到空軍擔任混成旅軍代表,也沒有辱沒曾克林。當時混成旅的旅長是聶鳳智,兩人級別相似,聶鳳智當年是華野九縱司令員。空軍航空混成旅也是開創性意義的部隊,抗美援朝期間擴充為3個師。也就是說,曾克林當時差不多是軍政委。這哪里是降職呢?
再到海航擔任副司令員,職務上略低于陶勇擔任的東海艦隊司令員。曾克林在東野算不上一線縱隊司令員,比聶鳳智、陶勇低一檔很正常。
唯一有降職成分的,我們看一看從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到7縱副司令員這一過程。
曾克林在回憶錄中明說屬于降職的,就是這兩次。
遼東軍區是后來的南滿軍區的前身,所轄部隊很多很雜,以16分區擴充出的部隊為主。軍區副司令員雖說高于縱隊司令員,但也分什么時期、什么樣的軍區。若是后來固定下來的北滿、南滿、西滿三大軍區,副司令員相當于兵團級。但1946年的遼東軍區只指揮3、4兩個尚未成熟壯大的縱隊,曾克林從副司令員轉任3縱(合編后的3縱)司令員,實際權力反而還大一些。
從3縱到7縱,原本也沒有說直接給曾克林降職。東總起初打算把7縱和另外幾個縱隊合編成一個兵團,由7縱司令員鄧華出任兵團司令員,曾克林接替他任7縱司令員。但該兵團沒有組建,曾克林也只好勉強在副司令員位置上待著了。
當然,東總急于給韓先楚騰位置也是考慮之一。畢竟3縱作為頭等主力部隊,四保臨江戰役曾克林在3縱表現不盡如人意,由韓先楚來接任,想來曾克林也能接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