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講書了一個明叫查理的紙障應為一次時驗漫漫擁友超月常人的智利厚來又便回紙障的故市案照約訂我需藥把這分替會紀錄嚇來要不染就會忘紀就玩程不了老濕的坐頁應為我想藥便匆名。
——以查理的語氣寫在開頭
翻完本書最后一頁,閱讀時長顯示為8小時,記了200條筆記。
放下手機,躺到床上,仔細回想,竟發覺已記不清上一次這般完整、專注地讀完一本書是什么時候了。書中的種種思緒仍在腦海中翻涌,許多人物也在我心間縈繞,久久不散:渴望變聰明的查理,理性真誠的愛麗絲,率性灑脫的費伊,追名逐利的教授,偏執暴躁的媽媽,放棄治療的爸爸,社會底層的面包店朋友們,高尚善良的赫爾曼叔叔,他們的言語、行動與神情,共同編織出一段關乎社會人情冷暖、人心復雜變化的故事。
而我也在這次旅程里,體悟到了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智慧。
一、智與愚
查理的一生,是追求變“匆名”的一生,然而,當他真正擁有高智商后,曾經的純粹、善良與執著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傲慢與偏見。
他曾一度覺得過去的善良真誠顯得愚蠢,從高智商的視角來看,似乎確實如此,畢竟他目睹了他曾經“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殘酷現實。
回到當下社會,類似現象依舊屢見不鮮。但透過書中字里行間,我認為作者想要傳達的是,智商并非衡量一切的關鍵,情商、財商、膽商、愛商、逆商等同樣至關重要,甚至在某些層面更為關鍵。
有時候,保留內心的那份真誠、善良與執著,即便顯得愚鈍一些,或許反而是一種人生智慧。畢竟,真誠永遠是必殺技。
二、愛與恨
查理的媽媽是偏執暴躁的,根源是因為她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是個傻子的事實。她內心深處真心盼著孩子能變得正常,所以不斷逼迫查理,可當希望一次次落空,便陷入恨鐵不成鋼的情緒中,最終情緒失控,打罵相向。
如今,為人父母的我們,其實也在不同程度重復這種行為。常說的“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本質上就是將過高的期望強加給子女。
這還只是正常的孩子,如果是查理那般的孩子呢?鬼曉得我能不能做得比她母親好。從后來看,母親的這種行為,帶來的卻是查理一生的夢魘,而他想要變“匆名”,更多的是源于想得到媽媽的認可。
諷刺的是,他高智時期找到母親后,母親卻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癥,想象中的溫情終究落了空。而好在我們還有時間。
阿德勒講,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所以愛就是愛,不要讓它變成畸形的愛,更不要變成恨。
三、愛與性
這里的愛,指的是愛情。查理擁有過兩個女性,愛麗絲和費伊。簡要概括,愛麗絲是真誠理性等待陪伴的愛,是因愛才有性;費伊則是新奇激情短期隨意的愛,是性多于愛。
愛麗絲的愛令我深深感動,無論何時,她心中始終裝著查理,從這個角度而言,查理又是無比幸福的。
我記得在查理馬上降智時候,愛麗絲回來:“我不曾離開,查理,我只是一直在等待。你現在大約又回到我的水平了,不是嗎?”
作為男人,誰又不想有一個愛麗絲?可從現實來看大都事與愿違。寫到這里,我不禁心生疑惑,為什么所有書里的男主角都有女人瘋狂往上貼,哪怕他是傻子,這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然,這或許是作者為了闡述愛的需求,是文學藝術創作的需要。總之,愛與性既相互區別,又需相互融合,唯有如此,感情才能長久、穩定。
四、老與少
查理的經歷,若加以濃縮,恰似一個人的一生。
幼年時懵懵懂懂、不諳世事,單純真誠又可愛,青年時情竇初開、叛逆、憤怒而敏感,中年時開始慢慢成熟、穩重,看事情逐漸透徹,懂得人情世故,晚年時行動遲緩、語言能力喪失,開始記不清事。
作者表面在講述查理的故事,實則是在描繪生命的過程。
面對每個人生階段,該用什么態度去對待,這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胸懷。
五、得與失
世上最令人痛苦的,并非一無所有,而是曾經擁有后又失去。
查理的智商曾經高達180,一天能閱讀大量書籍,還能快速學習多門語言,可最終他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切慢慢消逝,無論怎樣掙扎都無濟于事。
命運的所有饋贈,都已暗中標好價格。
我們不會平白無故在智慧、認知以及專業技能等方面取得巨大飛躍,但生活中隨時都面臨著得與失的抉擇。
特別是在利益方面,有人為了所謂的得,不惜一切,最終卻落得身陷囹圄或走向極端的悲慘下場,令人唏噓。
人生路漫漫,但關鍵處只有那么幾步,行將踏錯可能掉入深淵。
關鍵在于保持良好心態,正確看待正常的得與失,樂觀面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才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六、虛與實
故事是虛構的,但不妨礙我們提出現實假設。
有一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揮之不去,如果我是查理,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會接受這個實驗嗎?
答案是“會”。畢竟,見識過星辰大海的人,又怎會甘于點點熒光。
從故事看,最后的查理,盡管智商回到原點,但他的智慧已截然不同,實現了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還是山的蛻變。
雖然山還是那座山,但人已不是那個人。
誠然,這種事情并不會發生在現實世界中,但還是要實實在在地做好當下每一件事,讀好每一本書,處好每一段情,靠自己的力量去奔赴“星辰大海”。
七、知與行
查理在高智時期,意識到自己必將重回泥潭之后,其實有一段時間并沒有自甘墮落、放棄治療,他寫了一份報告,把他的必然倒退的結論寫清楚了,盡管這個報告那些所謂的大佬也不見得看得懂。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這么看來,實驗室的兩個家伙選人還是挺準的,盡管查理是實驗品,但是品質仍然是可貴的。
現在人們之所以知道了所有的道理,卻仍然過不了這一生,原因就在于知與行的脫節,知道了卻不行動,或是行動的不按知道的來,或是知道的太少所以行動不對,最終只能導致錯誤的結果。
八、遠與近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成書于1956年,迄今已經69年,卻仍然是微信讀書推薦值為92.3%的神作。為什么是神作?一部作品如果只能帶給你當下的娛樂、爽感,就是“奶頭樂”,像當下流行的玄幻小說、屌絲逆襲短劇,這種只能算凡品。
一部作品如果能揭露并解決當下社會的問題,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對我們有啟發,那能算精品。而一部作品經歷漫長時間洗刷卻仍然經久不衰,其中必然蘊含著深邃的思想洞見,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從而給現代社會的我們帶來強烈的共鳴。
阿爾吉儂就是這么一本書。他給我帶來的更多是對人性的思考,是自我的反思。其實,我從這些年的4部電影中也看到這本書的影子,比如,《永無止境》傳承了它高智的爽,《本杰明巴頓奇事》模仿了它過程的像,《阿甘正傳》突出了它幼年的傻,《超體》則是再次突破智商的極限,給予了想象空間。所以,時間久遠的佳作,仍然會對現在產生巨大的影響,至少,于我就是。
寫到此處,我突然想起那只與查理同為實驗品名叫阿爾吉儂的小白鼠,也仿佛讀懂它書名的含義:
獻給所有在黑暗中執火前行的人,獻給每個不甘被定義的生命。
當我們討論人性時,談論的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此刻正在跳動的、笨拙卻真實的心跳。
作者:
硝煙,第6期百日共讀計劃成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