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設備,看上去又“火”了。
根據洛圖科技近期發布的預測數據,2025年中國智能腕戴設備出貨量預計將達到7100萬臺,同比增長24%。這是疫情之后,該市場首次接近2019年的高點,也引發了不少“穿戴設備回暖”的產業聯想。
但在數字之外,筆者更多看到的,則是智能穿戴行業的風向轉變。
從手環的退場到手表的主導,從青少年剛需到中老年用戶的健康防護,從通用穿戴向專業場景分化,市場回暖的背后,其實是一次底層結構的重組。換句話說,智能穿戴的一時火爆,并不代表行業自上而下的全面復蘇,這股暖流,更多來自于剛需人群、產品進化和技術迭代的共同驅動。
智能手環”成為過去式
2024年,腕上智能穿戴設備經歷了品類重塑。以往市場的“入門產品”——智能手環,正在快速退出主流舞臺。根據Canalys的數據,智能手環自2020年第三季度達到銷售高點以后,便進入的持續的市場下滑狀態,至2024年第三季度,其出貨量已經下滑至1000萬臺左右。
目前在市面上對智能手環產品堅持持續更新的品牌也在減少,以手機廠商為例,目前持續更新產品的還有小米、華為、榮耀和三星,但從產品形態來看,小米和三星發布的產品還留有智能手環主打輕巧、無感佩戴的影子,華為和榮耀的新品,基本上從形態到功能,都已經成為簡化的“智能手表”。
Canalys分析師指出,智能手環市場的萎縮主要受限于功能單一、與智能手表功能重疊以及市場需求飽和等因素。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功能更全面的智能手表,導致智能手環的市場份額逐漸被蠶食。
從更底層的功能、設計、市場需求和價格維度來看,筆者也認為智能手環的“失寵”將成為必然。首先在功能性上基本已經觸頂,早期手環主打計步、睡眠監測、來電提醒等輕功能,但隨著智能手表逐步下沉,幾乎所有手環具備的能力,手表都能更好完成。
加上用戶對健康指標的要求提升,手環的傳感器配置、顯示尺寸、續航平衡都面臨瓶頸,無法滿足“精確+綜合”的新需求。
其二則是產品定位開始變得越來越尷尬,手環曾以“性價比”打開市場,但隨著審美升級和佩戴體驗需求提升,其塑料感、低分辨率屏幕、有限交互能力,越來越難以滿足年輕用戶對于“智能設備”的期待。
再疊加上智能手環近幾年的價格戰,使其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大量白牌廠商擠入手環市場,導致產品價格內卷嚴重,從199元一路卷到79元甚至更低。在缺乏品牌溢價和服務壁壘的前提下,手機廠商自然會轉向更有利潤空間、產品附加值更高的智能手表產品。
最終,智能手環在“功能不如手表”、“剛需不如耳機”、“噱頭不如眼鏡”的三重夾擊下,失去了繼續進化的土壤。
除了智能手環的失勢,腕上穿戴產品也在面臨消費人群結構的變化。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市場兒童定位手表的出貨量超過1400萬臺,中老年用戶對跌倒檢測、血氧、心率等功能的接受度和購買力也在提升。青少年“剛需+監管”,老年人“剛需+健康”,成為產業發展的增長來源。
智能手表的天花板仍然很低
廠商們紛紛入局的智能手表,就會是一個好市場嗎?筆者并不這樣認為,作為一個已經誕生10年的終端形態,智能手表這條產品線,從一開始就站在了“期望過高”的起跑線上。它被預期成為“下一代腕上終端”、“健康守護者”、“AI助手”,卻始終在現實層面陷入兩難:向上替代不了手機,向下又失去了輕巧工具的定位。
像是老生常談的性能、續航與功能之間難以平衡的問題,在手機、PC上還不夠明顯,但卻一直困擾著智能手表的發展。以Apple Watch為例,盡管最新的Series 10引入更強的S10芯片、更大的屏幕和更強傳感器,但其續航時間仍然維持在18小時左右,要知道這幾乎與第一代產品持平。
