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覺醒年代》中,常常有這樣的鏡頭:在北京雪花紛飛的天氣,陳獨秀等一行人圍著火鍋吃涮羊肉,真是一個美味。
很多人就好奇,在20年代北京就有了涮羊肉了嗎?其實在當時不僅有好吃的火鍋,還有非常著名的品牌,比如“東來順”,那是京城最火爆的涮羊肉館子之一。
1956年冬,中南海菊香書屋的暖氣管道發出輕微的嗡鳴。毛澤東放下手中的《人民日報》,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桌面,報上那篇《東來順的羊肉不好吃了》的報道讓他眉心緊蹙。
窗外的雪片斜斜劃過窗欞,他忽然想起1949年開國宴上,東來順師傅片出的羊肉在銅鍋里翻卷的模樣——那時的肉片薄如蟬翼,在沸湯中打個轉便泛出誘人的粉白。
1903年的東安市場北門,丁德山兄弟的手推車上飄出豆汁的焦香。這個來自河北滄州的家庭,在京城的煙火氣中擺下第一個攤位。
1912年那場大火燒掉了簡陋的木棚,卻讓丁德山決心打造一間真正的羊肉館。
他高薪聘請“正陽樓”的切肉師傅鄭春榮,將羊肉片切出“透過肉片可見瓷盤花紋”的功夫,又改良銅鍋、精制蘸料,讓“東來順”的涮羊肉成了京城名角兒。
解放初期的東來順依然門庭若市,文人墨客在席間揮毫,尋常百姓圍爐而坐。
1955年公私合營的鑼鼓聲中,經理丁福亭帶頭申請加入公家,餐桌從53張增至105張,營業額節節攀升。
然而霓虹燈亮起時,老主顧們卻皺起眉頭:“肉片進嘴嚼不爛,調料也沒了從前的鮮香。”一位老茶客用筷子挑起肉片,對著陽光搖頭:“從前能透光的片子,如今厚得能擋得住光。”
1956年3月,北京老字號的困境擺在了陳云的辦公桌上。
這位主管全國財經工作的領導人戴著灰布帽,在東來順的堂口連續坐了三天。他看見穿工裝的工人抱怨肉片太厚,聽見賬房先生嘆氣:“一斤羊肉從前切60片,現在只能切30片,片數少了,工錢卻沒漲。”
第四天,他走進后廚,看見師傅們在燈光下費力地拉鋸般切肉,案板上的羊肉泛著暗紅——那是未經排酸的跡象。
“師傅,從前的羊肉片是怎么切的?”陳云遞上一支煙,和退休的老技工鄭春榮坐在小馬扎上。
老人布滿老繭的手在空中比劃:“選肉要挑上腦、小三岔,凍肉要自然解凍,下刀得順著肉絲紋路。
現在圖快,機器切的肉片,連筋膜都沒去干凈。”陳云在筆記本上記下:“質量下降根源:一為原料把關不嚴,二為工藝簡化,三為價格政策偏差。”
第五天,陳云來到北京市食品公司。
賬本上清晰記錄:羊肉統購價從1.28元壓至1.08元,加工廠為提高出肉率,把過去棄用的筋膜部位也塞進了肉片。“我們也難啊,”負責人苦著臉,“商業局要求降價,說要讓工人吃得起涮羊肉,可好肉都被外地買走了。”
中南海的小餐廳里,毛澤東夾起一片涮羊肉,在調料碗里蘸了蘸,卻遲遲沒送入口中。“恩來,你嘗過東來順的肉沒有?”
他轉頭問周恩來,“老百姓說現在的羊肉‘咽不下、嚼不爛’,這可不是小事。”
窗外的玉蘭樹在風中搖曳,他想起長征時期,戰士們在篝火旁分食羊肉的情景——那時的羊肉帶著泥土氣,卻比什么都香。
陳云的調查報告放在案頭:
“全聚德的烤鴨柴了,王麻子的剪刀鈍了,東來順的羊肉老了。問題出在三個方面:其一,盲目降價導致優質原料流失;其二,片面追求產量破壞傳統工藝;其三,老技工流失無人傳承。”
毛澤東提筆在“社會主義的羊肉應當比資本主義的羊肉更好吃”下面畫了重重的橫線,對秘書說:“把老字號的問題拿到政治局會議上議議,不能讓老百姓連口好吃的涮羊肉都吃不上。”
1956年4月的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敲著煙灰缸強調:“老字號是民心,是文化,不能在我們手里砸了招牌。”
他轉頭對陳云說:“當年南泥灣大生產,我們自己動手解決了糧食問題,現在也要用巧辦法讓老字號恢復元氣。”
東來順的案板前,消失多年的鄭春榮老師傅重新戴上白帽。案板上整齊碼放著精選的上腦肉,刀刃在凍肉上輕快游走,薄片如雪花般飄落。
“還是老規矩,一斤肉只取40%的精華部位。”他對新徒弟們說,“刀工要穩,手腕要活,這樣片出的肉才會‘薄如紙、勻如晶’。”
商業局的調價通知下來了:羊肉片售價恢復1.28元一斤,允許餐廳選購優質羊肉,進價可高于市場價7分錢。東來順的賬房先生算了筆賬:雖然成本高了,但顧客多了——1956年五一節,店里破天荒在夏天客滿,食客們舉著酒杯笑談:“這肉片涮10秒就變色,嚼起來帶奶香,還是當年的味兒!”
毛澤東再次來到東來順時,特意走進后廚和師傅們握手。
他摸著銅鍋的把手說:“當年丁德山能從推車攤做成金字招牌,靠的是精益求精。現在我們搞社會主義,更要把老手藝保住,還要讓它更好。”
鄭春榮遞上剛切好的肉片,毛澤東夾起一片對著燈光看,瓷盤的青花果然隱約可見,他笑著點頭:“這才是人民的東來順。”還專門為東來順題了字。
這場圍繞涮羊肉的“質量保衛戰”,最終成了新中國保護傳統商業的經典案例。陳云在調查報告中寫下:“商品質量是百年大計,不能為一時的價格優勢丟了長遠口碑。”
他提出的“優質優價、恢復工藝、尊重技工”三條原則,不僅讓東來順重生,也為全聚德、張小泉等老字號指明了方向。
1956年冬天,東來順的櫥窗里亮起暖黃的燈光。玻璃上的霧氣模糊了外面的雪景,卻清晰映出食客們滿足的笑臉。穿堂風掠過銅鍋,炭火燒得正旺,肉片在湯中舒展的模樣,恍若回到了那個手藝人在案板前精益求精的年代。
而中南海的批示文件上,“保護老字號”的字跡在臺燈下閃爍,那是一個新生政權對民生的細膩關注,對傳統的鄭重承諾。
如今的東來順依然賓客盈門,切肉師傅在明檔前展示著傳承百年的刀工。
當薄片羊肉在銅鍋中翻卷,麻辣鮮香的調料在碗中融合,人們品嘗的不僅是美味,更是一段關于守護與革新的歷史。
毛澤東當年的那句“社會主義的羊肉應當更好吃”,早已超越了一道菜的范疇,成為新中國在經濟建設中兼顧傳統與發展的生動注腳。
在時代的火鍋里,老字號的傳承與創新,永遠是最溫暖的那一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