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邊界問題當中,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應當是最不費力的一個。其中當然牽涉關聯到許多因素,但每次看到緬甸地圖,總要由衷感慨一聲:古人為何不再努力一點拿下呢?
實在是緬甸的地理位置太過絕佳,不僅是扼守南亞通往東南亞的陸上咽喉,而且直達印度洋大大縮短了東亞地區到中東地區的距離。
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塊風水寶地并沒有被古代中國吞并。
1960年1月,中緬兩國互相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之間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關于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
“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是出現在亞洲國家之間的第一個和平條約,后續我國又同其他國家簽訂了不同版本類型的和平條約。
條約簽訂后不久,中緬又在當年的10月1日正式締結《中緬邊界條約》,邊界問題最終得到了圓滿解決。
在條約中,緬甸同意把1905年到1911年期間為英國軍隊所侵占的,屬于我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歸還給我國。
其實從緬甸政府的這一舉動當中不難發現,緬甸還記得自己做我國藩屬國的那段時期。
1905至1911年正是清朝末年,1912年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儀被迫退位,我國就此結束封建專治王朝,迎來了民國共和。
那么為什么古代的緬甸成為了古代我國的藩屬國而不是我國的直屬領土呢?
這其中當然關涉很多原因,比如古代緬甸和古代云南一帶山地崎嶇,要攻伐下來難度很大而且又沒有太大的價值;
比如緬甸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對待這樣的地區一向用的是“土司管理”的政策,直到中央集權達到巔峰后才逐漸推出“改土歸流”。
可這樣的方式相當于給了當地很大的自治空間,中華文化雖然有一定影響卻效果不大。
因為只有主動接受漢化,才能在認可漢民族幾千年來的發展貢獻之上將中華文化的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如北魏拓跋氏、滿清統治者就是主動邁出了這一步的;
再比如古代我國能夠做到向外大規模攻伐的王朝沒有幾個,像隋朝連個高句麗(今屬朝鮮和韓國一部)都打不下來,還是唐朝滅了高句麗。
更為重要的是,對外擴張是需要消耗國力的,軍費開支非常龐大。
如果這個地區不能給中原王朝帶來經濟價值(如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唯一要道,這樣的地方才有經濟價值,才值得出動大軍進行征討),卻又頻繁攻伐,那就相當于自取滅亡了。
像隋煬帝攻伐高句麗就是如此,有傳言說隋煬帝是看上了高句麗那一塊出產美女極多,所以才不惜讓隋朝自己走向滅亡,數次派出大軍進行征討的。
還有一點是古代科技不發達,許多事情只能靠人力。
唐朝時期的絲綢之路為何那么繁盛?還不是地形平緩所致。
如果波斯帝國和唐朝互相運輸貨物,進行貿易往來走的路徑是從南亞轉到東南亞,那么緬甸的重要性程度就會大大增強,奪緬甸會成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可南亞——東南亞之間地形崎嶇,山路眾多,并不適合開辟貨物運輸路線。
當時的海運也不如現在的海運那么發達,像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終點是南亞、東非和歐洲。
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時期始于唐朝中后期,彼時的唐朝國力逐漸由盛轉衰,對于陸上絲綢之路的控制力度越來越弱。
沒有了官方武力的支持,陸上絲綢之路運輸的貨物恐怕剛走到一半就被人完全劫走了。
言而總之,緬甸的自然地理位置只是我們現代人認為非常重要,實際古代人并不這么認為。
就算攻伐下來了,那也要在時間的流逝下慢慢同化。
對于緬甸來說,這兩者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