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5年4月10日周四凌晨,美國政府緊急叫停已于4月9日生效的全面對等關稅(除中國之外),暫停期限設定為90天,意圖為貿易談判爭取緩沖空間。然而,仍保留自4月5日起對全球進入美國商品征收10%基準關稅的舉措。這一變化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關稅轉嫁:市場利益博弈的暗流。關稅調整絕非簡單的經濟杠桿操作,而是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風暴,對市場各方產生深遠且復雜的影響,關稅轉嫁問題則是這場風暴的核心。在嚴謹的經濟學理論框架下,任何關稅都不會如大眾所想全部轉嫁到消費者頭上,而是由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共同承擔,這是一場微觀層面的利益博弈,其復雜程度遠超常人想象。
在現代商業體系復雜架構中,不同環節市場主體定價權差異顯著。生產者與流通商之間,流通商憑借廣泛銷售網絡、強大市場渠道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通常擁有更大定價權;流通商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作為最終需求方,購買決策直接影響商品銷售,往往擁有更大決定權。
基于此市場規則,新關稅產生時,生產方在分攤關稅時處于相對劣勢。盡管美國國內商品可能漲價,但從宏觀經濟整體視角看,新增關稅大頭極有可能由美國以外生產方承擔。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之一,消費者對商品價格敏感度極高。流通商為維持市場份額,避免因價格大幅上漲導致消費者流失,難以將全部關稅成本轉嫁;生產方為保持與流通商長期合作,確保產品順利進入美國市場,也不得不承擔部分關稅成本。
以大型零售商亞馬遜為例,面對新增關稅,它通過壓縮自身利潤空間、優化供應鏈管理等方式消化部分關稅成本。憑借強大議價能力,要求供應商降低價格,同時優化物流配送環節,降低運營成本。生產方同樣如此,為維持合作關系、保障市場準入,會承擔部分關稅成本。這種利益分配格局,不僅影響企業利潤,更可能重塑全球產業鏈布局,使得一些企業為規避關稅成本,將生產環節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進而對全球產業分工和經濟格局產生顛覆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流通商能夠遵守與生產商簽訂的商業合同,不拖欠貨款。這也是貿易國愿意和美國談判的原因之一。
民眾視角:股市波動與民生隱憂。美國政府新關稅引發的金融動蕩和股市風波,如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在4月4日均大幅下跌,4月9日又均暴漲,但對美國消費者影響有限。美國財長指出,美國財富前10%的人擁有88%的股票,接下來40%的人擁有12%的股票,而底層50%的人根本沒有股票,只有汽車、貸款和信用卡賬單等沉重負擔。因此,多數美國人更關注就業工作。實際上,就業問題不僅是美國民眾關心的重點,也是貿易國民眾關心的,更是貿易國愿意與美國妥協談判的重要因素。
美國勞工部公布的3月就業報告顯示,美國新增22.8萬個就業崗位,遠超預期,顯示當前經濟基礎較為穩固。同時,美國政府以減稅方式給予民眾一定經濟實惠,而減稅造成的政府收入負擔則打算從關稅上彌補,這就是美國政府保留10%基準關稅的動力。從宏觀經濟模型來看,假設美國政府準備給美國人減稅10元,通過關稅抽取10元補上收入缺口,當美國人買外國進口商品時,可能會多花3元左右。總體而言,美國人在這個經濟博弈中可能凈賺不超過7元。但關稅政策對消費者的影響遠不止于此。
政策隱憂:短期利益與長期風險并存。由此,美國政府關稅新政策在短期內看似帶來一些表面利益,如減稅與關稅彌補收入缺口的操作讓民眾獲得一定經濟實惠,股市暴漲營造出經濟繁榮假象。但深入分析會發現,該政策可能導致依賴進口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企業面臨成本上升壓力,進而影響其擴張和招聘計劃。例如,汽車制造業中,美國許多汽車制造商依賴進口的鋼鐵和鋁等原材料,關稅增加會使生產成本大幅上升,企業可能減少生產規模,從而削減就業崗位。
美國政府關稅新政策在關稅轉嫁和民眾影響等方面帶來復雜且深遠的影響。其政策效果不僅取決于政策本身設計,還受到全球經濟環境、市場主體應對策略以及國內政治經濟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
未來,美國政府需要更加謹慎地權衡關稅政策的利弊,充分考慮政策的長期影響,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民眾福祉的最大化。否則,短期的政策紅利可能換來長期的經濟困境,損害美國自身以及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本文是《特朗普開征新關稅》系列文章下集。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