同時也意味著,哪怕它的計算能力更強,傳感器更多,用戶依舊需要每天充電,根本無法承載“全天候信息終端”的角色。更不要提AI交互、多任務運行、視頻調用等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在這一硬件體量下仍顯得力不從心。
一些安卓廠商選擇簡化功能,推出了比智能手環功能稍多、傳感器有所增加,但系統并不開放、第三方應用較少且應用體驗相較完整版有所閹割的“智能手表”,續航確實能夠提升到5-7天,但閹割的應用體驗和智能手機強綁定的關系,讓其距離“腕上智能終端”的預期有不小的距離。
而在系統與生態層面,智能手表同樣“未長大”。watchOS在蘋果生態里閉環穩定,作為智能手表的代表,卻沒能孵化出“殺手級應用”,甚至應用商店的新晉應用都少得可憐。安卓陣營更是混亂,Wear OS長期處于“名存實亡”的邊緣狀態,不同廠商自建自調,導致生態碎片化嚴重。
從長期發展來看,應用生態的缺陷,將會被一直放大。智能手表沒有平臺,就沒有生態;沒有生態,就沒有“留人機制”;沒有留人機制,這個品類就只能靠功能升級與硬件換代維持熱度。
試圖蹭上AI熱度,但兩者很難產生交集
AI成為2024年幾乎所有智能設備的關鍵詞,智能穿戴自然也不例外。各大廠商幾乎都在嘗試將AI嵌入到手表、手環乃至耳機產品中,試圖以此抬高產品天花板,也為疲軟的市場注入新期待。
小米手表引入健康建議生成、Zepp加入語音反饋與運動陪伴,一系列看似豐富的“AI功能”確實讓設備體驗更有溫度。但問題也很明確:這些功能更多仍停留在“淺層優化”,尚未構成真正的產品躍遷。
要理解智能穿戴為什么無法真正承載AI,首先得看它的算力上限。哪怕是旗艦級芯片,在當下手表體積和散熱能力限制下,也無法支撐真正意義上的本地推理,更別提運行大型語言模型。
而當算法放在云端,又會帶來網絡依賴、響應延遲與隱私存儲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其次是續航上的挑戰,AI算法一旦常駐運行,電池消耗將迅速攀升,哪怕是Apple Watch Series 10這類產品,其續航仍然維持在18小時左右,始終難以破局。
此外,智能穿戴的屏幕尺寸、交互邏輯也天然不適合承載復雜交互,用戶不可能在1.5~1.7英寸的表面上完成多輪對話。而穿戴設備本身的使用習慣也是間歇性的,不像手機全天候使用,這導致AI模型難以采集足夠密度的數據,也很難建立完整用戶畫像,更無法完成長期學習與行為預測。
更精準地說,AI要想在穿戴設備上發揮作用,不能只作為“功能插件”存在,而必須成為一種“底層能力”,它既要懂用戶的節奏,也要懂產品的克制,最終讓“無感知陪伴”成為常態,而不是演示場景里的幻覺。
總體來說,現階段穿戴市場的競爭,正在從硬件參數的比拼,過渡到“系統生態位”的爭奪。華為強調“全場景多設備協同”,小米強調“人車家一體化生態”,OPPO、華米、vivo等則強調輕量系統、超長續航和專業算法。
但所有品牌都面臨同一個問題:智能穿戴產品的粘性究竟在哪里?
過去10年,智能穿戴設備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但顯然,相比智能戒指、智能眼鏡等設備,它的市場想象空間已經被挖掘殆盡。站在今天來看,腕上智能穿戴設備已經實現了大眾化的普及,卻還沒有實現平臺化的沉淀;它成為了許多人健康管理的入口,卻沒有成為操作系統的中樞節點。(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 作者| 鄧劍云 編輯|鐘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