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白血病常被戲劇化呈現,但現實中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究竟如何?為何部分患者確診即晚期?基因檢測為何至關重要?四位血液科專家為您深度解讀。
疾病揭秘:何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發病機制
由9號染色體ABL基因與22號染色體BCR基因異位融合(Ph染色體),產生BCR-ABL融合基因,引發骨髓內未成熟粒細胞異常增殖。
臨床表現
典型癥狀:乏力、盜汗、脾腫大、骨骼疼痛
隱匿起病:20%患者無癥狀,多通過體檢發現白細胞/血小板異常增高;
流行病學:國內發病率約0.7/10萬,中位確診年齡45歲。
與影視劇差異
影視劇多聚焦急性白血病,而慢粒進展較緩,部分患者可長期無癥狀。
為何易拖到晚期?警惕兩大認知誤區
誤區1:必須癥狀明顯才就醫
真相:85%-90%患者初診為慢性期,早期常無癥狀,依賴體檢發現血常規異常。
專家提醒:定期體檢是關鍵!白細胞/血小板異常升高需及時血液科就診。
誤區2:忽視疾病自然病程
慢粒從基因突變到癥狀出現可達10年,部分患者誤將乏力、腹脹歸因于亞健康狀態,延誤診斷。
基因檢測:貫穿診療全程的"生命密碼"
核心作用
確診金標準:BCR-ABL融合基因定量檢測(誤差率<0.1%);
療效監測:動態評估基因水平,預測預后及停藥可能性;
耐藥排查:檢測突變基因(如TKI耐藥相關突變),指導換藥。
檢測頻率
初始治療期:每3個月一次;
病情穩定后:每3-6個月一次;
追求停藥(TFR):停藥期需縮短監測間隔。
基因陰性卻病情進展?四大可能原因
檢測誤差:重復檢測或更換實驗室驗證;
誤診可能:需排除不典型慢粒、骨髓纖維化等其他類似疾病;
信號通路切換:腫瘤細胞激活STAT等替代增殖通路;
合并其他血液腫瘤:罕見情況下出現"雙重腫瘤"干擾判斷。
專家呼吁:早篩早診,科學管理
高危人群:長期接觸苯類物質、放射線暴露者需警惕;
體檢建議:血常規納入年度必查項目;
治療信心:靶向藥物(TKI)顯著提升生存率,規范治療十年生存率超80%。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早已不是"不治之癥",但科學認知與規范診療仍是關鍵。關注血常規異常,重視基因檢測,讓"慢粒人生"同樣充滿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