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佳醫療創始人/董事長黎浩彬
文/徐徐 圖/由受訪者提供
2005年,當黎浩彬從父親手中接過一家五金廠時,他從沒想過,這家以螺絲、模具為主業的小廠,會在20年后成為覆蓋 300 余家三甲醫院的醫療耗材制造商。
覺醒
早期,黎浩彬以OEM模式切入歐美高端市場,為一眾知名國際品牌代工,將中性電極系列產品出口至歐洲、東南亞等地,逐步積累制造經驗。2016年德國展會上,一位國內專家來到榮佳醫療的展位上主動尋求合作,才讓他意識到,與其給國外品牌做代工,在海外繞一圈回來賣給國人,只是多了一個品牌,價格卻翻上好幾倍,況且OEM 環節附加值低,利潤主要集中在品牌方。于是在此后不久,他便在這位專家的支持下,轉向自有品牌的研發生產。
2019年6月起,中國對美產CT、MRI等設備加征25%關稅,部分醫院采購成本增加30%-50%。這一政策倒逼國內醫療機構轉向國產設備。另一方面,中國對美出口的低值耗材如注射器、手套等同樣面臨關稅壓力,包括榮佳醫療集團在內的企業都開始通過市場多元化策略化解風險。
在這一變革浪潮中,榮佳成功實現核心部件100%國產化,并組建起20人精英研發團隊,其中碩士占比50%,僅用三年時間便斬獲14項專利,打破歐美設計壟斷。
2024年,榮佳醫療集團總營收突破2億元,其中以歐美地區為主的出口占比60%;旗下的WickiMed品牌一次性穿刺器獲本年度德國iF設計獎,通過將不同功能的按鍵合理分布,增加雙層氣密設計,達到有效縮短手術時間的效果;柬埔寨工廠在金邊市落地,擁有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100K級無塵車間、符合ISO11135標準的環氧乙烷滅菌設備,僅在出口美國關稅成本上,就實現了直降45%,每年能夠年省900萬元。
技術突圍
采訪過程中,一臺搭載排煙系統的手術電刀被反復提及。這個看似微小的創新,實際上折射出中國醫械企業從“代工思維”到“痛點狙擊”的進化。
多項隊列研究顯示,長期暴露的手術室護士慢性支氣管炎發病率比普通護士高 2.3倍,而未防護的外科醫生尿液中PAHs代謝物濃度是吸煙者的1.8倍。世界衛生組織在《安全手術指南》中強調,未被抽吸的煙霧可能使醫護人員肺癌風險增加30%,建議將其危害性與二手煙等同對待。中國衛健委2022年發布的《手術室醫院感染防控規范》要求,電刀、激光手術必須配備煙霧清除裝置,監測顯示使用后空氣中 PM2.5 濃度可下降60倍。
而黎浩彬打造的創新樣本——吸煙式刀筆,以革命性設計重新定義外科手術器械標準,通過加入手控排煙功能,能做到將手術煙霧實時抽離,從而降低醫護健康風險。
該產品的專利伸縮式刀頭配備雙重安全鎖定機制,支持5檔長度調節(最大延伸至35cm),適配不同術式深度需求,憑借其卓越的精準操控性和煙霧消除能力,適用于心臟外科、婦科、胃腸外科、肝膽胰外科等復雜手術。
另一款高分子低溫產品,通過國產新材料實現了將復雜手術時間壓縮40%,術后感染率下降25%,目前正在申報國內發明專利。至此,榮佳已搭建起豐富的微創器械矩陣,不僅覆蓋消融電極、穿刺器等近百種產品,而且還與國內頭部醫學院聯合研發,適配腔鏡手術精準化趨勢。
以榮佳為代表的中國醫械耗材制造商正從過去的“能用”向如今的“好用”躍遷。黎浩彬坦言:“過去模仿歐美造型,現在我們從醫生握持角度重構人體工學,連按鍵阻尼感都經過上百次測試。”
出海密碼
3月,在柬埔寨金邊郊外,榮佳新建的十萬級潔凈車間正加緊調試——這不僅是一塊簡單的關稅跳板,更是其全球化野心的縮影。
20年后,黎浩彬已完成“中國研發+全球制造”的戰略拼圖,關聯公司J&P Holding生產如鈑金沖壓件和數控加工零件等精密金屬部件,合資電纜公司JMTO在東莞為榮佳及其他OEM廠商生產醫療線纜。
榮佳旗下榮佳、吉楚、WickiMed三大品牌矩陣,憑借ISO13485、FDA等12項國際認證背書產品進入全球30余個國家和地區三甲醫院。其中,榮佳主攻國內三甲醫院,借國產替代政策打開市場;WickiMed專供歐美高端市場,延續代工基因;吉楚聚焦東南亞新興市場,以性價比搶占市場份額。
盡管產品已進入國內外醫療頂級機構,榮佳在歐美仍以代工為主。“品牌信任需要時間,但我們先用質量讓‘中國制造’撕掉廉價標簽。”黎浩彬解釋道。
站在手術機器人普及的前夜,榮佳醫療正面臨一場關乎存亡的博弈:如何在成本、創新、規模化之間找到平衡?
黎浩彬坦言,榮佳仍然面臨三個瓶頸,首先是技術卡脖子,高頻電刀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材料,國產替代需突破耐高溫涂層技術;其次是數字化短板,集團數字化產線滲透率不足30%,“焊接檢測仍靠老師傅手感”;還有重復使用悖論:一次性耗材貢獻了集團80%營收,但醫療廢棄物問題亟待破解,可復用器械研發滯后。
2025年,榮佳將投入5000萬元攻堅微創器械,并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搭建數字化中臺。其目標明確:讓國產器械手術效率比肩進口產品,打破“進口2小時,國產4小時”的魔咒。
榮佳醫療的20年,恰是中國制造從“世界工廠”向“創新策源地”轉型的縮影。當問及未來,黎浩彬望向車間里工齡30年的老師傅:“醫療器械沒有捷徑,就像父親打磨模具,精度差0.1毫米,可能就是生死之別。”
在國產替代的政策紅利、AI+機器人的技術革命與全球化變局的三重浪潮下,中國醫械企業能否復刻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逆襲神話?答案或許藏在兩個細節里:一位德國外科醫生對榮佳穿刺器的評價——“握感像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一組數據——2023 年中國微創手術滲透率大約為美國1/2,但在未來五年,中國微創手術市場有望保持15%-18%的年復合增長率。
這條賽道,注定需要更多“死磕0.1毫米”的長期主義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