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美國宣布對華商品加征104%關稅,中國同步反制。這場“經濟對狙”背后,6年前馬云的演講突然刷屏:“貿易談不好,就做14億人的生意,多大點事!”從2019年中美摩擦初現端倪,到如今硝煙再起,為何這句“狂言”被反復熱議?中國企業究竟該如何破局?
馬云在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上,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陰云,首次拋出“14億市場論”。他直言:“中國的3億中等收入群體和龐大內需,足以撐起企業的生存空間。”彼時,不少人認為這是“無奈退守”,但如今再看,這恰恰踩中了國家“內循環”戰略的脈搏——2025年中國反制關稅的同時,同步推出稀土出口管制、不可靠實體清單等措施,背后正是“國內市場+自主可控”的雙輪驅動。
有人質疑:“內需真有這么神?”看看數據: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0萬億,僅直播電商就貢獻了4.2萬億。當年馬云用“72小時賣空加拿大龍蝦”“美國櫻桃直送8000萬家庭”的案例,證明內需市場的爆發力。而如今,國產新能源汽車市占率超60%、國產手機品牌全球份額第一,更印證了“做好自己”的力量——華為被制裁后,鴻蒙系統用戶突破8億,反而倒逼技術突圍。
但馬云的話絕非“躺平雞湯”。他給企業支過狠招:裁員、調KPI、砍冗余業務,從“眼睛往外”變成“眼睛往內”。正如某浙江制造企業老板感慨:“以前總想著接歐美訂單,現在轉型做國產替代零部件,利潤率反而漲了30%。”這種“斷尾求生”的邏輯,恰恰暗合馬云說的“豬摔死是因為沒翅膀,企業活下來要靠真本事”。
當下的關稅戰,或許正是歷史的重演。2014年馬云曾說:“互聯網讓中小企業也能玩轉全球貿易”,而今天,TikTok上廣西螺螄粉靠直播賣到斷貨,義烏小商品通過跨境獨立站直達非洲家庭——14億市場從來不是“退路”,而是跳向全球的踏板。正如網友評論:“以前覺得馬云吹牛,現在看句句是干貨!
你認同“14億市場足夠破局”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