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文化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詩詞大會》常駐嘉賓蒙曼受邀走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慶,開展“曼行安慶”系列文化活動,以詩詞為引,解讀安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萬里長江此咽喉,吳楚分疆第一州”,滔滔江水之畔,蒙曼教授凝望著波瀾壯闊的江面,娓娓道來安慶作為咽喉要地的關鍵地理位置。“一枝塔影認宜城”,坐落在長江邊制高點的振風塔直戳云霄、傲然挺立,蒙曼教授直呼“萬里長江第一塔,過了安慶不看塔,足夠巍然哪!”該塔高82.76米,為八角、七級、中空樓閣式,磚石結構,呈圓錐形體,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來到安慶市獨秀園,蒙曼教授駐足于紀念《新青年》創刊110周年展板前,朗讀回味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對青年的六點期望:“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陳列館里,蒙曼教授深入了解陳獨秀先生的生平事跡,并表示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父子三人身上最能體現出安慶人的“壯氣”。行至陳獨秀墓前,蒙曼教授一行懷著崇敬之情敬獻鮮花、莊重鞠躬。遠處,陳獨秀先生的雕像執卷遠眺,仿佛在吟誦著百年時代強音——“德先生”“賽先生”,在回味著國人的覺醒年代、民族的尋道圖強。
走進趙樸初故居,仿佛推開時光之門,耳畔似有墨香翻卷、詩稿沙沙,這里曾見證樸老的筆底風云,也沉淀著一個時代的文化溫度?!皹憷显谒氖鄽q的時候就被稱為‘樸老’,我覺得他身上老的是文章道德,一方面是山高水長,一方面是明月清風,這樣的兩種心境都還遺留在這座宅院里,遺留在所有安慶人的身上”。當目睹趙樸初先生往昔生活的點滴痕跡,蒙曼老師難掩欽佩之情,言辭間對趙樸老贊譽有加,敬意滿盈。
華燈初上,安慶古城在暖黃與霓虹交織的光影里,緩緩揭開夜的帷幕。始建于明隆慶五年的倒扒獅街,雖歷經數百年風雨,卻依然散發著古樸而典雅的氣息,蒙曼教授踏著青石板步入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沿途參觀,在靜心古琴舍,蒙曼教授與國樂大師方錦龍以琴音為媒,完成了一場傳統文化在當代的鮮活表達,為古城增添了一抹文化色彩。
“一座黃梅城,滿城戲中人,一曲黃梅調,誰人不知是安慶。”在安慶,黃梅戲的悠揚旋律如同清泉,流淌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在安慶地標性建筑“小辭店”中,蒙曼教授對話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圍繞黃梅戲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深度交流,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的精彩碰撞。隨后,蒙曼教授一行走進再芬黃梅公館沉浸式觀賞黃梅戲表演。再芬黃梅公館由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的舊址改建而成,是安慶傳承發展黃梅戲戲曲文化的重要陣地之一,這方舞臺不僅見證著青年黃梅戲演員的成長,還成為當地的一個文化會客廳,迎來送往八方賓客。
此次“曼行安慶”系列文化活動,特邀蒙曼教授以其專業視角梳理、解讀安慶的歷史文化脈絡,旨在激活“文化力量”,廣泛傳播安慶獨特的歷史底蘊與文化魅力,提升安慶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湯娜 葉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