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我們要堅持“兩個結合”,準確把握“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要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 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幼教點輔導員在圖書角用普通話給孩子們講故事。來源:涼山州人民政府網站
堅持“兩個結合”,深化思想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這一重要論斷,立足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把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語言觀與“書同文”“語同音”的傳統治理智慧相結合,是“兩個結合”在黨的民族工作和語言文字工作中不斷深化的具體體現。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豐富了語言的社會實踐屬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其本質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中國共產黨準確把握語言的社會功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賦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鮮明的實踐意義。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掃除文盲運動,到本世紀初實現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普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始終是各族人民共同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支撐,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語言觀的實踐品格。
▲ 《康熙字典》。來源:故宮博物院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書同文”“語同音”傳統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春秋時期的“雅言”可視為通用語言的雛形,秦始皇推行“書同文”奠定了文字治理框架,北魏孝文帝“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促進了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整合,明清時期官話體系化以及系統規范地編纂《康熙字典》,都是“大一統”治理智慧在語言領域的生動實踐。需要強調的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選擇、共同創造、共同發展的文化結晶,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
織牢精神紐帶,夯實情感根基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石。必須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精神標識,使各族群眾在日用常行中凝聚“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共識,為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奠定深厚情感基礎。
縱觀數千年歷史發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始終是促進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文化紐帶。《論語》倡導“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理念,金朝詩人元好問發出“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哲思,清朝政治家林則徐用行動彰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這些以漢字書寫系統為載體的經典,體現出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等中華民族特質和稟賦。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了唐朝小學生卜天壽謄抄的《論語·鄭玄注》《千字文》,說明在1200多年前新疆與中原地區同樣設有私塾,學習同樣的經典、書寫同樣的漢字。黨項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文和漢文雙義雙音對照的工具書《番漢合時掌中珠》,為黨項人規范學習漢語文提供了參照。清末,北京振北石印館印行了《新譯蒙漢千字文》,屬于蒙古文、漢文合璧,并用滿文標注漢字音,后被收錄于《清代蒙古文啟蒙讀物薈萃(全2冊)》。可見,中華各民族都歷來重視學習使用通用語言文字。
▲ 卜天壽抄《論語鄭玄注》局部。來源:中國檔案報
新中國成立以來,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語言文字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了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普及,經國務院批準,從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 (簡稱“推普周”)。2020年,我國普通話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率達到80.72%,識字人口使用規范漢字的比例超過95%。2025年,普通話在全國普及率將達85%。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語言文字工作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弘揚,與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語言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創新賦能機制,拓寬實踐路徑
今天,大力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紐帶,也是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舉措,有助于深化各族群眾對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的理解,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自覺行動。把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作為關鍵性、基礎性工作來抓,這是做好民族地區工作的長久之策、固本之舉。要構建多維協同的實踐路徑,高質量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在治理維度上,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語委統籌、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語言文字工作管理體制,持續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的標準化、均等化水平。
▲ 2024年8月,“普語回甘,述說莊浪”——中國傳媒大學赴甘肅省莊浪縣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服務隊開展為期兩周的實踐活動。推普服務隊走進韓店鎮中心小學,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們糾正方音問題。
在教育實踐中,要強化價值引領,通過國家統編教材,系統闡釋各民族共同選擇、共同創造、共同發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歷史敘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與漢字書法、詩詞典籍等文化載體深度融合,借助新媒體技術,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創新表達與廣泛傳播。
在發展賦能層面,要聚焦民生需求,圍繞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設計“語言能力+職業技能”融合課程,針對老年群體、易地搬遷群眾等不同群體,分眾化開發生活場景化語言培訓模塊,形成精準識別需求、科學培養能力、有效轉化成果的完整支持鏈。
【作者簡介:徐麗曼,大連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梁韶江,大連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碩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2022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課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22JDSZK018)階段性成果。】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牛銳 海寧 王琪
制作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分享”好習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